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2-02-21曹士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曹士波

摘  要:培养与传承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发展赋予高等院校承载的历史使命。突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鲜明的教育导向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中、促进思政教育全面发展、建设大思政教育格局现已成为高校办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大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联系,分析了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提出了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如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工作途径,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在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建设工匠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熏陶作用等。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0-03

国家与社会高度重视弘扬工匠精神及劳模精神,创设劳动光荣的敬业风气与社会风尚,映射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德才兼备”的召唤和需求。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的集中表现,蕴藏着创新、敬业等内涵,且直接作用于各行业从业者的价值取向与实际行动,与社会、行业和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工匠精神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发挥价值的关键要素,现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积极推进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工作,是高校强化内涵式建设和质量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大思政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联

(一)思政课堂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

大思政明确要求将立德树人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而工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标准之一,将大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势必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高度契合性,两者生成教育合力,体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大思政教育不但需要高校思政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指导,亦需要学校双创实践活动等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为引导。在第二课堂当中将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道德素养培育、职业意识引领、职业行为规范塑造等充分融合,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产生明确、深刻的认知,在无形中实现大思政与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1]。在实际开展人才培育工作过程中,应将思政课堂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多渠道输出教育教学信息。立足立德树人,以思政课堂为载体,传授必要和重要的知识与技术,高校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并逐渐获得卓越的职业能力。

(二)工匠精神培育是大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思想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唯有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实践中才能深刻且系统地认知工匠精神实质,从而在创新创业与未来工作岗位中降低工匠精神认知、领悟的时间成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从大思政教育视角出发,工匠精神培育是引领学生思想的重要举措。而工匠精神培育是大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需根据社会环境和企业招聘要求等,有明确目标地创新和优化教育模式和方法。教育工作者需处理好大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挖掘二者在育人和教育层面存在的密切关联性,继而形成系统和多样化的人才培育举措。

(三)大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需同向同行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需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和路径建立新的认识。要依托大思政课堂,设计多样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为全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持。大思政教育应与工匠精神培育同向同行,在既定的大思政教育框架下,生成具有现实映照性的工匠精神培育新方法和新思路。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要聚焦科学研究和实践,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大思政教育观念,根据现实社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态势,有目标和有方法地优化课程内容。既要强化学生工匠精神,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育具备专业能力和科研精神的人才时,更要注重孵化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二、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一)缺失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在国内引起了较大浪潮,社会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此不同,高校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抵触心理。高校学生往往以创新创业活动成功率过低为由,对双创教育与实践活动持有抵触态度。从本质上而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缺失是目前学生对双创活动持有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同时,国内多数高校均广泛开展双创活动,但仍有部分高校存在双创活动形式化、双创成果难以转化等状况。另外,部分学生参与双创活动和双创竞赛并非为了加强个体双创精神,而是单纯为了增加学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双创活动功利化与形式化。

(二)缺失精益求精精神

高校校园生活和高中阶段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生活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较为松懈,导致多数学生愈发自由散漫,失去对知识、技能学习的好奇心,更别谈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精益求精。除了高校在教育管理层面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外,有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亦缺少精益求精精神。部分教师将工作精力置于科研方面,而非教育工作,忽略了学生课业管理,学生逃课与作业抄袭等现象频繁发生。而学生得过且过与自由散漫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个体缺失精益求精精神。诚然,大学学习具有系统化特点,任何学科学习不足均会对未来专业课知识、技能学习造成困扰。然而,因为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对个体要求偏低,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不会主动进行查缺补漏,导致其专业课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三)缺失爱岗敬业精神

职场中部分90后在工作岗位中频繁跳槽,产生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学业中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工作力度不足。相对高中阶段生活而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了解和认同程度也低于高中教师。但高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均对学生未来工作行为具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缺失爱岗敬业的根本原因体现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欠缺爱岗敬业精神元素,教师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力度不足,或教育成效未达到理想化状态。在思政教育中,部分学校忽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重要性,仅利用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向学生机械化传播爱岗敬业理论。在此种教育环境下,学生难以真正养成爱岗敬业精神。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根本遵循

(一)遵循以人为本人才教育核心战略的基本内涵

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人才教育核心战略的基本内涵,即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确保他们自主和深入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以学生意志和选择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根据学生思想成长动态和特点,科学地对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调整及优化,确保所有教学行动和决策都能契合学生认知架构,继而为高质量及高效率开展教学活动奠定扎实基础。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设计和实践,由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令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践行工匠精神。

