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彝尊典试江南所得士丛考

2022-01-23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朱彝尊知县进士

胡 愚

(上海古月书店,上海200422)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系清初文学与学术大家之一。他生于世宦之家,曾祖朱国祚中万历癸未(1583)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祖父朱大竞也官至云南楚雄知府,故其少年时仍循四书章句之学。杨谦的《朱竹垞先生年谱》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事迹:“先生读时艺,日二十余篇。每发一题,下笔千言立就,于诗艺尤工。五经进士谭元孩贞良以国士许之。”[1]1038可知朱彝尊也曾功苦制艺。不过,时当明末,乱世之象已现,从叔父朱茂晥便劝他弃时艺,务实学,一改浮华骈丽之文风。后来,朱彝尊以文学与学术兼长,实培植于此。(1)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有载:“崇祯之季,文尚浮华骈丽,先生独赏嘉定黄蕴生文,以稿相授。既而语彝尊曰:‘河北盗贼,中朝朋党,乱将成矣,何以时文为?不如舍之学古。’乃授以《周官礼》、《春秋左氏传》、《楚词》、《文选》、丹元子《步天歌》,人皆笑以为迂。俄而,乱不可遏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715-716页。又参见张宗友的《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30页。

朱彝尊16岁时,大明王朝覆灭。他作为前朝宰辅裔孙,遭此家国败亡,决意摈弃科举仕途,不再以制艺为进阶,只在经史诗文上下功夫。康熙十八年(1679),他以布衣身份出试鸿博通籍,任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年(1681),朱彝尊在53岁的时候,以乡试副主考的身份,凭借八股文章选拔了一批士子。这一年,对他而言是个志得意满的年份。这位鸿博出身的翰林受到康熙皇帝的格外赏识,二月起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得以入值内廷,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四月,又充任廷试读卷官。至六月,便授为江南乡试副主考。江南人文渊薮,历来科举鼎盛。乡试乃一省抡才大典,将衡文之职授予朱彝尊,足见皇帝对他才能与品行之信任,深知其足孚众望,定能不辱使命。

七月,朱彝尊离京南下,先有家书寄语,叮嘱家人摒绝一切请托。[1]1016“拜命之日,屏客不见。将渡江,誓于神。入闱,矢言益厉,闻者以为怪迂。”[1]452

八月,在江宁与正主考冯云骕(2)冯云骕,字懿生,山西代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历任编修、礼科给事中等官。一同主持乡试。试题为“点尔何如”“人道敏政”“曰独乐乐”各一节[2],又策问三首[1]606。二十六日,发榜,共取中63人,《[乾隆]江南通志》(3)黄之隽、尹继善等纂修《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卷一百三十二《选举志》载有名单,时人以为皆贤才。

按:李良年《秋锦山房外集》卷二《与朱竹垞》:“使星莅白门,识者比于韩、欧阳。旬日以来,士论流布,桃李新阴,率多名彦。江左文章尽出,为世楷模,非菰芦中人所私颂也。”[3]

杨谦的《朱竹垞先生年谱》有:“七月,典江南乡试。……得胡任舆、陆肯堂、黄梦麟等,尽知名士,人皆悦服。”[1]1047又:“(明年)春,复命入都。蔚州魏公象枢衣朝衣造先生,再拜曰:‘吾非拜君也,庆朝使之得人也。’”[1]1048

徐秉义的《培林堂文集》卷八《礼科给事中前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编修冯君墓志铭》曰:“君讳云骕,字懿生。……丙辰成进士,选入翰林。三年,授编修。又二年,奉命典江南乡试。榜出,多一时闻士。长洲陆肯堂、上元胡任舆,后皆第一人及第。溧阳黄梦麟,第三人及第。其余官翰林侍从者二十余人。当世高其鉴。”[4]

由此,朱彝尊成为这批举子的座师,举子们也俱是他名义上的门下弟子。竹垞文章学术流播江浙,成为一代文宗,继又笼罩百年,此次江南取士之影响应当给予关注。以下按《[乾隆]江南通志》所载名单,依序将可考见者稍作考校,进士科名依从江庆柏著的《清朝进士题名录》[5],其他相关资料大抵从史志中辑得,间有讹误,辄为辨正,再略述诸子与朱彝尊之交往。

第一名:胡任舆

胡任舆(1646-1704),字孟行,号芝山,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辛酉科乡试第一名,后屡试不第。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一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三十六年(1697)任会试同考官,取士公正。累迁至詹事府谕德,卒于官。

按:《曝书亭集》卷三十三有《与胡解元书》[1]394,即是与胡任舆论师弟子古今之礼。《竹垞老人尺牍》中亦有《与胡孟行》[2]998等数札提及胡任舆,以访书、钞书之事相托,可见二人师生之谊。

勅授儒林郎皇太子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胡君墓志铭代竹垞先生作

孟行讳任舆,先世家于吴。明洪武初,徙金陵。自五世祖远服贾,饶于财,以意气自豪,所谓春江公是也。尝买地于宁阳侯以卜葬,陂池塘榭三百余亩,其旁可置数十冢,林木蓊郁,以故子若孙聚葬于此。宁阳侯中悔,讼于朝。春江之孙为布衣,直其事,侯竟坐废。盖其先世皆阔达大度,累有阴德。延及孟行,未尝析产而居,析爨而食,至今金陵人称长者曰胡氏。孟行之伯父禹冀,以乙酉举于乡。至辛酉,孟行领解额,继成进士,大魁天下,胡氏遂以科名显。孟行为文日数十篇,援笔立就,未尝起草。自为诸生时,以此服其辈行。后入翰林,为馆阁诸文章,材敏过人。壬午主顺天武闱,以策问中多征引故实,人或中之,几得罪。天子亲试之。方隆冬,呵冻,顷刻数千言。天子嘉其才,再试,益称旨,遂超一官,迁左春坊左谕德。以孟行之为人如此,学问如此,勤于馆职又如此,而犹不免于訾议。人之无恶于天下者,盖寡矣。余自将改官,见斥于时,赖天子仁圣聪明,哀怜矜恤,得屏息林泉,安其暮齿,久不与人世是非毁誉之故。观于孟行,而忧虞悔吝,又可悲夫!

