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

2022-01-06张皓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鉴赏教学古诗词小学语文

张皓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其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唯美的意象等,不仅是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品鉴诗词的绝佳切入点,更是培养学生高级审美的重要依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便包含了审美与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黄金阶段,充分挖掘、利用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元素,在带领学生品鉴诗词内涵的同时感受古诗词意境,正确理解古诗词意象,紧扣古诗词之魂,有效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与创造这一维度核心素养的形成。文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一直是重要学习内容。古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代诗人抒发自身情感的重要载体,也能直接展现我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此外,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设计,必然能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理论的传授上,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提升。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流于形式,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更新古诗词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鉴赏方式,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丰富文化素养,实现全方位发展。

一、深入意境,涵泳推敲

(一)体会古诗词意境营造中的以动写静

古诗词中一般都会蕴含相应的意境,意境营造也是我国古代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古诗词中的意境指的是作者的情感与情景的交融,是一种十分高深的艺术境界。一般古诗词中的意境分为动态与静态,但这二者往往不是相互割裂的,在意境营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得益彰,这样也更能彰显古诗词的灵动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诗歌《鹿柴》的教学中,其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通过“不见人”“人语响”的动静对比,十分细腻、精妙、传神地刻画出了“静”,教师需带领学生反复品读,使其领略到作者通过动态描写所营造出的宁静的意境。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视频,为学生还原诗中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中有静、以动写静的意境营造手法,体悟诗句中的意境美,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这种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品读古诗词中的关键字

在古代,由于诗词创作讲究格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需对每一个字精雕细琢,也由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字隽永含蓄、一字一词均包含丰富内容的经典诗词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找到诗词中的关键字,即诗眼,找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使学生能够透过诗眼把握整个作品的精髓,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品读诗歌《泊船瓜洲》的时候,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千古名句,这主要得益于这一句中的“绿”与“照”两个关键字,这两个字前后照应,相得益彰,使诗神诗旨——浓郁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这两个字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替换、对比的形式进行探究,如将“绿”字换成“到”“过”“入”“满”等,并让学生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换成“到”“过”“入”“满”等字后能否构建出同样的意境。对比下来会发现,这几个字均为动词,没有“绿”字巧妙。这一句中的“绿”是名词动用的手法(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读到这个字便仿佛能看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江南美景,整个意境更为立体,加上一个“照”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个环节的对比、推敲,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整首诗所传达出的情感,在与作者产生共情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

二、立足意象,把握情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十分关键。而对作者情感的有效把握,离不开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感知。在古诗词中,意象是寓“意”之“象”,即诗人用以寄托情思的事物,如月亮一般寓为思乡、怀人,梅花一般代指人格高洁。为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关键点,带领学生立足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有效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诗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的作品,其中有茅檐、小溪、青草等意象,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可辅以相应的视频,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且深入地理解茅檐、小溪、青草等意象在整首词中的作用,体会这些意象之妙,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更好地体会到整首词所传达的舒畅、闲适、喜悦之情。

三、引导背诵,积累品鉴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背诵和积累,只有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若是离开了古诗词的积累,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不能只是给小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死记硬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设计丰富的背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背诵积极性。可以组织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动力来学习、背诵、积累古诗词,进而优化古诗词教学,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古诗词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之美,还能够学习诗人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霞霞.试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才智,2020(13):163.

[2]李芸.诗情画意,栖居课堂: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21(1):50-51.

猜你喜欢

鉴赏教学古诗词小学语文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新课标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古诗词中的新年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