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2-02-13刘京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农科乡村振兴

刘京国

摘 要:乡村振兴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农科建设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满足多学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北京农学院为例,从首都农林业的发展变迁、新农科的建设内涵和办学定位三个方面分析了学校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围绕这一目标采取的改革举措和培养成效,为后续新农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科;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农业领域,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农业主要矛盾的两个重要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农业主要矛盾,农林高等教育重任在肩且大有可为。

作为地处首都的地方农林院校,北京农学院根据新时代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响应教育部新农科建设计划,持续开展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的必要性

第一,首都农业发展变迁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农业还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中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强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实施规模经营,向二产、三产延伸[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强调,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推广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3]。纵观北京农业的发展变迁,其显著特征是由数量型的传统农业向效益型的城郊农业、继而率先实现融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转型。北京目前的城市格局是“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根据北京“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京郊广大农村地区是首都的战略腹地、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北京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关系着首都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关系着首都国际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首都农林业的这些发展变迁,对以培养北京地区农林人才为主的北京农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专又博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新农科建设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林高校根据生产分工来设置专业。但是,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传统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多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同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其他学科与农科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新需求,也对传统农科专业提出新的挑战[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适时奏响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四大使命”“四个面向”和“八大行动计划”,推出了从发展理念、专业优化、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和质量文化建设五大领域29个方向的407项教改项目。其核心是高等农林教育通过走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和协同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北京地区农林高校错位发展的需求。北京地区有四所农林高校,既有立足科技创新与引领、培养农林业现代化创新领军人才的部属农林高校,又有隶属北京市的本科和专科农林院校。这就决定了北京农学院必须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因此,在第六次教育观念大讨论中,学校形成了以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为办学特色、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办学定位、以复合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共识,从而在层次定位上区别于在京部属农林大学和其他地方农林院校[5]。

培养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的措施

第一, 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强化都市农林全产业链的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高校里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办学条件等都是围绕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开展的。因此,专业建设既是高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抓手,又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依托。围绕都市型现代农林全产业链和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北京农学院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近年来,学校先后暂停了市场营销、包装工程等六个不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都市农林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专业,合并了旅游管理和会展专业,新增了信息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酿酒工程等专业,增设了林学(古树保护方向)。学校专业建设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做强新兴学科专业,提高非农近农专业对农科专业的协同支撑,打造了涵盖生物资源、林业生态、食品安全、农业经济和乡村治理五个都市型农林业专业群,不断突出专业特色。

第二,以培养学生复合知识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一二三产融合的课程体系。目前,培养学生复合知识能力的常规途径是开展第二学位教育。但是,这种方式有两个显著的弊端:一是这种方式不能解决所有学生复合知识能力培养的问题,因为第二学位是学生自愿辅修;二是由于时间限制,学生通过第二学位也只能学到除了专业之外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自2011版培养方案开始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经过2016版和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这一体系逐步成型。由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组成的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的专业必修课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能体现学科和专业特色的模块化设置的专业选修课重在拓展学生的专业兴趣;由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课程组成的公共选修课重在加强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门类的通识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由单产业型向全产业链融合型转变。同时,在课程改革方面,学校不断推进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持续把都市农林业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在所有课程中的全覆盖。

第三,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优化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的定位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抓手。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学校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如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实践学分占比达到30%以上。其次,依托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和农场与林场,各专业开设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和课程实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最后,依托以首农集团、顺鑫农业、大北农、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北京地区农林行业龙头企业为首的175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校内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不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三农情怀为目标,不断加强一二课堂的有机衔接。第二课堂是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三农”情怀为目标,不断加强一二课堂的有机衔接,相继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设置了由双创教育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课程平台和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组成的双创教育体系,强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制定了学籍管理、学分转换、经费支持与奖励、创业辅导与帮扶等配套政策和公共服务措施;实现了“双创”教育各个环节对全校所有學生的全覆盖。学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利用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小学生学农教育等平台加强学生知农、懂农、爱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北农植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和“城乡民宿调研实践团”分别荣获2018年和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第五,创建“3+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为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拓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学校创建多层次“3+1”人才培养模式[6]。针对大多数学生开展3年理论与实验学习和1年综合实践训练,针对部分学生开展交换生项目(3年本校学习和1年外校学习)、“双培”计划项目(3年外校学习和1年本校学习)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年本校学习和1年国外学习)。其中,运行10年的交换生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约一半的交换生后来考取了研究生,是非交换生考研率的2倍。

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十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深造率由2012年的10.2%提升到现在的25%左右。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学校九成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接受的培养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都高于全国非“211工程”学校本科平均水平。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意度均在七成以上,对母校的推荐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全国非“211工程”本科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学校设置的专业以及毕业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认可度较高,聘用学校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理由是“专业对口”“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晋升学校毕业生的主要理由是“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主动性强”。用人单位对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林高校提供了新的舞台,新农科建设为农林高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学校顺应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对农林业的发展需求和北京地区农林高校格局,确立了以都市农林高等教育为特色、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多年来持续开展都市型农林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与新农科的建设精神不谋而合。新时期、新征程,学校还须以新农科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强化以结果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都市农林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提高都市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关键问题的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201910020004)和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构与实践”资助

参考文献:

[1]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介绍[J]. 科技文萃,1994(5):73-77.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A].北京规划建设,2005(2):5-51.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29):5-7.

[4]韩天琪. 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N]. 中国科学报,2019-08-13(5).

[5]王慧敏.以特色促发展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53-56.

[6]王慧敏.都市农林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4):3-5.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新农科乡村振兴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