孟行年五十一,始得一子,曰阿蛮。殁后二十五日而殇,乃以弟大勇子为后。当春江公鼎盛时,亦艰于嗣,嗣其弟之子。生一男,又十月而孤,胡氏不绝如线。已而其孤举丈夫子五人,子孙蕃衍,遂笃生吾孟行。今孟行之嗣能缵承遗绪,安知其门不起而大乎?

孟行居家孝友,教群从以学具有法。与人交,喜施不倦。孟行既殁,家苦贫,无力买山以葬,终乃卜地于祖茔之右,面方山而左右旗鼓。形家言曰大吉,遂以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廿七日葬焉。稽之往兆,与方山相对者,惟焦状元一人而已。今得孟行,而有两状元墓也。天作地藏,岂偶然哉。

往余典试江南,一榜中十年间得两状元。盖孟行为解元,澹成名在第六。及澹成首捷南宫,孟行复以礼部第七登第一人及第。二子负其才,而皆不克究其施为,可惜也。

汪子亦从余游。丁丑岁,孟行分校礼闱,首荐,遂冠多士。孟行遇汪子厚,故其状特哀。铭曰:

挹之不盈,挠之逾清。光明俊伟,惟我孟行。宜其有后,乃使无成。嗣子克绍,亦慰平生。

按:文中曰陆肯堂得第六名举人,实为第五名,或记忆偶误。

第二名:崔扬

崔扬,字秀甲,江南直隶通州海门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徐州府学正。[7]卷十,[8]卷十三

第三名:张孝扬

张孝扬(1647-1705),字嘉名,江南苏州府吴县人。治《书》。辛酉科举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旌德县教谕。四十四年(1705),卒于官。

习隽、雅尔哈善等纂修的《[乾隆]苏州府志》卷五十四《人物志八》将张孝扬附于其兄张孝时传后,曰:

弟孝扬,字嘉名。少与兄友爱。康熙辛酉举于乡,五试礼部不第,改授旌德教谕,息争讼,新学宫,勤文课,作劝戒十二条,以教化为己任,为一时校官中所仅见。以疾卒于官,士民请于上官祀名宦祠。[9]卷五十四

张孝扬,号存斋,吴县人。举人,康熙三十八年任,以名孝廉教旌庠士子。月必有课,文艺盈几,皆手自披阅,阐明经史,亹亹不倦。其于义利之介天人危微之旨辨析最严,以此自勖,亦以此励多士也。时县令夏侯亦黔中名孝廉,孝扬惟公事相见,并无私谒,侯甚敬之。旌士欲修文庙,更诸爽垲,以碍学舍、县署,不决者久之。独不惑于形家之说,言于邑侯,让基辟北,学宫一新,而斋署亦皆落成,额其堂曰“正谊堂”,所以志也。韩城张学使考校宁广九学,录之第一,称为醇儒。乙酉以疾卒于学署,吊者流涕。咸以为从来秉铎,孝扬故首称,相率请申崇祀名宦,以事格未果,至今遗恨焉。[10]

其兄张孝时,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著《筠心堂存稿》,有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卷四载《亡弟嘉名行实》,述孝扬孝友勤廉之事尤详。

第四名:汪薇

汪薇(1645-1717),字思白,一字棣园,江南徽州府歙县人。年十一始就学,十四毕五经。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甲二十八名进士。官户部山东司主事。以政声卓著,累官至户部郎中。三十六年(1697),任福建督学道,崇实学,端士习。秩满,闽人肖像祀之。又采取历朝诗之有关伦常者,裒为一帙,名曰《诗伦》,张伯行为序。有《寒木堂看香草》二卷、《咏古诗》一卷存世。

谢道承、郝玉麟等纂修的《[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有其传:

汪薇,字思白,号棣园,歙县人。康熙乙丑进士。三十六年任福建督学道,以崇实学,端士习为首务,考校公明,断绝请托。尝自题楹帖于文场,曰:“尔无文字当安命,我有儿孙要读书。”卷必亲阅甲乙,评跋赏识精当。诗卷中有能出入经史,以古文为时文者,必首拔而奖异之。裒刻岁科两试文艺,名曰《应绳录》,三十年来海内传诵,锓版数易,为举业正鹄。自己卯后所取士,发解者四人,登甲乙榜者多至百数十人,入翰苑掌文衡者十余人。所选拔贡成均,礼部尚书韩菼称为天下冠。尝迂道谒考亭书院,龟山杨时墓,近孔道,饬郡县禁民樵牧。贤垄以安所拔士,有贫不能娶者,必为筹画,俾立室家。复倡议购棘院附近军营废地,易席棚为号舍,试者便之。燬坊刻淫词,正人心术。时谓振兴文教,常衮后一人而已。秩满去,肖像祀于道山。卒之日,九郡人士聚而哭之。[11]

刘大櫆、张佩芳纂修的《[乾隆]歙县志》卷十二《文苑》有:

汪薇,字思白。年十二始就学,十四毕五经。后成进士,选庶常,院长彭孙遹数称其诗。辛未改户部主事。官中事无细大必竟卷册,稽底案,宿吏巧法者皆惊。丁丑,以户部郎中视学福建三年,报政考下等,效力南河,工毕,遂告归。购昆山徐氏所刻宋元《经解》,闭户循览凡十有七年,每曰:“吾生平所恨者三:禄不逮亲;仕不获上;少壮以贫废学而老不能补也。”所著《经概》五卷、《诗伦》二卷。[12]

