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理论内涵与提升策略

2022-01-01刘美玲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高水平

刘美玲

(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课程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最终也归结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2019 年“双高计划”(《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需要具有适应“双高计划”建设的课程体系以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助力“双高计划”的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并不是独立存在于学校和社会,而是与学校、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又紧密相连,其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相应的逻辑起点。随着高职院校由“示范性发展”“示范性骨干专业发展”“高水平发展”再到“优质发展”的提出,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核心性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校长在面对“双高计划”的机遇与挑战过程中,须具有高水平的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领导人格魅力,以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优质发展。

一、“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合理性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构建学校特色发展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需要具备高水平课程领导力的校长引领学校由普通示范发展转向高水平特色发展;同时,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为实现高职院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需要由普通领导转向高水平领导。

(一)高职院校由普通示范发展转向高水平特色发展

“校长课程领导是校长充分发挥主体性、统筹各类资源、统领各级各类课程创造性实施和积极主动建设的实践活动”[2],校长课程领导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专业特色建设与发展水平。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可以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将课程与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特色相结合,洞察课程文化中的思想;将课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发现独特的课程内容;依据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独特课程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推动高职院校由普通示范发展转向高水平特色发展。高职院校在面对“双高计划”遴选管理中的总量控制、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规划时,可以利用校长课程领导所创造的特色课程体系根据学校、企业、社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获得课程所带来的持续性“收益”,始终处在课程发展的前端,保持并不断突破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实现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突破。

(二)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由普通领导转向高水平领导

校长课程领导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其会受制度、经济等因素的制约[3],并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变和提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办法》(教职成〔2019〕8 号)指出,专业群定位要精准对接国家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的专业群,这是在制度层面对高职院校校长提出加强课程领导力。高职院校校长在“双高计划”建设政策的导向作用下,需要站在战略高度,以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与高水平的学校发展为课程领导目标,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发展做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领导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精准对接“双高计划”建设的要求。同时,在面对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更新换代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校长需要改变传统的忠于课程实施的低水平的课程领导,转而根据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产业群发展来洞察未来职业者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领导开发和设置相应的课程群,遵循由“产业群—课程群—知识群”的倒推路径开设能够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学校发展特色、提高学校发展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水平的高水平课程,从而开展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推动专业群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

二、“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课程是培养人的载体,校长课程领导集中表现为校长在领导学校课程改革中战略谋划与创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反映校长主体性的水平,其本质是一种专业影响力[4]。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学校发展意志,承载学校育人文化、育人目标与育人内容,是校长课程领导战略智慧、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反映出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的专业影响力水平。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需要从主体、载体、宗旨等维度认识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专业影响力[5]。第一,以校长为核心、以企业员工与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为基础组成的共同体为课程领导主体;第二,以社会核心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精神、学校育人文化的融合提炼课程文化,以区域产业特色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构建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为载体;第三,以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先决条件,以熟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校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最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综上,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带领学校、企业、行业相关人员,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进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专业影响力。

(二)“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构成要素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6],是构成高水平专业建设并推动学校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的要求,运用自身的专业智慧、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来领导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主要由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课程领导人格魅力构成。

1.课程领导知识

课程领导知识是指高职院校校长需要具有领导学校课程向高水平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课程领导的文化知识、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的通识知识。

第一,课程领导的文化知识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高职学校特色和企业精神文化等内容,并将其有机融为一体,纳入学校课程领导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课程物质文化领导、课程制度文化领导、课程精神文化领导。课程物质文化领导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学习空间的设计、实习实训基地的设计、校园环境的设计等方面。课程制度文化领导主要体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下确立的符合学校特色发展[7]、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课程制度,比如校企合作下的课程规划、实施、评价、管理等制度。课程精神文化领导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类课程对人的精神陶冶以及专业技术类课程对人“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

第二,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识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校长需要掌握学校高水平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知识,包括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类型知识。比如,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知识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在“三段式”“任务中心”“工作过程导向”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引领下,如何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达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以实现课程“集群效应”的最大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职业导向”为原则,在社会职业越来越综合的今天,能够根据课程设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学习年限等,在职业教育“纵向板块、横向板块、纵横板块”的课程结构中,选择合适的课程结构。课程领导的课程类型的知识主要表现在理解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指导选择相应的课程类型进行学校课程的编制,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核心课程、以模块为中心组织成的主题课程、行动课程的编制等。

第三,课程领导的通识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领导的综合性知识和促进学生胜任力工作需要的技能性知识[8]。综合性知识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的知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能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所培养的对学生技术技能要求的知识、与相关岗位有关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

