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2022-01-05闫海冰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家国情怀

闫海冰

摘要:新时代教育肩负着新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逐渐上升到对国家热爱的一种自然的升华。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历史校本课程,开展历史文化教育,便于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与革命历史,进而树立为家乡发展、祖国繁荣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当下,我们的教学仍然更多偏重知识与能力,缺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要求。学校作为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发挥好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需要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家国情怀基础上开展乡土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首先对那些他们先接触到或与他们存在某种关联的东西产生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乡土文化由于所处地理地位的特殊性,人们通过对它的认同将自己与外界融合起来,进而在此基础上出现更大范围的认同。因此,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同样需要被关注。何谓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乡土文化的自信,萌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信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家”在哪儿,“乡土”就在哪儿,这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下,当下的课堂讲得更多的是国家文化、城市文化,而乡土文化几乎空白,稍微问问很多学生对家乡历史都是不了解的,何谈来的乡土情感,更是无法实现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无法建立对民族、对国家深厚的感情。乡土课程植根于乡土文化,进行乡土教育对学生建立乡土自信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培养家国情怀的对策

(一)针对性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

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历史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历史课程。例如,寻根溯源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引入姓氏起源,让每个学生去探索自己姓氏的渊源,适当时候可以申请组织一部分学生到安庆文博园去研学旅行,去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复兴之路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的变化,通过身边的变化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文史纵横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不同时代的文学类型,让学生体会文学来源于现实,通过文学去探索历史课堂所不能赋予他们的历史世界,在文学的海洋里去领略历史的魅力。这样做既保留了传统,又有新兴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性需求。校本课程与常规课程可以有重复的部分,校本课程可以是常规课程的延续与强化,使得常规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校要让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对预定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教师、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教师根据自己所选项目,组织选择该项目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选修一节校本课程,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评价和终结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教授不同课程,例如,文学功底好,担任文史纵横的教师;喜欢研究时事政治,担任复兴之路的授课教师。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

(二)开发乡土课程,弘扬乡土文化

为加强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物质资源,更是文化资源,承载着乡土历史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了让更多年轻一代学生了解家乡历史,课题小组成员在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工作基础上,可以对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进行课程开发,将历史资源整合设计成特色课程,将它们引进学校,带它们走进课堂,以此进一步唤醒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坚定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意愿。该课程的开发旨在家国情怀视域下帮助学生了解本市历史建筑,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增进乡土文化自信,激发乡土文化认同,培养社会责任,提升学生品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三)开展汇报演讲,培养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校本课开发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都日趋成熟,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且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较强,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更多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进步。

例如,教师在进行《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汇报演讲的校本课。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与发现,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的崇高理想。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这节课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较少。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校本课中,增加了介绍古代发明的演讲活动。由于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众多,所以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将演讲的主题分为数学、文学、农学历法、医学四种,同时也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同学选择一个主题的人物或成果准备汇报的内容。这个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中提到的,也可以是课外收集到的,但要介绍清楚作品或人物的来源、成就以及影响。为了让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还需准备相关的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确保论从史出。

基于历史课程的校本研发,应该尊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围绕其展开活动,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效率。同時,面对能力较强的高中生,教师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校本课堂交给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风貌的变迁,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理解,润厚了学生的乡土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结论

总之,高中教师在进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重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道德与思想的成长,为学生的能力提升、人格塑造、思维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体会文学来源于现实,通过文学去探索历史课堂所不能赋予他们的历史世界,在文学的海洋里去领略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贡浩森.基于立德树人的乡土课程开发创新[J].中国教师,2020(7):9-12.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1.27(4).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