按:康熙三十七年(1698)夏,朱彝尊偕查慎行入闽,至福州。其时,汪薇正在福州任福建督学道,已有所成就,师生相见甚喜。杨谦的《朱竹垞先生年谱》有:“六月,抵福州。访汪方伯楫、汪学使薇。”“学使,先生门下士。试竣,率诸生来谒,先期为先生介雅。”[1]1051又以枫亭茘枝相饷,《曝书亭集》卷十八《汪学使薇饷枫亭茘》纪其事。[1]236

《咏古诗》卷末胡廷凤跋引汪薇语:“戊子秋,儿子辈赴江宁乡试,舟行纡道浙西,过秀水谒其父辛酉座师,曾持《咏古诗》一帙偕启事以献,不敢言求序也。蒙赐书曰:‘《咏古》佳章,一洗周昙、胡曾之陋。稍凉,当草一小引奉寄。’未几,哲人萎矣,绝笔有无不可知。今手札宛然贮箧中,每临阶暴日开视,不禁凄怆,非谓‘孙阳一顾,价十倍增’,故若斯郑重也。”[13]

第五名:陆肯堂

陆肯堂(1650-1696),字邃升,一字澹成,江南苏州府长洲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会元,连捷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又荐为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江西乡试正考官,“所得尽知名人士”。康熙三十年(1691),擢右春坊右中允,后累官至侍读。颖悟嗜学,朱彝尊、王鸿绪、徐乾学、汪琬皆推重之。工诗古文辞,信笔为文,闳阔滂沛,顿挫凌厉,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卒于官,年甫四十七。所著《三礼辨直》《陆氏人物考》和《怀鸥舫诗存》,有《陆翰林集》存世。

其卒后,张伯行撰《翰林侍读澹成陆公墓表》,述其生平,载《正谊堂续集》卷七。又据前文胡任舆墓志铭中语,朱彝尊亦尝为作墓铭,唯《曝书亭集》不载,亦未见流传。

《曝书亭集》卷六十一载《答陆修撰问》一篇[1]618,即是与陆肯堂关于古礼的问答。

第六名:徐纯修

徐纯修,字继齐,江南池州府青阳县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十九年(1680),选授淮安府桃源县教谕。辛酉科举人。[14-16]

第七名:万廷诏

万廷诏,字孝升,号陟瞻,江南常州府宜兴县人。邑庠生,习《书经》。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甲二十三名进士。三十年(1691)左右,任陕西永寿县知县。[17]

宁楷、阮升基等纂修的《[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治绩》曰:

万廷诏,字孝升。康熙二十一年同从兄丹诏登进士,授永寿令。永邑徭派繁重,廷诏廉其弊,正供外一切耗费悉除之。丁夫、邮传、捐赀、雇募,民不知扰。值甚旱,亲行阡陌,散给牛、种,请捐请赈,民无饥色。摄邠州,获盗魁,寘之法。胁从者悉宥,群盗感愧。摄淳化,民素闻其治,庭无讼者,期年,囹圄为空。又摄三水,有匿奸,数年未获,莅任甫一月,即侦得之,人服其神明。年五十,解组归,永民镌珉南城门,曰:《万公廉明正直去思碑》。[18]卷八

第八名:李符瑞

李符瑞,江南凤阳府盱眙县人,辛酉科举人,授甘肃通渭知县。[19-20]

第九名:薛景瑄

薛景瑄,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无锡籍。辛酉科举人。授全椒县教谕。[21]卷十八

第十名:陈鸣皋

陈鸣皋,字于九,江南通州直隶州人,辛酉科举人。[7]卷十

第十一名:赵昌祚

赵昌祚,字孚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甲九十四名进士。四十三年(1704),授湖北蒲圻县知县,“文章政事,震播远近” 。[22-24]

第十二名:谢举安

谢举安,字又石,江南庐州府无为州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甲七十二名进士。五十年(1711),任湖南长沙县知县,旋以疾卒。

吴元庆、顾浩等纂修的《[嘉庆]无为州志》卷十八《人物志》有:

谢举安,字又石,号襄山。姿颖敏,性孝友。康熙庚辰进士。授湖南长沙令。莅政廉明,勤求治理,匝月间兴除利弊殆尽。改建学宫,尤为要务。未几,以疾终。抚军赵公申乔惜其才,拨座船载榇归里。[25]

第十三名:王功逊

王功逊,江南广德州建平县人,辛酉科举人。

第十四名:黄晖烈

黄晖烈,字敉公,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会榜第四名,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二十九年(1690),任湖北竹溪县知县。三十三年(1694),升广西郁林州知州。三十四年(1695),改调广西养利州知州,卒于官。有《孝经集注》《自医述》《信好录》。[21]卷十七,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李兆洛、孙琬等纂修的《[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二十七《人物志·孝友》有:

黄晖烈,字敉公。康熙壬戌进士。居家事亲孝,事兄嫂敬。倾妇奁嫁妹,抚甥女,为择良配。乡党称行义者必以晖烈为首。令竹溪,牧郁林,皆振兴庠序,以孝弟廉让教其民。调养利道,卒。[21]卷二十七

杨兆熊、陶寿嵩等纂修的《[同治]竹溪县志》卷七《秩官传》曰:

黄晖烈,字敉公,江南武进县进士,康熙二十九年任。居官清介,吏畏民怀。勤讲说以课士子,宣上谕以儆愚民。岁旱则披诚步祷,听讼则剖断如流。所著有《户晓集》、《治溪问答》、《举业指南》及《县志》,今皆亡,仅存各序。三年,报最,擢粤西郁林州刺史去,民为立碑。[26]

刘玉麟、邱桂山等纂修的《[乾隆]郁林州志》卷八《秩官》有:

案旧志,晖烈,字敉公,由进士授湖北竹溪县令,以卓异升任是州。廉介自持,爱民如子。尤喜训课士类,孜孜不倦。政事之余,不废著述,有《户晓集》、《举业指南》及《艺文窗稿》行于世。三十四年,改调养利,士民思之。[27]

第十五名:金铉

金铉,字宪臣,江南江宁府溧阳县人,上元籍。辛酉科举人。[28]

