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对照,提升实效

2022-01-21王琦王筱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

王琦 王筱婕

【摘   要】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古汉字,能帮助学生识字形、明字理、懂字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此,从低年级学生识字现状出发,教师可通过古今对照,拓宽识字路径,丰厚汉字内涵,把脉识字难点,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识字;汉字文化;古今对照

汉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借助古汉字,进行古今对照,让汉字文化与汉字的音、形、义建立联系,相辅相承,充分挖掘汉字内涵,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文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机会,有效提升识字效果。

一、 拓宽识字路径,丰厚汉字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提出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面对如此艰巨的识字任务,汉字只能逐个学习吗?对统编一、二年级教材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上册的识字主要以独体字为主,往后各册独体字逐渐减少,以合体字取而代之。独体字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所在,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以一年级为重点,在学生牢固掌握独体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由点及面,推进同族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字理,达到以一抵百的效果。

(一)层层造境,在“同”中寻同

低段教材中含有许多独体字。以“雨”为例,“雨”族汉字众多,这意味着通过学习“雨”字,探究字理,就可以触类旁通地了解大量同族字。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夏秋冬》中便有两个带“雨”的字“霜、雪”。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雨”的字理,抓住汉字演变过程中最适合展示的字体,促进学生识记。

通过学习“雪”和“霜”,学生会触类旁通,想到“雾、露”等汉字,自行构建认知体系。

这样,抓住汉字显性的共同点,结合字理识字,化抽象的汉字为形象具体的事物,降低识字难度,能帮助学生建立“雨”族字的初步概念,掌握识字规律。

基于同族字成组教学的有效性,可对低段教材中的生字进行梳理,以便教学(举例如表1)。

建立同族字概念,学好独体字,识一个,带一串,既遵循造字規律,又提高识字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何乐而不为?

(二)层层追问,在“异”中寻同

除了上述显而易见、能被发现共同点的汉字家族,教材中还有一大部分汉字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才能发现其隐性的共同点。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中“买”和“卖”都是会意字,使用范围广,但是学生经常难以辨认。表面看,“卖”字只比“买”字多了一个“十”。许多教师常使用的区分方法是观察字形,用儿歌记忆“少了就买,多了就卖”,用情节记忆“青蛙拿着招牌‘十’,正在卖泥塘”,等等。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可通过了解“买”和“卖”的同族字,发现奥妙。某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对于“买”和“卖”这两个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和头有关?

师:看来有点难度,那么我们就古今对照一番。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如图1)

生:这下面不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贝”嘛!

师:真厉害,回想一下,“贝”字和什么相关?

生:和钱币有关!前面这个字的上面部分,我还知道表示“网”,网里都是贝壳,都是钱币。

师:太棒了,一个人装着钱币,来到大街上,你猜他会是去干什么。

生:他要去买东西。这个是“买”字,那另一个字应该就是“卖”了。

师:的确,大家猜测得非常正确。它们其实都是“贝”字家族的,指通过钱币进行买卖,但是经过演化,如今变成了这样的字形。“卖”字其实就是指这个人的眼睛看来看去,估量着对方的出价,他再决定卖不卖。

师:让我们通过思维导图,看看汉字的演变,再复习一下“贝”族字吧。(出示思维导图,如图2)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教师要留给学生想象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发感知汉字的内在含义,体会汉字文化。部分简化字并不能光从表面了解其隐含的文化,也不能光从表面就胡乱定字义。通过挖掘,学生深刻了解“贝”字族,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另外,在识字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系统——偏旁部首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如果学生能正确了解某个部首的形义,便可以快速地识记该部首系统中的许多字,不仅提高识字效率,也能对同一部首的来源与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二、把脉教学难点,提升识字效果

识字教学中,受教学时间限制,逐字进行古今对照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师需准确把脉识字难点,以提升识字教学效果。教师可从“易错字”“易混字”“易惑字”三方面入手,这正是学生识字过程中难点所在,在此三处对症下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勾勒汉字之形,辨“易混字”

低段识字,字形容易混淆的汉字不在少数。教学这些汉字时可采用古今对照的方式,让学生从根源上区分汉字。

比如,“瓜”和“爪”是高频易混字。很多教师虽然想到借助古汉字来对照区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

【教学片段一】

1.出示汉字“瓜”和“爪”,说说如何区分。

2.学生指出“瓜”中间是竖提、点,“爪”中间是竖,并且通过组词加以区分。

3.出示生字的演变图,教师解释“瓜”的字形像藤上挂着葫芦一样的果实,“爪”就像手指。

4.出示例文,找找有关“瓜”和“爪”的错别字,巩固识字。

【教学片段二】

1.出示汉字“瓜”和“爪”。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如何区分?

2.学生交流。

3.教师出示“爪”的甲骨文

4.教师提问:看了“爪”字,那“瓜”和“爪”会有什么区别呢?

5.教师鼓励学生试着写写“瓜”的甲骨文,画画演变过程。

6.拓展“抓”“爬”,巩固理解。

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按照常规进行教学,虽然做了古今对照,通过字形和字理方便学生区分,但是这样的单方面输入不免有些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充分展开思维过程,只是被动接受。教学片段二中的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主对比,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瓜”的甲骨文会是怎样的,最后用亲手画一画的方式牢牢记住了两个汉字的不同之处。这样的识字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汉字文化,更体会到了探索汉字的乐趣。

(二)演绎汉字故事,解“易惑字”

易惑字即不太容易理解的汉字。面对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大、理解能力欠缺的现状,通过讲汉字故事的方式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比如“冬”字,学生在没有学习“两点水”前,会把它和“东”放在一起,认为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学生不明白冬天的意義何在,没有一年的概念,没有新春的概念,没有结束的概念。这时候教师可以娓娓道来。

以上的课堂片段通过演绎汉字故事,使学生对“冬”字不再迷惑不清,明白“冬”不仅表示冬天,还有一年结束之意,也有寒冷之意。

(三)增加汉字讨论,明“易错字”

综观整个小学的作业情况,易错字主要错在一些重点笔画上,如“酒”错写为“洒”,把“歌”的右边部分写成了“反文旁”,在“纸”下方加一笔,在“低”字下面减少一笔,“脚”的“单耳旁”写成“双耳旁”,等等。看似只是一笔之差,反映的却是学生对汉字理解得不深。这时候教师需要关注学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明晰汉字。教师也加入其中,必要时补充相应的汉字文化,引导学生展开古今对照,共同探究易错的原因,并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式。这样小范围的轻松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明晰汉字。

总之,要想实现汉字文化的传承,教师的引领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不仅要提高汉字的使用程度,还要挖深汉字文化,让学生在轻松识字、古今对照中,直接体会和触碰汉字的意蕴,从而真正理解字义,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2]邹甜.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7.

[3]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浙江省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315000)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不要让“汉字”没有了“文化”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基于“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探讨
指向核心素养,词串识字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