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词调《中腔令》考源

2022-01-23张春义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词调政和宋史

张春义

(嘉兴学院 文法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目前学界对“中腔”的解释,尚有不同意见。施蛰存先生认为,“中腔”乃“中序的一遍”[1]。吴熊和先生指出其摘遍于“中序”的同时,认为它“可能有特殊的歌法”[2]106-107。谢桃坊先生则认为它是“宋词特殊歌法的标记”[3]356,是“用中音进行的一种歌法”[3]358。前辈学者对“中腔”的研究,乃据宋人史料及海外汉籍载记而发,颇启后来者的思悟。

按:“中腔”摘遍于大曲,乃见于《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

上述“大遍”(“大遍”即“大曲”之俗称)“凡数十解”云云,即大曲有数十“遍”。所谓“遍”即古乐府的“解”。“每解有数叠”,即每“遍”有数阕(叠)。唐宋词的双叠词、三叠词甚至四叠词,即多摘自大曲中的“遍”而成,故谓之“摘遍”。

又,《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讫。先笙与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5]均可证“中腔”确为大曲之摘遍。又《高丽史·乐志二》所载词曲《太平年(慢·中腔唱)》[6]第6册,2228亦证明“中腔”可能有特殊的歌法。据晏殊《拂霓裳》:“一声声,齐唱《太平年》。”知其曲当产生于宋真宗、宋仁宗朝,用“中腔唱”的歌法至迟在当时即已使用。

但据笔者考证,《中腔》作为词调相对较晚,其创调时间乃在宋徽宗年间。按《高丽史·乐志二》所载《寿延长》大曲乐官奏《中腔令》后,“竹竿子”口号致语曰:

太平时节好风光,玉殿深深日正长。花杂寿香薰绮席,天将美禄泛金觞。三边奠枕投戈戟,南极明星献瑞祥。欲识圣朝多乐事,梨园新曲奏《中腔》。[6]第6册,2216

所谓“三边奠枕投戈戟,南极明星献瑞祥”,其中“投戈戟”,即马放南山,止戈投诚。这与宋徽宗大观、政和年间的史实正相吻合。《宋史·徽宗本纪二》:

[大观元年(1107)]汀、怀二州庆云见。乾宁军、同州黄河清。于阗、夏国入贡。涪州夷骆世华、骆文贵内附。

[大观二年(1108)]夏四月甲辰,复洮州。(五月)壬戌,溪哥王子臧征扑哥降,复积石军。……六月乙酉,以涪夷地为珍州。甲午,以平夏城为怀德军。……是岁,同州黄河清。……于阗、夏国入贡,涪夷任应举、杨文贵、湖南猺杨再光内附。

[大观三年(1109)正月]丁卯,以涪夷地为承州。甲戌,升湟州为嚮德军节度。二月丙子朔,播州杨文贵纳土,以其地置遵义军。……(八月)丙申,升融州为清远军节度。……是岁,陕州、同州黄河清。阇婆、占城、夏国入贡。泸州夷王募弱内附。

[大观四年(1110)正月]丁卯,夏国入贡。……是岁……海水清。……南丹州首领莫公晟内附。

[政和元年(1111)]虔州芝草生。蔡州瑞麦连野。河南府嘉禾生,野蚕成茧。……交趾、夏国入贡。[7]第2册,377-385

《宋史·徽宗本纪三》:

[政和二年(1112)]高丽入贡。成都路夷人董舜咨、董彦博内附,置祺、亨二州。[7]第2册,390

上述引文中的“涪州”“内附”云云,“涪州”即今重庆涪陵,“内附”即投诚归附。史载大观、政和间,西、北、南“三边”安静,各地“瑞祥”纷纷,与《寿延长》大曲口号致语相符。据此,所谓“梨园新曲奏《中腔》”,其时间乃在宋徽宗年间,《中腔令》实为当时所创新调。又据《高丽史·乐志二》所载《寿延长》大曲之《中腔令》曲词:

彤云映彩色相映,御座中天簇簪缨。万花铺锦满高庭。庆敞需、宴欢声。 千龄启统乐功成。同意贺、元珪丰擎。宝觞频举侠群英。万万载、乐升平。[6]第6册,2215

其中“同意贺、元珪丰擎”,所述“元珪(圭)”史事,乃徽宗朝所特有。《宋史·徽宗本纪三》:

[政和二年(1112)]冬十月乙巳,得玉圭于民间。……(十一月)戊寅,日南至,受元圭于大庆殿,赦天下。……(三年(1113)春正月)甲子,诏以天赐元圭,遣官册告永裕、永泰陵。[7]第2册,390