陈九昌、褚世暄等纂修的《[雍正]泰州志》卷六《人物志》有:

第十七名:华宗源

华宗源,字月如,江南常州府无锡县人,苏州府吴县籍。治《书》。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福建省光泽县知县。[9]卷四十,[32]卷六

第十八名:霍云集

霍云集,字景成,江南太平府芜湖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徐州学正。[8]卷十三,[33]卷二十一

第十九名:吴戬谷

吴戬谷,字彦昭,本姓吕,江南苏州府吴县人,辛酉科举人。治《礼记》。[9]卷四十,[32]卷六

第二十名:朱廷锦

朱廷锦,字绣夫,江南常州府江阴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歙县教谕。其兄朱廷铉,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34]卷十四,[35]

第二十一名:黄梦麟

黄梦麟(1660-1731),字砚芝,号匏斋,江南江宁府溧阳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甲三名进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翰林院编修任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称为得士”。而后入馆阁,纂修《三朝国史》《一统志》。累迁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日讲起居注官。乞假归养,遂不复出。著有《尚书故考》《诗序得失论》《春秋四传考》《历代乐律同异考》《道学源流考》《太极图说》《皇极经世说》《十七史得失论》《唐诗笺》《匏斋集》等。

按:江庆柏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据《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会试进士履历便览》将黄梦麟生年定为康熙四年(1665),卒年未详。[5]702唯梦麟父黄如瑾尝自撰年谱,名曰《溧阳仙山黄劬云年谱》,卷一载:“庚子,年三十岁。元旦,家君梦神人送一子,曰:‘以为尔孙。’余室人赵氏怀妊方弥月,以正月初六日未时生一子。……家君曰:‘是当云梦麟,感所梦,志神休也。’余皆以名之。”[36]卷一卷二载:“辛酉,……八月念六日,秋榜发。报者至,麟儿中式第二十一名。”[36]卷二由此可确知梦麟生年为顺治十七年(1660),中举时22岁,与履历所记相差5岁。乡试发榜日为八月二十六日。王士禛的《池北偶谈》卷二“官年”条云:“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37]梦麟履历生年正可印证。

第二十二名:梅庚

梅庚(1640-1722),字耦长,号雪坪,晚号听山居士。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人,辛酉科举人,后屡试不第。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浙江泰顺县知县。五十四年(1715),以老乞归。著《梅听山诗集》。有《知我录》一卷、《漫与集》一卷、《广陵咏古诗》一卷存世。[38]

章绶、李应泰等纂修的《[光绪]宣城县志》卷十八《文苑》有:

梅庚,字耦长,号雪坪,晚号听山。高祖守德、曾祖鼎祚、父朗中,并有重名前代。庚三岁而孤,兼少兄弟。家贫,母刘抚以成立。资禀颖异,好读书,博综该洽,尤深于诗。同里施闰章推许之,名藉藉闻海内。客游京师,一时名公卿无不折节倒屣,至即倾其座人。性狷介,绝不妄投一刺,人益以此重之。领辛酉乡荐,屡困公车。新城王士正雅重庚,及主礼闱,复被黜,士正为诗自责,有“如何古战场,亦复失李华”之句。旋授泰顺令,以经术佐吏治,有循良声。请罢海船岁修,民尤称便。尝作《修船谣》,时人比之元《舂陵》。未几,引年归。葺先人书带园,莳花种竹,时与二三老友饮酒赋诗,诗益醇古淡泊。间拂绢素写山石,幽情逸韵,不食人间烟火。为名流领袖者,经数十年。[39]卷十八

厉鹗的《樊榭山房集》卷一《送梅耦长先生罢泰顺令还宛陵》曰:“归去宣州七月初,萧然行李意何如。官身已谢潘怀县,真散应同陶隐居。稍待西风看雪稻,更闻春网荐琴鱼。《修船谣》似《舂陵》作,此日云山不负渠。”编次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40]

按:朱彝尊在辛酉乡试之前已与梅庚相识。

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梅庚至京师。[41]三月,张纯修邀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秦松龄、施闰章、毛际可等鸿博诸公游西山,聚于潭柘寺,载酒赋诗,极一时之盛。梅庚随乡前辈施闰章同往,亦即席赋诗《潭柘寺分得柘字》(4)神穆德的《潭柘山岫云寺志》载有梅庚的《潭柘寺分得柘字》,题下小注云:“同游为毛会侯、姜西溟、严荪友、朱锡鬯、秦留仙、朱品方、曹宾及、施愚山,主人张见阳。”见《中国佛寺志丛刊》第三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111页。,诸公以才子称之。梅庚的《漫与集》自序:“己未(1679)庚申(1680)间在都下,辱秀水竹垞师、新城王司寇收为忘年交。共晨夕者则有盐官陆冰修、蕲春顾赤方、毘陵陈其年、邵子湘,数子尤暱就。予尔时年壮气盛,操管立就,故倡酬篇咏独多。”又《论诗十绝句》之一:“如何结习犹难遣,昏夜吟成晓旋忘。纵有朱弦谁激赏,小长芦外止渔洋。”诗注:“朱竹垞师自署小长芦。渔洋,王新城集名。”[42]

康熙十九年(1680)秋,梅庚将归里,朱彝尊有《赠别梅庚三首》:“宛陵才子数都官,似尔清诗和者难。犹记春游潭柘寺,下方点笔到层栏。”“东田西曲我曾居,拟向茅山读道书。此意沉吟三岁久,送君南去转踌躇。”“溪山重迭细泉分,画手由来最轶群。输与田郎团扇好,秋窗看写敬亭云。谓学使雯也。”[1]162其时,彝尊老友田雯正任江南学政,遂引荐梅庚,嘱其照护。

第二年,辛酉科乡试,梅庚果为朱彝尊取中。不过其后屡赴会试皆不遇。

康熙三十七年(1698),朱彝尊里居,请梅庚画《豆棚销夏图》(5)书后杨蟠跋曰:“最后属梅耦长庚写《豆棚销夏图》,岁在戊寅,竹垞翁年已七十,不复倩人题句矣。”,梅庚题曰:“竹垞夫子命画并题:别开高阁面清湍,销夏披风绿柳湾。对坐豆棚歌白雪,不知天壤有尘寰。”[43]

