APP下载

经典著作阅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2022-02-26胡倩倩

高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基本原理

陈 菲,胡倩倩

(1.江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空军预警学院 基础部政治理论与人文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创作的一系列文本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撰写的杰出作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和高度凝练。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课),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内将高度浓缩和凝练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体系,帮助学生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过程极富挑战性,是“原理”课教学中一个需要突破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的“源”“流”关系,将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教学对于解决转化难题、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典著作阅读运用于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原理”课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涵盖广泛,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抽象性非常强。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将“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回到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从经典作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把握基本原理的历史生成脉络,提升课程亲和力;可以帮助学生“还原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在经典文本叙述、展开和发展中领悟基本原理的学理魅力;可以帮助学生“领悟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在经典作家论辩的路径中领会基本原理的方法论价值。

(一)有助于把握理论生成的历史逻辑,提升原理课亲和力

“原理”课的教材体系是以高度凝练的概念演绎和命题罗列的形式建构出经典作家异常复杂的思想世界,可以说是以高度抽象化的形式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最精华、最核心的“骨架”。然而,在经典作家那里这些概念和命题究竟是如何提出、如何演进的,概念和命题的背后又有着经典作家怎样的思维转变和哲学转向,经典作家思维的转变和哲学的转向又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知识前提和背景。但是教材体系由于受到篇幅、学时等原因的限制,许多概念、范畴、原理的生成背景和演进过程往往只是简单涉及,而这些在教材中点到了但却没有完全说透的问题,则往往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依托与载体[1],经典著作的发展与呈现过程能够充分体现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经典著作来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的思想状况、逻辑线路[1]。可以帮助学生“回到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从经典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构建起对原理生成的历史逻辑的知识图景,使抽象的概念、范畴与具象的思想演进历程相互融合,实现课程理论正本清源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

(二)有助于感悟文本原初语境与现实观照,增强理论的阐释力

“原理”课教材体系以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形式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最精华、最核心的“骨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将其加以转化为教学体系,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原理停留于背诵式学习和教条式理解的层面。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躲在“书斋”里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从来不是条目或纲领式的教条,更不是纯粹抽象、思辨的精神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随着实践而变化发展的理论。列宁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加以考查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查。”[2]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是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材体系中的每一原理都有其对应的来源,而这个来源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原理”之“流”就必须回到文本之“源”,从文本的原初语境中理解和把握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原著作为学习和研究基本原理的基石,“还原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原理对现实世界的观照、感悟基本原理的真实内涵和深层意蕴。

(三)有助于提升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把握科学方法

对原理的背诵式学习和教条式理解,不仅难以使学生真正领悟原理对现实世界的观照、感悟基本原理的真实内涵和深层意蕴,更为关键的是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更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而这三个方面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方法是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自觉遵循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枢纽。

在经典著作经典作家中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路径,正是基本原理方法论的典型示范。例如,马克思曾论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他指出:“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贯穿全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透过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消费总过程,极为透彻和精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揭穿了掩盖在自由、平等、博爱下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以及必然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客观规律,给全世界劳动者以认识资本主义最锋利的理论武器,给他们指明了照亮自己、解放自己、摧毁旧制度和创造新世界的宽广大道。再如,《矛盾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著作,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哲学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重视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论”与“著”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教条式的学习,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

二、经典著作阅读运用于原理课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原理”课既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也要帮助学生掌握贯穿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更要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知识(学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观(价值性、政治性)的三层次递进,其中知识是根基,能力是依托,价值观是旨归,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结合“原理”课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可以从课堂教学、线上研讨、实践活动和文化浸润等环节融入“原理”课教学中。

(一)精选文本,融入课堂教学

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原著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使经典著作与教学内容相互印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总体来看,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层面将经典著作阅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其一,从历史逻辑中融入课堂教学。原理课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凝练,对于所涉及的观点、方法和原理,经典作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提出的,往往涉及较少。因此,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通过对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例如,在讲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确立时,可以结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中的内容,深刻阐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产生是建立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扬弃的基础上实现的。将原理的产生与原理产生的过程和历史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拉近原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其二,从理论逻辑上融入课堂教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既经得起推敲也经得住论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经典文本作为佐证,其中更蕴含了经典作家对基本原理和观点生动而深刻的论证过程。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经典文本来印证教材的内容,加深对原理的阐释力。例如,在讲解第三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就可以结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文本“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5]。带领学生一同跟随马克思对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分析逻辑和论证逻辑,进而理解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超越唯心史观的。通过融入文本中的论证材料,不仅能够印证教材中原理的基本内容,而且由于深入到原理的论证过程,也能够令学生更加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魅力,教师则能够更好地以学理来讲政治,达到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其三,从现实逻辑中融入课堂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经典著作中的许多经典论断对于今天我们面对的许多新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例如,在分析和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时,会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际上它呼应着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现实难题。在此可以结合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一百多年前的话语,至今仍是如雷贯耳、警世恒言。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潜在劳动对象,一旦被纳入生产过程就成为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而当人类的劳动对象和赖以生存的场所被破坏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不可持续,人类也将面临流离失所。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战略,我们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这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对当代中国发展现实诉求的精准把握。可见,充分运用经典文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把握、分析和解决许多当前现实问题,使学生感悟原理的时空穿透力。

