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研究

2022-02-11王敏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融入大学英语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时有着其他非思政类课程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大学英语老师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同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我最珍贵的奥运奖牌”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阐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材分析;融入

【作者简介】王敏,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应融入大学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以此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学生覆盖面广、课时多、持续时间长、领域宽、主题丰富以及内容活等特点,能够兼顾“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也有着其他非思政类课程无法超越的优越性。本文笔者立足一线教学,将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Unit 4 Text A“我最珍贵的奥运奖牌”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阐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一、教学目标

以教材为本,强调“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首先必须依托教材。本课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共四册,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围绕同一个主题有两篇课文,每篇文章的内容积极向上,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本书坚持人本主义教育观,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凸显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理念。

2.教学内容:本文选取的是第三册第四单元以运动为主题的文章“我最珍贵的奥运奖牌”。本课以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为背景,讲述了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和德国白人运动员卢兹·朗作为强劲对手还建立无价友情的故事。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故事脉络、文章的主要思想、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力目标:通过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重点语言点和语法结构,以及通过开展围绕本单元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译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交流、文本细读、写作以及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扩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逐步养成广泛欣赏经典作品的习惯。

(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与学过程,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让学生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碰撞中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在学习西方文化获得国际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客观地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性,去其糟粕取其精髓,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继而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4.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以本单元内容为中心,结合相关的课程思政要点,把思政素材自然而然地融入大學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达成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引领思政价值导向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本课而言,其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公民意识、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以及哲学思想这六个方面来阐述(具体内容详见课堂教学过程板块)。

二、教学过程

围绕“运动”这一主题,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循序渐进地融入思政元素,从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和多层次进行扩展渗透。

1.课前任务:课前布置与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任务。根据本单元课文“运动”的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课文有关于运动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中国奥运冠军等信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感受运动精神奋进的内核以及运动员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精神。

2.话题导入:在课堂导入板块,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等方式,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展示结果。注意结合时事和新闻热点,突出思政元素与时俱进的时效性。

(1)观看2020年国产电影《夺冠》片段: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电影中提到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国家意识方面)

(2)通过视频引入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① 运动的好处;② 讨论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③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所规定,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在体育应该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体育应该有助于建立世界和平。提高学生英文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继而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感。(国家意识方面)

(3)观看关于1936年奥运会背景视频并讨论当时世界局势+奥运主办国德国国内状况+美国国内状况+中国国内状况等信息,    (比如当时国民党统领下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共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均未进入复赛资格。由于中国代表团经费不足,国术队员曾到南京大光明戏院卖艺,足球队也先期到东南亚国家表演募捐等),让学生在学习地道的英文表达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和分析当时的中西方存在的社会问题,切实感受中国的进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政治认同方面)

3.文本细读:立足课本挖掘创新性思政元素,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合提前准备好的课文细节问题,学生通过扫读和跳读定位文章完成问题,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章。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文章关键词的提取、重要语法点的解释以及长难句的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批判希特勒的“雅利安人种优越论”,赞扬德国运动员卢兹·朗在故事中对待美国黑人运动员兼自己的强劲对手杰西·欧文斯时所展现出的令人钦佩的勇气、慷慨和无私的运动精神),挖掘课文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加入核心价值观的英文词汇学习和相关长难句翻译,进行价值观渗透。结合奥林匹克的宗旨,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诸如,“与人为善”“和为贵”的处世之道,“止戈为武”的和平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等。(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方面)

4.角色扮演:通过有趣的故事角色扮演,让学生有机会以更直率、更接地气的方式表达自己,并创造出真实的情境。學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细心体会故事所反映的诸如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意识,学习如何“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公民意识方面)气氛活跃的课堂活动可以突破单纯的语言学习界限,陶冶学生情操,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5.理解产出: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形成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启发学生进行反思。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奥运最重要的不是夺冠而是参与,生命最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哲学思想方面)

6.课堂回顾和自测:学生通过钉钉完成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自测表(如表1所示)。教师收集并查看自测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估。另一方面,教师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方便调整后续课程内容和形式。

7.课外作业:利用课后练习融入思政元素,增加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补充任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课外作业口头复述小说故事情节并在句酷批改网上写一篇英语作文,通过辩证思考获奖的意义,让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锻炼其思辨能力,升华其思政素养。(哲学思想方面)

三、课外自学资源和方式推介

利用各种网络通讯app和英语学习平台(微信、钉钉、雨课堂、新理念平台、we learn平台、句酷批改网、中国大学MOOC等)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时,将课程思政内容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1.以学习强国App为例,里面有“每日一词”“头条英文播报”“英语新闻”、CGTN、“高校外语联盟”和“每日中华文化专词双译”等外语学习栏目,可以利用生动而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学会如何用地道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爱国主义和国情素材,从而快速提升英语水平。

2.关注时事热点的英文资料,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中英文对照版,在学习英文的同时,切实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从而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从中国古代典籍,诸如《论语》《诗经》《史记》英文版中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

4.观看一些介绍中华文化的双语纪录片,如《鸟瞰中国》《中国老师来了》和《美丽中国》等,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感到由衷的骄傲,继而唤起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四、教学反思

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属于人文学科,但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大责任。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把大学英语课堂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不仅可行而且有着其他非思政类课程无法比拟的育人价值。大学英语教师应从知识、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这三个维度出发,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目标即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有效组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通过教与学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使学生能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方面的积极教育作用,同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融入大学英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