《曝书亭集》中又有《十月二十一日丧子老友梅君文鼎归自闽中扁舟过慰携别后所著书见示部帙甚富予亦以经义考相质并出亡儿摭韵遗稿观之成诗百韵次日送之还宣城兼寄孝廉庚》《送程秀才元愈还宣城梅孝廉庚女婿也》《为殷秀才誉庆题梅孝廉庚春雨幽居图》诸首,皆与梅庚相关,是诸举子中交往最多者。

朱彝尊卒后,梅庚的《漫与集》还有《座主朱竹垞先生奄化未久闻曝书亭遗集雕镌未竟赋柬中丞鹿公干山继文诸同年》曰:“薇垣一夕殒寒芒,掉鞅词林八十强。小友呼曾援孔李,大贤门喜出欧阳。沙堤旧业余书带,经籍贪钞富石仓。肯使遗编就零落,未应荒尽陆家庄。”[42]“中丞鹿公”即同榜的鹿祐,见后文。

第二十三名:黄元錂

黄元錂,江南和州直隶州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苏州府长洲县教谕,四十八年(1709)以忧去。[44-45]

按:“黄元錂”,乾隆元年(1736)刻本《江南通志》与《四库全书》本《江南通志》俱作“黄元镀”,惟历朝州志、县志皆从“錂”,当依之为是。

第二十四名:刘弘谟

刘弘谟,字维嘉,江南安庆府怀宁县人,辛酉科举人。

张楷纂修的《[康熙]安庆府志》卷十九《文学》曰:

第二十五名:章永祚

章永祚,字锡九,号南湖,江南池州府贵池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陕西清涧知县。五十七年(1718),行取。六十一年(1722),补行引见以主事用。雍正二年(1724),补工部都水司主事。四年(1726),回籍养亲。有《南湖集钞》十二卷存世。

其父章世德,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南平县知县。[47]

桂迓衡、陆延龄等纂修的《[光绪]贵池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下》有:

章永祚,字锡九。世德子。康熙二十年举人,以截取授清涧知县。初邑中民多逃亡,田荒,赋无所出。永祚至,谕民耕种纳粮。五年以外,不归原主。由是,民皆复业。又以民困徭役,值编审期,集里长盟于神,分里按甲,审竟即对神民朱书。既书之后,不更一字,以杜蠹弊,民甚便之。重修学宫,亲课士子,文教大兴。时大兵征额鲁特,永祚解驼至军,上不悮饷,下不扰民。鞅掌之余,不废吟啸。六十一年,行取,升主事。雍正二年,补工部都水司主事。上疏请实核河工估销钱粮,清理河工节年积欠,以儆河员,以节国帑。逾年,以乞养归。著有《南湖集》。[48]

第二十六名:尤其旋

尤其旋,江南安庆府桐城县人,辛酉科举人。

第二十七名:汤汝谐

汤汝谐,江南常州府宜兴县人,辛酉科举人。

第二十八名:俞文虎

俞文虎,字绣言,本姓宋,江南苏州府吴县人,崇明籍。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辛酉科举人。治《诗》。[9]卷四十,[32]卷六

第二十九名:张超彦

张超彦,字继文,江南安庆府潜山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浙江镇海县知县。五十六年(1717),升任湖南常德府同知。[49]卷十一,[50-51]

按:《[民国]潜山县志》卷十一《选举志》载张超彦“任浙江宁海县知县”,检《[光绪]宁海县志》并无记载,《[民国]潜山县志》误,实任镇海县知县。

第三十名:蔡镛

蔡镛,字宇贡,江南镇江府金坛县人,辛酉科举人。授怀宁教谕。[52]卷八

第三十一名:石为崧

石为崧,字五中,号樊山。江南扬州府如皋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甲十五名进士。初授灵丘知县。四十三年(1704),任江西乐平县知县,分析花户,输征便民。五十年(1711),任四川南部县知县。后擢户部主事,迁员外郎。现有《樊山诗集》《且梦山房诗钞》存世。[53-54]

季念诒、梁悦馨等纂修的《[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十二《人物志上·名臣传》曰:

石为崧,字五中。康熙二十七年进士,知灵丘。噶尔丹犯顺,崧随征塞上,多中机宜,老于行间者叹为莫及。时父与德从,两长髯策马遍览诸亭障,指画形势,每阴相之。调乐平,明察如神。岁大旱,年羹尧严檄迫民逋,崧适露香祷雨,就焚其檄。使者归诉,羹曰:“若老名士屈居下僚,宜有此态。”擢户部主事,迁员外郎。[7]卷十二

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朱彝尊隶书诗轴》一幅(6)史树青的《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收录《朱彝尊隶书诗轴》,文物出版社,1995年。按:此件原为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旧藏,后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即题诗寄赠石为崧者。其一:“天开彭蠡潴南邦,石墨峰连羊角双。近说循声过朔郡,定知诗派压西江。昼帘茗荚香闻灶,夜阁琴丝月满窗。望眼侧身非一度,相思聊复采兰茳。”[1]252其二:“老夫归田十载居,恒仰屋梁独著书。把纸最愁纸覆瓿,出门久已门县车。西河纵然明未丧,臣朔今也食无余。殷勤古道望吾子,活此将枯涸辙鱼。”署款曰:“康熙辛巳九月,奉寄五中年兄。竹垞七十三叟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载第一首,题作《寄乐平石明府为崧》,未载第二首,时康熙四十年(1701),朱彝尊罢官后在乡闲居,对这位弟子仍以“殷勤古道”相期。

第三十二名:高天骥

高天骥,字千山,号凛斋,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浙江山阴县知县。[55-57]

