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赖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2-01-05唐芳王欣欣王维艳陈桂兰吴嘉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胰岛空腹低血糖

唐芳 王欣欣 王维艳 陈桂兰 吴嘉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同程度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征,最终使组织、器官受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据IDF数据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飞速增长,2017年已增长到4.51亿,预计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会增至6.93亿[2]。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为主,辅以健康教育、加强体育运动等。既往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阶段,胰岛β细胞的损害是可逆的。有研究表明,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缓解高糖毒性和脂毒性,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高糖毒性进一步损伤,恢复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缓解糖尿病[3-4]。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许多方法中,速四次胰岛素注射方案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接近人正常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而且其低血糖的发生较少,可操作性及依从性好[5]。目前常见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有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

谷赖胰岛素是一种用赖氨酸替代人胰岛素分子B链第3位的天冬酰胺,同时用谷氨酸替代B链第29位的赖氨酸,人工得到的新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其独特的无锌结构和包含聚山梨酯20的缓冲体系,使其更快地解离为单体,吸收、发挥作用更快,持续时间短[6]。门冬胰岛素是用生物技术将人胰岛素氨基酸链第28位的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替代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本文现就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谷赖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的临床效果做一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糖化血红蛋白(HbA1c)>9%。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等疾病;(2)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医嘱依从性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糖尿病相关教育、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观察组给予谷赖胰岛素[艾倍得,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62]联合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52]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丹麦,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73]联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治疗,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4 U/kg,每日早中晚餐前10~15 min皮下注射谷赖胰岛素或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三餐前后及睡前均测血糖,初始剂量均为 0.5 U/(kg·d),以 3.9 mmol/L<FBG<8 mmol/L、3.9 mmol/L<2 h PG<11 mmol/L 为达标,根据空腹及夜间血糖调整甘精胰岛素剂量,根据三餐后血糖调整谷赖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剂量。两组均治疗3个月,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得血糖达标。血糖达标标准参考文献[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1.3 观察指标

(1)两组相关血糖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观察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 h及睡前血糖水平、HbA1c,通过监测两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变化情况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2)两组首次血糖达标时间、日需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前后BMI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血糖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空腹、餐后2 h及睡前血糖水平、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空腹、睡前血糖水平低于观察组,观察组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相关血糖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相关血糖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s)

餐后 2 h 血糖(mmol/L)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HbA1c(%)睡前血糖(mmol/L)空腹胰岛素(μIU/ml)观察组(n=60) 治疗前 10.52±1.31 12.37±1.53 10.68±1.31 10.05±1.27 12.54±4.27治疗后 7.74±1.36 9.82±1.51 8.72±1.57 9.03±1.15 19.32±6.12 t值 11.404 9.189 7.425 4.611 7.03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n=60) 治疗前 10.61±1.07 12.64±1.28 10.57±1.29 10.22±1.42 12.37±5.06治疗后 6.84±1.62 10.74±1.49 8.03±1.65 8.97±1.38 22.04±6.74 t值 15.041 7.492 9.394 4.890 8.06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两组治疗后比较t值 3.296 3.359 2.347 0.259 2.363两组治疗后比较P值 0.001 0.001 0.021 0.796 0.026

2.2 两组首次血糖达标时间、日需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后BMI比较

观察组首次血糖达标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日需胰岛素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首次血糖达标时间、日需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后BMI比较

3 讨论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1.2%。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血糖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任何高血糖症并尽可能快地减轻葡萄糖毒性的影响,胰岛素治疗还会抑制脂肪分解,降低脂质毒性,抑制由细胞因子和饱和脂肪酸引起的细胞凋亡并直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胰岛素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因此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应早期尽快使用胰岛素来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控制水平,降低高糖毒性和高脂肪毒性,抑制炎症反应,使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最大程度恢复,缓解糖尿病症状,是逆转糖尿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8]。一项纳入了7项T2DM早期强化治疗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2~3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能使46.3%的患者获得1年的无药血糖缓解[9]。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强化治疗在初诊T2DM治疗中的地位。文献[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明确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地位,若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HbA1c大于9%则可开始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有许多,如多次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等[10-12]。其中,胰岛素持续皮下泵入最能与人胰岛素分泌模式保持一致,但因为经济性及对患者的自身要求较高而限制大部分的患者的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多次皮下注射能与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保持一致,低血糖风险低、操作简单。

有研究表明,谷赖胰岛素作为一种最新的胰岛素类似物,其大部分以单体分子存在的独特结构,可以从注射部位更快吸收,从而达到最高浓度,与餐后血糖高峰重合,更好地模拟人胰岛素正常分泌模式,使餐后血糖控制更佳,且其半衰期短,其全部吸吸收入血到降糖作用消失不足4.5 h,因此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更低[13]。同时其注射时间更灵活,餐前10~15 min或餐后20 min内注射均可。有研究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时,谷赖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及治疗满意度,但在控制早餐后血糖方面谷赖胰岛素更有优势,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14]。另外在治疗胰β细胞功能衰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与门冬胰岛素相比,谷赖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能更好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和降低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低,耐受好[15]。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研究显示谷赖胰岛素使血糖达标时应用剂量较门冬胰岛素更少,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血糖波动改善更明显[16]。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了观察组即使用谷赖胰岛素的患者在餐后2 h血糖控制上及低血糖风险方面优于对照组使用门冬胰岛素的患者的结果,与文献[14-15]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中,两组在治疗后空腹、餐后2 h及睡前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对照组在空腹、睡前血糖控制上优于观察组(P<0.05)。表明可能与谷赖胰岛素的半衰期较其他胰岛素短有关,其吸收入血到发挥作用结束时间更快,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更小,但在空腹、睡前血糖控制上相对较差。因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谷赖胰岛素在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治疗上,能更好、更快地控制血糖水平,尤其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次数,且日需胰岛素剂量与其他胰岛素无明显差异,是一种更加有效且安全的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胰岛空腹低血糖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糖友,当心低血糖突袭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空腹喝水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与胰岛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