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融入

2022-01-06李泽兰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回归中华传统文化融入

李泽兰

摘要: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公民要具有科学素养,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性。在当今的语文教学领域中,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和能力训练,而轻视了人文精神融入,这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回归到语文教学中来,并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回归   融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道德经验等方面的内涵。《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语文的总目标之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致力于用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领域中,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和能力训练,而轻视人文精神的融入。作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园,将中华传统文化回归到语文教学中来,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一、 挖掘语文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比如:《愚公移山》使学生既欣赏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奇幻又能体会到深刻的道理;《壶口瀑布》使学生体会了我国大好江山的文化气息;《智取生辰钢》使学生感受了我国四大文学名著的迷人魅力;《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一篇篇美文,积淀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民族的优秀传统。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自觉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语文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领悟字词教学中浓厚的文化色彩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能认识三千五百左右的汉字,教学时,通过对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及文化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汉字和汉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汉字和中华文化。

(一)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构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汉字的起源,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 当然,教学时也应告知学生,文字并不是一人独创的,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成的,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

(二)学习汉字的构造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可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构造去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

象形:描摹事物的图形,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如:“日” 、 “月”、“水”、“牛”  。

指事:“指事”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如: “旦” 字写成,意为太 阳 出 地 平线而升起。“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会意:多文结合形成新字,如“休”字,意为一人倚在木头旁表示休息。

形声:用表义的形旁和表声的声旁结合起来构成的字。如“扌”是“手”,以“扌”为义符的字表示某种手部动作,“打、扑、批、扣、扶、抠、扼”。

三、培育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中华传统文化也是“诗的文化”,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古典诗词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也体现了语文应该传承中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因此,发扬我们民族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高尚情操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操

如文天祥的《己亥杂诗》是千古名篇,其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是脍炙人口,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一腔热情。教学这首诗歌,通过反复吟诵,研读,赏析,体会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同时也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热爱人民的感情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历史的眼光揭示出一条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还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自己数间茅屋被秋风所破之苦,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时,教育学生,我们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关注民生,出来社会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真真正正地为人民服务,为天下苍生着想。

四、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重视经典诵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可将《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和经典古诗文作为学生诵读的主要内容,按不同的年级布置下去,由语文教师负责,语文教师在诵读新的内容前需要花一定的课时对通读的经典进行指导。诵读的时间安排在早读、晚读的前十分钟,以及上语文课前的三分钟。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前,每位学生需要对经典写作经典诵读的感悟,在第二个学期开学后语文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评出相应的奖项,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参与经典诵读。

五、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现在,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的语文竞赛活动,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对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开展以下活动:

(一)古代名人故事讲演比赛

挑选一位在地方上有影响的古代文化名人,组织学生对该名人的故事进行讲演比赛,既弘扬了地方名人文化,又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进而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成语接龙擂台赛

成语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沿承下来的语言词汇,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组织好成语接龙擂台赛,能促使学生学好成语、积累成语、用好成语成语。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深情地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必将用我们的教学才智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时时做个有心人,细心地去挖掘,领悟,帮助学生汲取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营养,并将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肖作钧,戴建平《活动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李臣之 《活动课程规范化问题探讨》,教育研究,2000,(12)。

[3]龙文懋、崔永东《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思》,内蒙古出版社,2001,12。

猜你喜欢

回归中华传统文化融入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