第三十三名:霍秉仁

霍秉仁,号铁梅,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江西分宜县知县,以勤劳卒于官。

严升伟、李寅清等纂修的《[同治]分宜县志》卷六《职官·名宦》载曰:

霍秉仁,号铁梅,江南丹徒人。由乡举知县事,洁以爱民,雅不效俗吏所为。尝撷经史,诸事斟量今古,宜其土俗,刑清政简,讼庭阒若。暇日以诗古文造士,邑诸生有学品能古文者揄扬不容口,士风骎骎日上。在任五载,以勤劳卒于官。县西有碑具载轻徭、断狱、恤民、礼士诸善政。[58]

第三十四名:江清征

江清征(1623-?),字畏知,江南徽州府婺源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甲一二九名进士。需次家居,撰述不辍,卒于家。

黄应昀、朱元理纂修的《[道光]婺源县志》卷十七《人物六·学林》载曰:

江清征,字畏知,旃坑人。仪部郎起鹏孙也。质鲁嗜学。游光禄汉龙一见奇之,妻以女。食饩郡庠,常燃膏继晷。生平率天真,读书外世缘弗谙,不问生产。家有不赡,妻游脱簪珥以济,亦不问所从来。康熙辛酉,举于乡。明年,成进士,时年已六十。需次家居,犹日搜取祖父所著《近思录补》、《心性编》、《遵行录》、《大易全书》等书,参订注释行世。[59]

第三十五名:姚弘绪

姚弘绪,一作宏绪,字起陶,号听岩,江南松江府金山县人,娄县籍。辛酉科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二甲三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四十九年(1710),参修《渊鉴类函》。雍正元年(1723),充明史馆纂修官。俸满假归,闭户纂述。有《宝善堂集》七卷存世。

黄厚本、龚宝琦等纂修的《[光绪]金山县志》卷二十一《文苑传》载曰:

姚宏绪,字起陶,五保人。康熙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充《明史》纂修官。俸满假归,闭户纂述,辑《松风余韵》、《谷水文勺》,自魏晋迄明,一郡之文献备焉。子培益,字苞延,康熙五十三年举人,历官刑部员外郎,著《惠迪堂杂著》十五种。[60]

孙星衍、宋如林等纂修的《[嘉庆]松江府志》卷五十七《古今人传九》有:

姚宏绪,字起陶,娄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明史》纂修官。俸满假归,不复出。性耽吟咏,集松郡自晋魏以来先达及山人逸士诗文,辑《松风余韵》、《谷水文勺》为一郡文献。其所自著有《迟就草》、《胥浦类稿》、《十如塾杂钞》诸编。[61]卷五十七

第三十六名:吴玮

王玮,字东岩,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辛酉科举人(榜姓吴),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甲三十三名进士。三十四年(1695),任浙江平湖县知县,“莅政期年,俗阜人和,百废厘整”。四十五年(1706),官广西苍梧道参议。[62]卷十九,[63-64]

第三十七名:赵天润

赵天润,字汇霑,江南常州府江阴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甲八十五名进士。初授保安县知县,官至刑部主事。[65-66]

第三十八名:陈琎

陈琎,江南扬州府高邮州人,辛酉科举人。

第三十九名:程淞

程淞,字笠泽,江南徽州府歙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福建侯官县知县。[67-68]

第四十名:俞兼善

俞兼善,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辛酉科举人。

第四十一名:冯瑞

冯瑞(1649-?),字繁阳,又字霄燕。江南松江府娄县人,华亭籍。少工南词,与计南阳合著《负灯草》。继从钱芳标学倚声,提倡词学。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甲二十六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湖北粮储道参议。有《棣华堂词》一卷存世。[61]卷四十七、卷七十二,[69]124,[70-71]

第四十二名:孙振

孙振,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甲十九名进士。四十一年(1702),任福建浦城县知县。

其父孙自式,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国史院检讨。[21]卷十八,[62]卷十九,[72]

第四十三名:史廷良

史廷良,字师济,江南江宁府溧阳县人,辛酉科举人。[28]

第四十四名:周翼旦

周翼旦,江南安庆府太湖县人,辛酉科举人。

第四十五名:姚田修

姚田修,字德中,江南苏州府长洲县人,辛酉科举人。有《容斋类稿》四卷。[9]卷四十、卷七十六

第四十六名:朱绪濓

朱绪濓,字道源,江南苏州府昆山县人,府学生,辛酉科举人。拣选知县,未仕卒。[9]卷四十,[73]

第四十七名:吴荃

吴荃(?-1708),字荪右,江南镇江府丹阳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甲二十二名进士。四十四年(1705),任江西新建县知县。四十七年(1708),卒于官。有《四书大全说约合参证解》十七卷、《增删四书大全正解定本》二十二卷、《诗经正解》三十卷、《深柳堂汇辑书经大全正解》十二卷、《禹贡增删集注正解读本》一卷、《书经正解图》一卷存世。

《[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九《仕进》载曰:

吴荃,字荪右,号江篱。康熙庚辰进士,授新建令,三载,多德政。戊子,分校阅卷,过劳成疾。病革时,阖邑士民为设蘸祈祷。病殁,缟素七日,建祠祀之。”[74]卷十九

又卷二十《儒林》有:

吴荃,字荪右,官县令,亦能以经学名世。[74]卷二十

第四十八名:储抡

储抡,字瀛杰,江南常州府宜兴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甲三十八名进士。二十九年(1690),任江西临川县知县,卒于官。有《储瀛杰联捷真稿》。[75-76]

《[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治绩》载曰:

储抡,字瀛杰,性醇谨嗜学。康熙二十年辛酉举人,壬戌进士。知江西临川县,循声茂著。历二载,卒于官。临川人士纪其治绩十六则,崇祀名宦。[18]卷八

第四十九名:陆遐昌

陆遐昌,字介繁,号松崖,江南扬州府泰兴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甲一〇三名进士。兄肇昌同登是科三甲一二五名进士。二十九年(1690),遐昌任长治县知县。升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廉慎之名满都下。五十二年(1713),任会试同考官。擢知江西南康府。与兄肇昌所著合编为《棣华阁集》。[7]卷十六,[77]卷十九,[78-79]

