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燕子》为例谈“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落实

2022-01-21俞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燕子

俞锋

【摘   要】“想象”是统编教材重点编排的训练要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首次出现“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要求,是提升学生文本感知能力的重要节点。教学中使用“图文解码”“文本拼图”“经验唤醒”等策略,可使学生在阅读时想象出同步、连贯、有创造性的画面。

【关键词】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能力

统编教材中,“想象”作为关键的语文要素之一,被编排在不同年段的多个单元中。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和二年级下册“读句子,想象画面”相比,有了两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想象的对象由句子转为段落,二是想象与阅读同时进行。边读边想象的画面应是同步的、连贯的、有创造性的。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笔者采取了“图文解码”“文本拼图”“经验唤醒”等不同的策略,来落实“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

一、图文解码,同步想象画面

语言本身只是抽象的符号。图文解码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找到文字代表的图像。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过渡期,抽象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直观可视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指导。

(一)由画解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一特性,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猜“燕”字、解“燕”字的活动。

教师板书甲骨文“燕”,让学生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学生猜是“鸟”,进而确认是“燕子”。“你们可真厉害,破解了3000多年前的汉字。因为这个‘燕’字就是一幅画,所以才这么好认。即使演变到今天,还带有一种画面感。”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廿’是燕子的头部,‘草字头’下面多了一个短横,这个字读niàn,表示数量‘二十’,燕子从出壳到会飞大约需要二十天。‘口’是燕子的身体,燕子父母用口对口的方法哺育后代。‘北’看形状,像极了燕子的翅膀。‘灬’是尾巴,‘四点底’以前写作‘火’,一撇一捺便是燕子的尾巴。‘火’字表示天热起来了,再结合上面的‘北’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天气热起来了,燕子挥着翅膀由南往北飞。

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从字形中读出了燕子的外形与生活习性,还想象到天气变暖,燕子北飞的画面。

(二)据画识音

多音字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学生倘若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往往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识记读音。

比如,学习生字“杆”的时候,课件出示不同读音的“杆”所组的词。

gān:桅杆 旗杆 栏杆      gǎn:笔杆 枪杆 秤杆

教师要求学生:“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象它们的样子,想想这两类词语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联想词语代表的形象,发现桅杆、旗杆、栏杆等事物都长而大,而笔杆、枪杆、秤杆等事物都相对短而小。他们运用想象画面进行比较的方法,记住了多音字的意思与读音规则。

(三)按画索文

《燕子》一课中,描绘春天燕子活动情景的插图横贯两页,经过课文的分割,可以分成“电线休憩”“横掠水面”“稻田杨柳”三幅图。初读课文后,教师给三幅图进行编号,让学生根据画面来找到对应的段落,并用段落中的词语来命名。

经过讨论,第一幅对应第五自然段,取名为“休憩图”;第二幅对应第四自然段,取名为“掠水图”;第三幅对应第三自然段,取名为“斜飞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一个画面都对应一段话,每一段话都可以想象出一个画面。之后,经过整体观察,他们总结出第一、二自然段描绘的画面也在这三张插图之中。

想象画面与阅读同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字形、字音、插图等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发现语言与画面彼此对应,共同表达主题,从而提升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二、文本拼图,连贯地想象画面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阅读的对象是一句或几句话,想象的画面是零碎的、局部的。而到了三年级下册,学生要对一段话、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在脑海形成连贯的、完整的画面。这样的提升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需求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发现画面碎片的联结点进行“拼图”,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表达顺序和內容。

(一)虚实关联

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虽然只写了“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这三点,但寥寥数笔就把活泼可爱的燕子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正是作者描写的高明之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要发现这种画面美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辨。

师:(圈出“凑”字)燕子的各个部位明明是自然长成的,作者为什么说是凑起来的呢?

生:“凑”是“紧凑”的意思,说明燕子的样子很好看。

生:“凑”字写出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师:“凑”字说明燕子的身形优美。可是,燕子的眼睛呢?尖嘴呢?爪子呢?作者是不是漏“凑”了一些部位了?

(不少学生呈现茫然的状态,教师引导他们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

生:这是燕子最明显的三个特征,所以作者只写这三点。

生:平常看到的燕子是看不到那么多细节的,所以只写燕子给人的印象。

生:这三句话读起来就能让人想到燕子的样子,已经是一个整体了。

经过这样的辨析,学生总结出写动物的时候不用面面俱到,要虚实结合,抓住特点写。如果只从字面去理解,“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这三个画面是支离的,而通过对“凑”字的思考,学生对文章的留白部分进行“脑补”,对这三个画面进行再次想象与串联,脑海中就形成了完整的图画。

(二)动静关联

动静相配、互映生辉是《燕子》一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如第二自然段先描写风、雨、柳、花、草、叶,光彩夺目的春天跃然纸上。进而笔锋一转,写从南方飞来的燕子飞于天空、稻田、高柳、湖面之间,不仅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还写出了燕子的伶俐可爱。为引领学生关注动静结合的描写,教师可相机进行连贯想象的学习指导。

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一样,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进行了讨论。

生:这些都是代表春天的景物,写出了燕子飞来的季节。

生:这些景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师:春天里还有蜜蜂、蝴蝶、其他小鸟,如果再写一些,是不是更能突出春意盎然呢?