(二)遵循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客观规律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要在思想层面达成共识和价值统一,更要在行动上得以一贯的展现和体现。教育工作者要始终遵循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行动,能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并能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深度学习和探索专业知识及技能。工匠精神需嵌入学生学习和实践生活各个环节,成为他们日常作业和钻研技术的常态习惯,而不是在特定场合和规定情境中展现工匠精神。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构筑优质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逐渐养成刻苦钻研和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四、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工作途径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原有的思政教育观念、内容及模式均受到较大冲击,互联网平台中所传播的多样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亦會造成深刻影响。在创新创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中传播的双创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均会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带来一定影响[2]。高校若想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应以大思政教育格局为依托,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正确认知创新创业,培养其主流精神与价值观。一方面,高校应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以此来大范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着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通过在网络平台中推送及发布与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和了解。如借助微媒体和互联网等易于大学生群体接受的方式导入工匠精神相关视频和案例,发挥人民网、学习强国以及新华网等平台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最大化发挥手机易班和各院系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优势,面向广大学生传播生活中工匠精神传承的典型案例,传播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切实感知工匠精神所具备的魅力与价值。

(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在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

一般而言,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学生参与度较低,主要是因为思政课程缺乏较强亲和力和可接受性,即教师所讲内容脱离学生需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陈旧,导致教育亲和力降低。将工匠精神渗透思政教育,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及针对性。这是因为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与即将进入社会一线工作岗位的学生职业期待具有一定契合性。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民众不断增加的幸福生活诉求及发展不充分、发展失衡间的矛盾问题时,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深化,进一步深究民众幸福生活需求获得满足的方式,恰恰是需要数以万计的企业家与工匠,研发与生产高质量产品或者提供个性化、高水平服务回馈民众需求。同时,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职业道德培养与品德修炼等知识时,要把工匠精神蕴藏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理念灵活融入课程教育。除此之外,应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在教师讲解中美贸易发展现状时,可引进工匠精神内涵,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3]。

(三)建设工匠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熏陶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校园文化指的是师生群体在长时间工作、生活当中生成的工作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群体意识的总和,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互动性以及渗透性等特点。高校办学的初衷及育人目标定位有着显著的专业特点,而塑造蕴藏工匠特点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工匠精神,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也是目前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流方向。

诚然,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即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所谓隐性文化,具体涵盖严谨求实、严于律己的校风及学风,对学生群体积极学习风气与正确行为习惯形成有着积极影响,如高校应根据工匠文化制定校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训,并根据校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通过以上方式,有效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工匠精神。而显性文化则主要涵盖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工匠人才的制度方案、高校工匠管理制度、展现工匠特色的建筑物、绿化、名人名言、雕塑以及校训等。

(四)遵循教育深化改革,科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高校作为培育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教育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在既定的教育制度体系框架下,科学地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根据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部署和决策,精准定位大思政教育目标,并合理渗透科学研究案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和严谨地探索新技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更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因此,高校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一个开放、愉悦、多维的学习环境。

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根据人才培育的要求和目标,遵循客观条件和理论依据,更加科学和深入地开展大思政教育工作。比如在开展思政课程时,教师应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工作重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高质量输入输出优质教学信息,充分保证教学信息获得深层次渗透和双向流通。同时,教师应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课堂中通过课件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快速传递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并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

(五)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合理改革思政教学内容

面向高校大学生设计培育工匠精神具体内容和方法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大思政教育基本规律,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人才,以此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工匠精神培育不应局限在专业素养、能力素养、思维素养的培育层面,要面向整个社会,深层次剖析学生思想成长和学习问题。

教育工作者要以大思政教育为载体,承载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大思政教育要具备现实映照性,根据国家发展决策和战略部署,采集重要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设计现代化实践探索项目,继而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科学培育,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探讨,要在具体行动中得以强化和社会性渗透。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教师必须全局统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工作,聚焦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发展态势,在重要领域和新兴产业中探寻新的人才培育方法,在具有实战性的职业活动中,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中蕴藏的精益求精、创新创业与爱岗敬业等精神高度契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涵。国内各所高等院校应着重提高学生思政素养,推动其全面与综合发展,真正改进与强化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工匠精神培养方法及路径。

参考文献:

[1]宋星,赵剑莉,马丁.大思政格局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75-77.

[2]彭佩林.“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J].经济师,2020(5):179+181.

[3]张芳,余洁琪,冯嘉谊.大思政视野下现代学徒制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48-49.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