《[乾隆]长治县志》卷十一《职官》曰:

陆遐昌,江南泰兴人。进士,能文章,优恤士子,一月两课。弹压豪右,时盐商勒价苦民,公严饬之。[80]

《[光绪]泰兴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列传》载曰:

遐昌,字介繁。生有殊禀,慧悟异常。儿即冠,第进士,知长治。行取礼部主事,同考康熙三十年会试。历户部员外郎,工部郎中,监宝源局,勘河夏口,并以廉慎闻。擢知南康府。归里,以积善训其子孙,里党咸宗仰之。[77]卷二十一

第五十名:乔卫圣

乔卫圣,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辛酉科举人。

第五十一名:刘国定

刘国定,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辛酉科举人,官太仓州学正。有《瞻岵吟》。[21]卷十八,卷三十三

第五十二名:高璜

高璜,字吕玉,江南常州府江阴县人,辛酉科举人。[34]卷十四

第五十三名:鹿祐

鹿祐(1648-1721),字有上,号兰皋,江南凤阳府颍州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甲二十二名进士。二十八年(1689),任浙江省西安县知县,劝农桑,兴学校,贤声大著。三十六年(1697),行取部曹,晋江南道监察御史,敢言事,不避权贵。母病,请终养。服阕,补通政司左参议,转顺天府丞。又历大理寺少卿,太仆太常正卿。四十七年(1708),超擢兵部右侍郎,转左。四十八年(1709),简授河南巡抚,济赈缓赋,勤政爱民。五十七年(1718),乞归。六十年(1721),卒于里。纂《鹿氏族谱》八卷存世。[69]726,[81]

徐之凯、陈鹏年等纂修的《[康熙]西安县志》卷四《官师》有:

鹿祐,字有上,号兰皋,凤阳府颍州人。壬戌进士。居官清正,不狥情面。沉毅有干略,遇事敢为,无所挠避。学宫自闽变以来墙垣倾圯,榱桷飘零,甫下车,即前后修葺,焕然一新。重建明伦堂,开内泮池,详《学碑记》。行取,除礼部主事,迁江南道御史,令巡视南城。[82]

王敛福纂修的《[乾隆]颍州府志》卷八《人物志》载曰:

鹿祐,字有上,颍州人。康熙壬戌进士,授浙江西安县令,劝农桑,兴学校。修赵清献公祠墓,恤其后裔。时逋赋甚多,乃定为三年带征之法,竹木鸡豚皆得完课。行取,任部曹,晋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遇事敢言,不避嫌怨,所条陈悉中窾要。以请养归。服阕,补掌山东道,擢银台,历大理少卿,太仆太常正卿,晋少司马。戊子,典试山西。己丑,开府中州。是年,河南水灾。陛辞日即陈赈恤事宜,蒙温旨嘉纳。抵任后即固河堤,赡堡夫,均差徭,请备赈谷数万石,便宜赈粜。查勘开、归、汝所属不成灾之二十七州县,并西华等六县,皆请缓征。甲午夏旱,以蠲租借谷缓征疏请旨,皆蒙俞允。豫省漕粮二十五万石,向在开、彰、卫、怀近水州县买运,以致谷价腾涌,疏请暂停。宜阳村民以拒捕株连甚众,为诛首恶,余悉邀豁免。嵩山旧有银矿,易致匿垢生事,力请封闭,民以不扰。前后赉予优渥,赐石砚、图章、马匹、衣帽、匾联、药饵,称异数焉。后以病乞休,予告归里,豫省士民设位书院中以志去思。及卒,蒙赐祭葬。[83]

按:杨谦的《朱竹垞先生年谱》载其康熙三十一年(1692)事迹:“十月,至衢州。道出西安,邑令鹿君祐强先生登岸,寓萧寺中。游烂柯山,逗留二十日。”[1]1050是年冬,朱彝尊往游粤东,道经衢州。鹿祐正任西安县知县,恩师过访,遂强留款待20日,偕游烂柯山、鹿鸣山诸胜迹,搜访唐碑。《曝书亭集》卷十六《冬日同鹿明府祐钱广文瑞征游烂柯山二十韵》纪其事,卷四十九《跋唐衢州刺史嗣江王袆石桥寺诗》《唐游石桥记跋》《跋石桥寺六唐人诗》,皆考订唐碑而作。又适逢鹿祐主持重修西安县学宫告竣,朱彝尊作《衢州府西安县重建学记》述始末,刻石立于学宫内,其文载《曝书亭集》卷六十五,又载于《[民国]衢县志》。

第五十四名:戚懿

戚懿,字念莪,又字廷和,原名良翰,江南金山卫人,辛酉科举人。[61]卷四十七,[84]

第五十五名:余光全

余光全,字完子,江南安庆府潜山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甲一〇八名进士。授贵州安南县知县,后升户部主事。

刘廷凤、吴兰生等纂修的《[民国]潜山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宦绩》载曰:

余光全,字完子。康熙壬戌进士,知安南县。邑多苗蛮,群聚为奸。光全下车,慨然曰:“此莫非吾赤子资生无策,故致此耳。”为严行保甲法。有游手者畀以牛耕,劝使归田,一时安堵,士民立祠祀之。后升户部主事,解组归。少受业于朱竹垞,分校《经义考》,所著诗文甚富。[49]卷十三

第五十六名:冯昕

冯昕,字宾谷,江南镇江府金坛县人,辛酉科举人,授陕西蓝田县知县。

汪国凤、丁兆基等纂修的《[光绪]金坛县志》卷八《选举志》有:

冯昕,字宾谷。基开子。任陕西蓝田知县,案无留牍,事必得情,政尚宽简,不用鞭挞而民自治。[52]卷八

第五十七名:钱廷铨

钱廷铨(1646-1690),字心水,一字艺圃。江南苏州府太仓州人。“自为诸生,刻苦力学,有声庠序。为文章规抚先辈大家,典重有法度。”辛酉科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甲三十名进士。需次归里,卒于家。

