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过程研究

2022-01-29江倩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

江倩韵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性课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实现德育的前沿阵地,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结合七年级上下册教学案例,从创设情境,育德于生活;健全认知,养德于人心;活动多样,成德于行为等三个角度对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功能作出探索,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活动型课程

一、创设情境,育德于生活

与其它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思想性与育人性的特点与优势。一方面,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以“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和集体- 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直面青春期的困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生命教育、青春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另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逐步萌发自我意识,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教导与管束产生一定的抵触和排斥。同时,中学生容易模仿同龄人的行为举动,力求与同辈形成共鸣,“同声同气”,从而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同辈效应,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六课  “我”和“我们”,笔者播放了学生拔河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经验,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抓住教育契机,询问学生:“拔河比赛中,人多力量就一定大吗?集体力量的来源是什么?”(见图一)引导学生知道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理清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关系。学会过集体生活,提高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努力担当、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能力。同时,在教学“集体力量对个人的影响”的过程中,笔者舍弃了备课时准备的“中国女排”案例,选取本校同学为医院捐赠口罩的“抗疫”事迹(见图二),并反问学生:“我校学生捐赠口罩的行为有什么价值意义?这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吗?”引导学生从对自己——弘扬“义忠仁”的品格、对他人——展示青少年的担当、对社会——支持防疫防控工作、对国家——展示国家团结形象等多角度思考,彰显小行为蕴含着更大的意义,促使学生对同辈榜样形成崇拜、向往,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积极奋发向上,生成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充溢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当学生看到身边的例子、熟悉的榜样时,学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构和提升,实现“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的统一,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融情育德、以德启智的德育功能。

二、健全认知,养德于人心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外在的价值引导与学生内在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对外在的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加工和整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可以帮助学生直面矛盾和困惑,健全认知,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笔者结合全国开放二胎政策的大背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抛砖引玉地问:“其他班有同学跟我讲,自从弟弟妹妹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弟弟妹妹身上,老是让我多迁就妹妹,我感觉父母不爱我了。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学生就像遇到知心姐姐一样,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自己在家所受的“委屈”。紧接着,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你觉得父母不爱你了?”在得到学生的回应后,笔者展示自己一家五口的照片,向学生分享笔者作为大姐的“先苦后甜”“苦中作乐”的生活,激起学生相应的思想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尽管爱的形式不尽相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但是家中的亲情仍然存在。

在课堂上,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生活趣闻,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可信性。一方面,教师的经验分享,可以帮助学生“揭开老师神秘的面纱”,加深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对特定的思想品德问题与情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讨论、选择、评价和判断,并对学生的言论表达适当的肯定和理解,引起学生相应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激发思想品德动机。同时,教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弥补学生的思考空白,健全认知,不断努力地追求自我完善。在师生交流的互动感悟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进一步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促进德育发展。

三、活动多样,成德于行为

在 2019 年 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的根本任务是: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并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群体活动是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功能的群体活动有三大类型。一是学校管理者、教师队伍与学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在所教班级开展学生采访老师的实践性活动,笔者给学生列出采访的大纲,包括:1.教师的工作日常(一天),例如:课时安排、备课、改作业、职业病……2.教师的生活日常(一天)3.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看法4.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适当调整采访内容,自由建立合作小组,分工合作,最后采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在采访老师的活动中,被采访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层次地交流。教师用亲身的经验感染学生,散发人格魅力,有效地驱使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纳、内化、生成,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发挥为人师表的榜样师范作用。

在采访老师的活动中,学生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例如:从教师的职业病为切入点,学生认为老师不是蜡烛,不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有学生在上台汇报的时候,结合学科特色、图文并茂、甚至自创诗文(见图三),表达对敬意。通过采访汇报等活动形式,学生不仅生成书本教师职业的相关知识,产生对对学校和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实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

二是父母与学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子女是父母的影子。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进入青春期后,学生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弟弟妹妹的到来,更是激发甚至加深亲子冲突的导火线,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增添阻碍。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笔者设置的课后作业是学生给一封信《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见图四),并要求父母给学生写回信(见图五)。教师不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知己和朋友”。面对陷入青春期烦恼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性,为学生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找到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法。课后,很多家长向笔者反映,“从来没有想到孩子会给我写信表达感恩之心”、“很开心孩子愿意在心中给我说心里话”、“以后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教学效果明显。

三是学生同辈群体间的集体活动。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有效的社交,更离不开群体的共同成长。同辈群体是因兴趣相同、个性相似、具有相同生活背景建立起来的非正式初级群体。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笔者开展“时政手抄报”活动,给学生创设社交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学生合作分工,在查资料、选材、版面布局、图案上色的过程中多次还進行了“头脑风暴”。活动结束后,笔者在小组汇报的成果展,询问学生:“通过这次手抄报的活动,你对班上的同学又有了哪些新认识呢?”有些学生回答说:“我发现某某同学绘画非常棒!用铅笔就能把完成作品”有的同学说:“某某同学很有领导的范儿,他会先询问我们每个人的特长,再分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对时政热点产生独特的见解,对班上的同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深化友谊与成长同行的知识。

四、结语

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过程,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路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现新时代伟大民族复兴的接班人。这要求教师坚持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交流中释疑,在活动中成德。笔者教学水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在日后教学研究中,笔者必定会紧跟时代的变化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EB/OL].2019[2020-08-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9/c_1124250582.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2020-08-17].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吴少荣.中学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邝丽湛. 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6]匡红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87):116-117.

[7]蔡笑岳.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9.

[8]李强.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J].教书育人,2020(22):20-21.

(责任编辑:莫春媚)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