《宋史》卷一○二《礼志五》:

[政和二年(1112)]冬至,受元圭,礼同。三年(1113)二月,以太平告成,册告诸陵。[7]第8册,2299

《东都事略》卷一一《(徽宗)本纪十一》:

[政和二年(1112)]冬十月戊子,获元圭于民间,蔡京以为天锡禹者。十一月戊寅,皇帝受元圭于大庆殿,大赦天下。

[政和三年(1113)]春正月甲子,诏曰:“朕荷天之休,锡以元圭,告成厥功。推原本始,实自我烈考,弛张弥纶,权舆万事,以克用乂。亦惟我哲宗,继志述事,克笃前烈。顾朕何德?以堪之永言。孝思不可不告。可差官册告永裕、永泰陵。”[8]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

[政和二年(1112)]冬十一月戊寅,日南至,御大庆殿受元圭,大赦。内臣谭稹经营河东边事,至晋州,得异物于民间。似石非石,似铜非铜,长尺余,阔寸余,厚二三分。色赤黑,首末素质,中有古篆籀文其上,两傍横出,两尖如云气之状,莫知何物也。稹归,以古物进。蔡京见之,谓此为元圭,即天锡禹者。晋,尧所都也。遂令守臣吕公雅奏陈。公雅又寻得石文隐约四字曰:“天正尧瑞。”于是行大朝会礼,受圭于正衙,大赦天下。赦文云:“锡乃元圭,维时大宝。内赤外黑,上锐下方。蕴阴阳之全精,体乾坤之盛德。温润而泽,有云行雨施之文;追琢其章,著地平天成之象。”[9]

因“元圭”得于政和二年(1112)十月,十一月冬至方受“元圭”于大庆殿;政和三年(1113)正月诏以天赐“元圭”册告诸陵。故知词调《中腔》创调时间,最早当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十一月至政和三年(1113)初。

又据《高丽史·乐志一》,《寿延长》大曲乃政和四年(1114)赐高丽大晟燕乐之一。《高丽史·乐志一》载宋徽宗赐高丽大晟燕乐诏书云:

睿宗九年六月甲辰朔,安稷崇还自宋,徽宗诏曰:“乐与天地同源,百年而后兴,功成而后作。自先王之泽竭,礼废乐坏,由周迄今,莫之能述。朕嗣承累圣基绪,永惟盛德休烈,继志述事,告厥成功。乃诏有司,以身为度,铸鼎作乐,荐之天地宗庙,羽物时应。夫今之乐犹古之乐,朕所不废。以雅正之声,播之今乐,肇布天下,以和民志。卿保有外服,慕义来同,有使至止,愿闻新乐。嘉乃诚心,是用有锡。今因信使安稷崇回,俯赐卿新乐。”[2]第6册,2206-2207

按“以雅正之声,播之今乐”在政和三年(1113)五月(《宋史·乐志四》)(1)《宋史·乐志四》:“[政和三年(1113)]五月,帝御崇政殿,亲按宴乐,召侍从以上侍立。诏曰:‘……比诏有司,以《大晟乐》播之教坊……可以所进乐颁之天下……。’”(脱脱等《宋史》卷一二九《乐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第9册,第3017-3018页)。政和四年(1114)六月(即高丽睿宗九年六月),高丽使人安稷崇“还自宋”,带回了大晟府刚造成不久的新燕乐。诏书表明,高丽使人安稷崇从宋归国之际,宋徽宗诏令赐以大晟府新乐,即诏令中所谓“有使至止,愿闻新乐”。至于所谓“新乐”的特点,就是宋徽宗所引以自豪的“以雅正之声,播之今乐”。据考,乃以大晟雅乐改造为“新燕乐”,即“以《大晟乐》播之教坊”(《宋史·乐志四》)[7]第9册,3002。这种所谓“今乐”,是在雅正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因而赋予新的时代特色。《玉海》卷二○三载孙觌《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乃为政和四年甲午(1114)“词科”之命题(2)王应麟《玉海》卷二○三《辞学指南·题》:“《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自注:“甲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8册,第307-308页)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鸿庆集》四十二卷,户部尚书晋陵孙觌仲益撰。大观三年进士,政和四年词科。《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脍炙人口。”(《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1册,第523页)知《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作年正是政和四年甲午(1114)。作为词调的《中腔令》,即随朝廷赐大晟燕乐而东传高丽的。因此,词调《中腔令》的创调,应在政和三年(1113)大晟府“以雅正之声,播之今乐”这段时间。又据《中腔令》曲词“万花铺锦满高庭”及口号致语“花杂寿香薰绮席”,知《中腔令》创调于政和三年(1113)春的可能性最大。