(二)提取话题,融入线上研讨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学时、时间和场域的限制,往往无法涉及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无法完全穷尽和回应所有与经典文献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为此,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当前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结合点中提取出话题,并将其放置在课前和课后的线上研讨中,能够有效发挥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协同育人作用。例如,当前许多学生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问题”存在困惑,但限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就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和讲解。而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商品、生产和消费问题有着极为精辟透里的剖析。在经典文本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间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点。由此可凝练出讨论话题“运用马克思《资本论》分析‘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实质”,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主体,引导学生阅读领会相关经典文本,并深刻领会其背后原理对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力量和方法论价值。

(三)对话经典,融入实践环节

如果说运用经典文本与教学内容、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点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课堂教学和线上研讨,意在侧重从选取经典片段、篇章和经典作家的经典论断来引导学生领略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魅力,并以此提升教学亲和力、针对性和理论性。那么,依托“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交流活动,则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开整体性的研读,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较为集中的概括。通过整体阅读这些著作,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领会课程学习中的一些理论难点。例如,通过深入阅读和体会《共产党宣言》,学生就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大有机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是一块有机统一的整纲,进而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后,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交流会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议题,汇报自己阅读经典的读书体会与观点,从而力图引导学生做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行合一。

(四)经典浸润,融入校园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发挥课堂教学、线上研讨和实践环节的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政课的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在课堂导读、线上主题研讨和读书交流中的所思所想和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每学期开展“我与思政课”系列活动,“经典著作接力读”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学生们通过接力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感悟马克思、践行马克思;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读原著、读经典、悟思想、践原理的良好文化氛围。在阅读经典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们自觉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经典著作阅读运用于原理课教学的效果反馈与完善路径

当前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效果反馈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经典著作阅读从“理论课堂+若干拓展课堂”的体系化教学架构中融入原理课教学,使得课程教学更加富有立体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著作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误区,仍需要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完善。

(一)经典著作阅读运用于原理课教学的效果反馈

1.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相比传统的以纯讲授为主的原理课课堂,融入经典著作阅读的创新课堂的学生成绩整体上更高。经过两个学年运行对比来看,教学创新背景下学生成绩集中于80-90分数段,超过60%,其比例远大于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原理课课堂;创新课堂中学生的优秀率明显大于传统原理课课堂,所占比例由传统课堂的8%上升至23%;而70分以下的人数比例则小于传统课堂,实现了从“少数的人优秀”到“多数的人优秀”的转变。这有力地证明了教学创新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课堂活跃程度大大增强。在调研中许多学生表示:现在开始对“原理”课像专业课一样喜欢和认真对待了,在合作和反思中学生们迸发出智慧火花和创新精神。通过经典著作阅读,学生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许多学生还将专业知识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3.提升了教师教研和教改的积极性

近年来,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断努力,围绕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教学,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调动了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将经典著作阅读融入“理论课堂+若干拓展课堂”的立体化综合教学架构,有效拓展和丰富了思政课教学领域和内容,深化和提升了教育的成效。

(二)经典著作阅读运用于原理课教学的完善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将经典著作阅读融入课堂教学还需要重点把握几个问题,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1.注重文本、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防止教条化倾向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7]因此,在将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教学时,必须时刻警惕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极为刻板和教条的运用。尤其是要坚决反对那种不加区别,将经典作家的一切论断,包括那种在特定时期所作出的某些特定结论都奉为须臾不可偏离的教义的态度。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注重文本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回答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将这些理论问题只有置放在当前各种现实状况之下,勾连起我们这个时代,在原理课教学中引入经典阅读才是具有实效的正途。

2.坚持整体性解读,避免碎片化误区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有机组成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仅仅是这三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它们从来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将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割开来。经典著作阅读引入原理课教学,也要防止“各引各一处”,简单注解,这样实际上就不可避免地将马克思主义绝对化和简单化了,进而也就扼杀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生命力。为此,经典著作阅读引入原理课教学,决不能仅仅是简单地选取某些经典文本片段,将其作为对某一概念或原理的注释和注解,这样从己出发断章取义的阅读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强调要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完整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意义之所在。

3.形成读经典的常态,防止应景式阅读

如上所述,经典著作阅读引入原理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也需要注意避免出现“一时热闹”的应景式阅读。读经典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反复领会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真正体会经典作家文本中的深刻意蕴,也才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回应和解决当前时代的现实问题,需要久久为功,形成常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基本原理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