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引领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整合探讨

2022-02-26王梓懿张金学蒋直平

高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政治

王梓懿,张金学,蒋直平

(中南大学 1.建筑与艺术学院;2.学生工作部,湖南 长沙 410083)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育人的根本在铸魂,铸魂的根本在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必经之路。

一、高校学生价值引领困境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好“拔节孕穗期”,扣好青年的“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评价高校育人实际成效的关键指标。然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折射和影响以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日趋加重,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大学生价值观也呈现着复杂多样的图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思想多元、价值模糊、道德边界不清、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贴近学生实际开展工作,提升价值引领效果,撒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盐”,补足理想信念的“钙”,将成为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无法打破“输出-接收”机制

传统的课堂教育通过文字符号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课堂教学中的主知主义以书本和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局限于知识传授,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独立性思想启发[1]。尽管课程思政改革以来,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探索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互换,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但依旧无法摆脱文字符号作为核心的价值传递媒介带来的传递效度困境,固有的“输出—接收”机制依旧是如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输出被学生被动接收,缺乏真实场景体验的理论传递,或反向汇报式的自主性学习缺乏理论温度与真实感,进而无法完全实现价值观的浸润与根植,死记硬背替代真情实感,导致价值引领效果不佳。

(二)网络思政虚拟局限无法畅通“反馈-调整”机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化和引领方面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但网络的虚拟性局限也限制了“反馈-调整”机制的有效发挥,网络空间的无限延伸使网络作品的受众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效果更大,但即时互动的缺失和反馈延迟也造成了无法根据受众的即时反馈调整价值传递手段和策略,进而影响受众对于价值观念的深度接收和完整消化,片面理解、信息失真等现象也因此层出不穷,造成价值引领偏离初衷。

(三)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有效形成“传递-转换”机制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主阵地,担当了育人重要使命,在价值引领方面通过理论宣讲、谈心谈话、典型示范、表彰奖励等形式开展的工作也颇具成效,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加强,使命担当和理想信念不断坚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但充分将思想政治工作中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转换为学生的内在人格和品质,进而指导学生自主行为和终身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基础性、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但传递和转化这两个阶段如何衔接,却依旧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参与体验感好、参与度高、情绪带动性强的活动,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却因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持续跟踪,显得后劲不足,使得价值引领无法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探索

面对价值引领的困境,思想政治实践资源的探索是打破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想政治资源即在校园内,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搭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立足学生价值引领和成长陪伴,可供学生实践体验的集引领性、体验性、实践性于一体,融思想化、内容化、空间化于一身的实体化、阵地化育人资源,旨在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为、领悟知识真谛、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推动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实践资源就是通过协同联动、建立阵地、编制图谱,通过现场教学和“行走课堂”、情景模拟和沉浸体验、资源整合和空间聚合,实现资源转化和价值传递,达到润物无声和思想政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的作用,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一)现场教学与行走课堂提升传授-浸润效果

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的核心属性,也是全员育人的一种方式。通过在校园内外构建主题明确、群体参与的实践阵地,以寓教于乐和感官体验的方式将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文化浸润和价值引领。传统的课堂教学价值引领的实现路径多为理论输出和教师权威的转化,现场教学和行走课堂打破教室授课的单向输出和传达感,使师生同时成为实践课堂的平等要素,互动更加和谐自如,学生自主感和参与度因而更高,对价值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和具体化,形成传授-参与-思考-吸收的价值引领新路径,提升价值引领效果。与此同时,地点和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2],通过人、物、景等多主体、多要素、多维度的互动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和新的文化场域,形成浸润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效度。

(二)情景模拟和沉浸体验畅通反馈-调整渠道

仿真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的独特优势,也是全过程育人的一种手段。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校园内外构建模拟真实场景和环境的体验平台,通过亲身感受,沉浸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强化观念、感受道理。真实的情景模拟提升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行为强化进一步加强思维强化,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思维惯性,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沉浸体验便于即时获得学生的感官及心理反应,有助于随时获取教学反馈,第一时间调整策略,同时便于收集数据,形成群体行为信息数据库,实现价值引领科学研究。仿真性的实现,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角,开始真正评估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输出,进而及时反馈调整,针对群体性正向价值进行强化,对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

(三)资源融合与空间聚合激发传递-转化活力

协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的显著特征,也是全方位育人的一种体现。通过不同形式和要素资源点的融合及在校内外空间区域内的合理部署,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群,使实践资源相互依托又互相补充,在一定空间内形成价值引领场域,实现具有独特校园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和转化。资源融合与空间聚合一方面体现在立足于校内外文物、景观及建筑,将校史、校园文化、校园发展和校风学风有效融合,在校园内形成空间聚合,使学生在学校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最终将价值引领转化为文化自信和内在修为;另一方面体现在依托学校学生活动集中场地进行实践资源融合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网络素养提升教育在空间上聚合,对学生进行“一站式”引领,提高价值转化效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整合

通过在高校周围依托或建设具有思想引领意义、教育指导意义和实践锻炼意义的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平台阵地,形成思想政治实践资源体系,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将自身作为要素纳入校园文化场域的构建,最终实现价值观念入脑入心,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在高校思想政治资源构建过程中,充分整合不同的实践资源,使其在逻辑和空间上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

(一)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核心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基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不同内容,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平台阵地,进行思想引领活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领,通过就业指导及校企联动进行就业帮扶,建立诚信积分档案、友善模拟课堂实现思想道德浸润,成立学生宣讲团、社会实践团进行党史、国史和校史宣讲,国情、校情调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脚踏实地与远大抱负、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将理论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相结合,推动无形的思想灌输转化为有形的实践体悟,形成一批可利用、可参与的实体阵地,在亲身参与和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二)依托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搭建体验式教育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就必须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面对与网络发展一同成长的“00后”大学生群体,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在哪里,要抓住这一特点,就要开展有针对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因此,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资源,提升价值引领效果,需要依托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搭建体验式教育阵地。利用VR虚拟、人机互动等新技术搭建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体验课堂、实境空间、互动场所和活动设施,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体验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合作互动,感悟道理,搭建安全体验平台开展火灾安全逃生、遵守交通规则、预防诈骗教育,搭建劳动体验平台提升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观念,搭建求职体验平台全景模拟学生求职现场的考核环节及评分标准,提高学生求职就业技能和抗压水平,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疏导压力、宣泄情绪、冷静思考与自我和解支持,促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健康心态的形成。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搭建的体验平台,通过参与互动和沉浸体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育人的目的[5]。

(三)着眼校风学风和全面发展强化价值性精神涵养

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培养、价值引领、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思想政治实践资源,通过形成一定的校园文化场域和学习场域,构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学习风气,强化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深入精神的内在涵养,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搭建榜样示范宣传平台,弘扬革命先烈、校史人物先进事迹,涵养爱国爱校精神;搭建学业辅导和朋辈互助的实践平台,净化学习风气,涵养互助精神;搭建开坛论道实践平台,聚焦优秀文化和科技前沿,交流研究思想,涵养向学精神;搭建体育锻炼兴趣实践平台,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涵养体育精神;搭建高雅艺术展示平台,加强审美水平和创作孵化,增强文化自信,涵养美育精神;搭建劳动教育体验平台,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涵养工匠精神[6];搭建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知史明理、知史崇德、知史力行,涵养奋斗精神。立足价值引领和个性化成长需求,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社会特征和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实践资源,真正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强化精神力量,实现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