考词调《中腔令》的创调,实与徽宗朝创制“徵调曲”的背景有关。《宋史·乐志四》载:

大观二年(1108),诏曰:“自唐以来,正声全失,无徵、角之音,五声不备,岂足以道和而化俗哉?刘诜所上徵声,可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谱按习,仍增徵、角二谱,候习熟来上。”初,进士彭几进《乐书》,论五音,言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徵调尚阙。礼部员外郎吴时善其说,建言乞召(彭)几至乐府,朝廷从之。至是,(刘)诜亦上徵声,乃降是诏。[7]第9册,3002

[政和三年(1113)]五月,帝御崇政殿,亲按宴乐,召侍从以上侍立。诏曰:“《大晟之乐》已荐之郊庙,而未施于宴飨。比诏有司,以《大晟乐》播之教坊,试于殿庭,五声既具,无惉懘焦急之声,嘉与天下共之,可以所进乐颁之天下,其旧乐悉禁。”于是令尚书省立法,新徵、角二调曲谱已经按试者,并令大晟府颁行,后续有谱,依此。[7]第9册,3017-3018

《玉海》卷一○五载“仍增徵、角二谱”的时间在大观二年(1108)三月三十日,“亲按宴乐”的时间在政和三年(1113)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诏颁之天下,大晟府刊行“新徵、角二调曲谱”的时间在政和三年(1113)八月。[10]

“徵调”本与“词乐”无关,但在政和三年(1113)五月二十九日“施于宴飨”,并于八月由大晟府刊行“曲谱”后,便一下子成为朝野关注的“新生事物”,并掀起了一轮创制“徵调曲”新调的高潮。政和三年(1113)六月,晁端礼至京,作《黄河清》《寿星明》诸曲(《铁围山丛谈》)[11]28。政和三年(1113)七月二十八日,曹棐撰徵调《舜韶新》曲(《宋会要辑稿·乐》五之二三)[12]。据蔡絛称,大晟府“徵、角二调”尽管“终不得其本均”,“然其曲谱颇和美,故一时盛行于天下”(《宋史·乐志四》)[7]第9册,3026,而晁端礼所作《黄河清》《寿星明》,“二者音调极韶美”,“时天下无问迩遐小大,虽伟男髫女,皆争气唱之”(《铁围山丛谈》)[11]28,“政和《徵招》、《角招》遂传于世矣”(《宋史·乐志四》)[7]第9册,3026。今星凤阁抄本《闲斋琴趣外编》卷六载晁端礼“新填徵调各首”,有“《中腔》一首、又一首(与前腔不同)”之存目[13]第1册,443,所载《徵调·中腔》两种不同的词例,正是这种炮制“徵调曲”新调背景下的产物。

按新词调《中腔令》,实乃于新炮制“徵招调”中取“中腔”遍而成。《钦定词谱》卷一一:“《徵招调·中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徵音有其声而无其字。’宋大晟乐府始补《徵招》调。凡(大)曲有歌头,有中腔。此《徵招》调之中腔也。”[14]201此说甚确。据笔者考证,《徵招调·中腔》即于“徵招调”中取“中腔”遍,而制词调名《中腔令》。今存“中腔”词调王安中《徵招调·中腔·天宁节》、无名氏《中腔令》、万俟咏《钿带长中腔》,与晁端礼“新填徵调各首”“《中腔》一首、又一首(与前腔不同)”有相似的背景和内涵,如:

红云蒨雾笼金阙。圣运叶、星虹佳节。紫禁晓风馥天香,奏九韶、帝心悦。 瑶阶万岁蟠桃结。睿算永、壶天风月。日观几时六龙来,金镂玉牒告功业。(王安中《徵招调·中腔·天宁节》)[13]第2册,750

彤云映彩色相映,御座中天簇簪缨。万花铺锦满高庭。庆敞需、宴欢声。 千龄启统乐功成。同意贺、元珪丰擎。宝觞频举侠群英。万万载、乐升平。(无名氏《中腔令》)[6]第6册,2215