(學生讨论)

生:课文里的景物都不是动物,所以不能写蝴蝶、小鸟。

生:只有燕子是会活动的,突出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如果还写别的动物就不能突出重点了。

生:我觉得燕子就像是春天里的主角,其他的景物都是配角。

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有动静、有主次的画面,“燕子归春图”逐渐清晰、完整。当然,上述片段中,学生的表述并不完全准确,作者描写的“静”物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轻风“吹拂”、细雨“洒落”、植物“聚拢”等词句,可以领会到另一个层次的“静中有动”。

(三)远近关联

动静结合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段落中。综观《燕子》全文,作者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的飞行,又止笔于燕子在电线杆上休憩的样子,呈现了“静—动—静”的写作节奏。除了引导学生留意并想象画面的动与静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作者观察点的远近(如表1)。作者观察点的变换类似电影中不同景别的交替,凸显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在教学中不必让学生去理解景别的概念,但可以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说说某个画面与其他画面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交流总结,还原作者观察的顺序与写法,想象出一个包含全文内容、动态变换的画面。

三、经验唤醒,创造性地想象画面

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在头脑中理解文本,要凭着两种经验:一是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二是语文经验(阅读能力)。阅读中想象画面没有固定标准,想象画面的本质不是对作者视觉的再造,而是联系自身经验的创造。只有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学生才能创造性地想象画面,从而体会到语言智慧。

(一)联系旧知

有的教师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会出示燕子的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图片虽然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燕子的外形,但是容易让想象落入窠臼。况且这一段描写并没有写清楚燕子的样子,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这是作者观察到的动态印象,并不如图片般静止固定。为了把握这种“不清晰”的画面,教师可利用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通过和课文比较,学生发现两段话都抓住鸟的主要特点来写,且都先写羽毛的颜色,从而总结出作者都是先写整体印象,再写各个局部特点的,这样符合观察习惯。在比较阅读的同时,学生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生活中对一些动物的印象。这种“印象式”的想象中,画面虽不清晰,却很真实,脑海中的燕子自然活动起来,而非单单是一张图片。

(二)斟酌用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想。由于学生的语文经验有限,教师需要适当引领,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除了前文提到的“凑”,文中的许多词语,如“斜飞”“横掠”“痕”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有着各自的妙处。

在交流“哪里最能体现燕子的伶俐活泼”时,有学生关注到燕子“斜飞”“横掠”的画面。于是,教师提了以下两个问题:“既然这两个词都表示飞翔,那它们是否可以互换位置?”“你能用手臂代替翅膀来表示这两个动作吗?”经过模拟演示、交流讨论,学生发现这两个动作是针对不同的背景来描述燕子的。旷亮的天空中,燕子飞上飞下,形成了优美的弧线;燕子贴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飞过,仿佛轻轻拂过。通过想象两种背景之下燕子的两种飞行姿态,学生感受到了燕子自由灵活、生机勃勃的形象。

在对字词进行反复斟酌的过程中想象画面,学生不仅丰富了阅读体验,同时又进行了语文审美实践。

(三)感官联动

阅读时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想象的画面会丰富而立体,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语句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除了知道花是“红的白的黄的”之外,想象其他事物的色彩。学生发现雨是透明晶莹的,柔柳是浅绿的,草是青的,叶是绿的,每一种色彩都鲜亮跳跃、赏心悦目。之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视觉转到听觉、嗅觉等感觉上。

师:除了眼睛看到的,你还能听到声音吗?还能闻到气味吗?

生:我听到细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沙”的。

生:我听见柳条在风中摇摆的声音。

生:这些花有各自的香味,青草和绿叶也有不同的清香。

有缤纷的色彩,有美妙的声音,有沁人的香味……这是对“烂漫无比”最好的注释。通过丰富的想象,画面自然灵动起来了。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既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能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读”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想象”的指导,使“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

[2]余俊宏.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4):164-170.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5-17.

[5]叶开.语文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宁波大学青藤书院   315033)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燕子
燕子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燕子叫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燕子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为什么说“燕子低飞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