其曾祖父钱桓,明万历七年(1579)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

按:钱廷铨生平事迹详见于唐孙华撰的《赐进士艺圃钱公行述》(7)钱泰阶等纂修《太仓彭城钱氏世谱》卷三,民国元年(1912)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钱廷铨中进士后,未及授官即病逝。朱彝尊的《曝书亭集》卷十四有《挽钱进士廷铨》:“曲江宴后放归艎,岂谓才人禄命妨。差胜孤魂追及第,最怜无子奉高堂。门前载曲车难得,梦里生池草未荒。不待山阳闻笛罢,西风老泪寄千行。”[1]203唯将其编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误。唐孙华撰的《赐进士艺圃钱公行述》曰:“至今岁正月,就医云间,抵家数刻而遽易箦也。……君生于顺治丙戌,没于康熙庚午,距其生四十五年。”[85]唐孙华与钱廷铨为同科进士,其《东江诗钞》(清康熙刻本)卷一亦有《挽同年钱心水进士》诗,则钱卒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甚明,朱、唐二人诗皆当作于是年闻讣之后。

第五十八名:赵律

赵律,江南江宁府溧水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任山西乐平县知县。“六十服官,耄不倦勤,清心澄吏,奸宄潜迹”。[86-87]

第五十九名:王襄

王襄,字遂赓,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人,辛酉科举人。[39]卷十三

第六十名:高洪

高洪,字仙令,江南常州府无锡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前后,任遵义县知县。[88]卷十六,[89]

秦缃业、裴大中等纂修的《[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宦望》载曰:

高洪,字仙令。康熙二十年举人,知遵义县。清介不苟取,自奉俭苦,幕客、家人悉辞去。莅事精敏,判决如流。俗多告讦人命,官检验即破家。洪简役从诣尸,所检不实,立惩告者。自后命案用稀。力行保甲法,勤于劝课,而绅士占役,希优免,皆不听。坐是得怨,总督年羹尧亦恶,洪耿执,劾去之。然重其才,乃延入幕府,待以宾礼。久之,将复荐起,洪遽归。无何,羹尧败。[88]卷二十

第六十一名:程仪

程仪,字天仪,江南徽州府休宁县人,靖江籍。辛酉科举人。[90-92]

第六十二名:金一兰

金一兰,字蕙崖,江南太平府当涂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定兴县知县,廉明有惠政,卒于官。[33]卷二十一,[93-94]

第六十三名:邹何求

邹何求,字天遂,江南扬州府宝应县人,辛酉科举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浙江瑞安县知县。[95-96]

余论

明清两朝最重科名,通过上述考察,可知本届乡试“得人”之称绝非虚誉。63人中有22人中进士,超过三分之一,略高于整个清代江南举人考中进士的比例。(8)据邹艳妮的《清代江南乡试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统计,清代历科江南举人总数为13 607名;据李润强的《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统计,清代历科江苏和安徽进士总数为4109名。清代江南举人考中进士的比例约为30 %。另外,宋斌、梁振的《从〈增续毗陵科第考〉卷二看清代科举会试落第政策》(载《民族历史与边疆学》2016年第1期)统计,清朝自开始科考至光绪十七年(1891)止,江苏常州中举人数为1181人,中进士人数为381人,举人考中进士的比例约为32 %。且此科榜中出了两个状元(胡任舆、陆肯堂)、一个探花(黄梦麟)、一个第六名(姚弘绪),这在科举史上绝无仅有。举子中可以考知官衔的有42人,占比三分之二,据史志所载,皆能端正勤勉,恪尽职守。

两个状元,颇受康熙皇帝恩遇,士林中声价亦盛,可惜天不假年,胡任舆59岁、陆肯堂47岁即去世。虽“负其才,而皆不克究其施为,可惜也”。其他中进士者,或在翰林院任职,或者六七年间出任知县等职,再凭政绩而升迁。官位最显的鹿祐,官至河南巡抚。黄梦麟、汪薇、陆遐昌、石为崧、姚弘绪等,亦卓然有成。

当然,会试落选的举人就艰难许多,虽有称名孝廉者,仍需经过漫长之待选过程。顺治十五年(1658),朝廷制定了举人拣选条例:“旧例举人会试三科,乃准拣选,就教者不拘年分。今将远省举人酌议仍旧,其余直隶、近省举人,会试五科方准拣选,会试三科方准就教。”[97]会试五科,就要等十五六年方才获得拣选资格。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鉴于待选时间过久,湖广道监察御史李登瀛建言“酌减科分拣选,使得及时效力”[98]。吏部遂议定:“直隶等九省举人,会试三科不中,准其拣选知县。一科不中,改就教职者,以州学正、县教谕补用。”[98]虽经如此宽假,但算上需次所耗,前述会试落榜举人中,有12人得任知县之职,均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之后,抑且所辖多居边远荒僻之境,距其中举已近30年,直可谓“炼尽少年成白首”。另有十人出补学正或教谕之职,亦能施惠一方。

综上而论,以品学艺文及官守政声诸方面,这批举子确是士人中之翘楚。梁章钜的《制义丛话》卷十二有曰:

按是科主试为冯懿生云骕、朱竹垞彝尊。前人相传竹垞先生不喜看时文,有示以时文者,辄睨而投之于几。而是科所录取皆名流,不但元墨之著称而已。[99]

此科乡试,颇似宋司马光的《论举选状》中所言:“求贤之路广,请托之源绝,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100]朱彝尊虽于16岁后便不再习制艺,而他以制艺识才的眼光还是不得不佩服。

猜你喜欢

朱彝尊知县进士
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
金石同契 共好结纳
——朱彝尊与书法篆刻家的交游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朱彝尊年谱新考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疯老爹打知县
叫你不告诉我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