按:王安中《徵招调·中腔·天宁节》与无名氏《中腔令》字句相类,当为“新填徵调”《中腔》之“一体”。万俟咏《钿带长中腔》,字句与前二首《中腔》颇不同,当为“新填徵调”“又一首(与前腔不同)”的“又一体”。上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所载“唱《中腔》一遍讫”、“又一遍,众乐齐举”(3)按《东京梦华录》卷九所载“《中腔》”,亦政和三年后才有。因其所载天宁节大宴用乐器“埙、篪”二种(第60页),原为雅乐乐器,政和三年五月方入大晟燕乐(《宋史·乐志四》,第9册,第3017-3018页)。《铁围山丛谈》卷二:“至政和诏加讨论焉,乃作《徵招》、《角招》而补八音所阙者……遂埙、篪皆入用……谓之燕乐部八音,盖自政和始。”(第24页),与晁端礼“《中腔》一首、又一首(与前腔不同)”吻合,知《中腔》原有“二体”。

考万俟咏《钿带长中腔》实为“徵招调”《中腔》之“又一体”,“钿带长”三字乃曲词文窜入调名。《钦定词谱》卷一五:

《钿带长中腔》,调见《大声集》,即咏钿带香囊本意。

《花草粹编》少起句“钿带长”三字,今从本《集》校正。此调秖有此词,无别首可校。[14]264-265

按《词谱》此校有是有非。以“《钿带长中腔》”为调名,并云其调得名乃“咏钿带香囊本意”,乃非。今据《全宋词》引《全芳备祖·前集》卷二二《瑞香门》万俟咏《钿带长中腔》词[13]第2册,809,乃咏“瑞香”,并非“咏钿带香囊本意”。细考其曲文,知“钿带长”三字盖以“钿带”喻瑞香花之“形”,而以“似风前拆麝囊”喻瑞香花之“香”。“钿带长”三字实为万俟咏《中腔》咏“瑞香”之起首句,《全芳备祖·前集》(卷二二)、《花草粹编》(卷一四)曲词文无“钿带长”三字,均非。《钦定词谱》卷一五“今从本《集》校正”,极是。又据上文考证,知《中腔令》为政和三年(1113)春大晟府所创之新调,万俟咏作为大晟府重要词人,《中腔令》即其“新填徵调”之一。现据王安中《徵招调·中腔·天宁节》,知万俟咏《钿带长中腔》其调名实为“《徵招调·中腔·瑞香》”之误。《全芳备祖》《花草粹编》《钦定词谱》及《全宋词》录此词各有异文,而录此调名则均为“《钿带长中腔》”。至《钦定词谱》乃云其调名为“咏钿带香囊本意”,盖于此调得名之渊源偶失于细考也。

关于《中腔令》的字数,《全宋词》载王安中《徵招调·中腔·天宁节》夹注:“‘奏九韶’,毛扆校语云:‘奏’上疑脱一字。”[13]第2册,750按毛校未确。《高丽史·乐志二》所载《寿延长》大曲有《中腔令》上片第四句正作六字句。又《钦定词谱》卷一一:

《徵招调·中腔》,双调五十五字,前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按宋姜夔制《徵招调》,今周密、张炎集中有之。然与此词不同,故不类列。[14]201-202

按此说亦未确。《中腔令》实为平仄通押,详见《高丽史·乐志二》所载《寿延长》大曲之《中腔令》曲词[6]第6册,2215。又姜夔《徵招调》,乃“因旧曲《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故足成之”(姜夔《徵招序》)[13]第3册,2183,并非于“徵招调”中取“中腔”遍而成。张文虎《舒艺室余笔》“考(姜夔)《徵招调》词,实本晁端礼《黄河清》词旧腔”[15],夏承焘说:“宋词用徵调者,白石谓‘政和间大晟府尝制数十曲’,今可考者,惟晁端礼《黄河清》、《寿星明》各首及白石此调而已。……晁端礼《黄河清》词,与此词(按指姜夔《徵招调》)句调亦略近。然则,姜虽自度曲,实蓝本旧腔。”[16]冒广生并对《徵招调》《并蒂芙蓉》《黄河清慢》三词进行比勘考证,认为姜夔《徵招调》“名为自制,实即《并蒂芙蓉》。《并蒂芙蓉》又即《黄河清慢》。”[17]可知,姜夔的《徵招调》与王安中的《徵招调·中腔》虽同为“徵调曲”,然一据旧曲《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足成”,一为于“徵招调”中取“中腔”遍而成。两种调名得名之渊源有较大区别,不能混淆为一。

猜你喜欢

词调政和宋史
方政和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政和苏区精神的内涵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曲兴词未亡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