2.课程领导能力

课程领导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校长在“双高计划”引领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历史、办学文化,开展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领导,主要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第一,课程领导的方法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校长具备实现高水平专业课程领导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领导,科学的思维主要包括整体性思维、理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是将课程领导与学校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有机联系整体,将校企合作共赢作为课程价值判断的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遵循,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课程价值判断的落脚点。理性思维是以课程价值能否对接高水平专业和学校建设、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对课程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生存、社会发展做出理性判断。前瞻性思维是高职院校校长要具有敏锐的课程改革的观察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洞察力,能够将改革后的课程的潜在价值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对课程的价值作出合理性评估。系统性思维是将改革课程后的价值放置于专业、学校发展的系统体系中,对课程进行合理性分析,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系统的核心要素,促进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第二,课程领导的专业能力是指在领导学校课程规划、开发、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课程领导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应用的能力[9],主要包括决策力和指导力。决策力包括发现力、引领力和创造力。其中,发现力以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前提,以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基本原理与技能为基础,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具有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学校、企业发展相联系,与区域和社会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相匹配的能力,领导开发出融合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引领力是指客观分析课程开发对学生、学校、企业发展的影响,帮助师生、员工客观分析课程改革与发展对其未来发展的价值,充分了解和认同所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能力,引领校企共同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索中。创造力是指在领导课程实践基础上的开发与创造,对原有课程“去粗取精”的能力。再结合学校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开发出适应“双高计划”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指导力包括思想力、整合力和设计力,其中思想力是指在课程规划与开发过程中,以“促进发展”作为思想引领,满足学校、企业等各方主体合理性的发展需求,通过协调整合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勾勒未来课程开发的愿景的能力。整合力是指凝聚学校、企业的各方力量,领导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课程开发体系,具有整合学校、企业等各方优势资源的能力。设计力是指充分分析和了解学校现有优势和特色、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明确区域或地区教育发展趋势,合理判断在课程开发中可能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扬长避短,领导设计出促进各方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化课程体系。

第三,课程领导的社会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校长以“介入者”的角色,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在面对不确定、不明晰的未来时,结合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基础,构建符合课程知识体系的高水平课程领导能力,主要包括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一方面,合作能力包括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在领导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使学校、企业的员工能清晰地了解课程改革的方案,调动学校、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课程实施,促使其愿意花费必要时间与精力就课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难点相互探讨,营造相互沟通、共同学习的氛围。实施能力要求在开发适应学校、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新课程体系中,对学校、企业、社会等各主体进行合理性的分工与协助、分期制定合作的目标、准则和步骤并分配具体任务,调动学校、企业为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支撑,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另一方面,交流与协商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在面对课程实施问题时,能够有效沟通与交流,并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对课程实施进行多向度的沟通与交流,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给予积极及时的反馈,优化课程领导的沟通与交流。协作能力要求以课程能否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各主体实施课程改革的导向,以课程能否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各主体协同合作的核心,充分实现各主体之间协同工作,以实现高水平的课程领导。

3.课程领导人格魅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权力影响与非权力影响相统一的集合体,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人格魅力对其非权力影响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领导高水平的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权力影响更需要在非权利影响的驱动下增强各主体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认同感,内心主动、自发地跟随校长的课程领导。所以,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人格魅力主要包括品德魅力、才能魅力、气质魅力、形象魅力、表现魅力[10]。其中,品德魅力主要表现在对课程领导工作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能够理解课程领导工作的意义,注重课程领导力的发展和提升。才能魅力是在领导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丰富的课程领导知识和有效的课程领导能力的有机统一体,主要表现在课程领导过程中的战略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危机应变能力。气质魅力主要表现为在领导课程改革过程中,能够积极、冷静运用自身智慧与能力来面对新情景所产生的困难与问题。形象魅力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校长在日常课程领导工作中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工作的独特形象。表现魅力主要表现为领导政、校、企协同开发与实施课程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日常沟通技巧与言语的表达。

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一)以高水平课程建设为目标,构建课程研究共同体

高水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才能实现,各主体因具有实现高水平课程建设的共同目标与追求,可构建课程研究共同体[11]。第一,构建区域课程研究会。职业教育服务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地域性的特色,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优质内涵发展为导向,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凝聚多方力量,生成新的课程领导理念。第二,构建校企课程研究小组。学校与企业以合作互惠为基础,通过开展项目式的课程研究,制定课程研究的方法、内容与步骤,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开发与建设具有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的课程体系。第三,构建校内课程研究联合体。以高水平课程建设的目标为抓手,带领教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专业类别、办学历史与文化等方面共同诊断现存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找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课程与学科建设的系统规划,合并或者撤销不合理的学科和课程设置,推动高水平特色化的课程发展。

(二)以国际化的发展为引领,推动课程领导的合作与交流

“双高计划”指出要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群和高职院校,要求高职院校校长在课程领导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开放视野,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与借鉴先进经验,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办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领导开发和建设体现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在“平等合作、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的引领下[12],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化办学,在相互合作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同,经过课程领导思想的碰撞、课程领导理念的触动,最终形成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领悟,合理开发和设置课程专业、课程类别,加强国际化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合作。二是,通过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课程领导理念,参与国际化的课程领导会议,学习先进的课程领导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方法。同时,将自身的课程领导进行经验分享,将先进的课程领导理念或方式方法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与学生个性成长相联系,形成本土化的课程领导体系。

(三)以高水平的课程领导为导向,加强课程领导的培训

课程领导培训是提高课程领导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强高职院校校长课程领导培训,促进其课程领导由普通领导转向高水平领导。

第一,加强课程领导基本理论的培训。以特色内涵发展作为课程领导培训的理论依据,开展课程领导学、管理学等内容的培训,根据高职院校校长参与课程领导培训的需求,使用“研训一体”的方式进行课程领导的培训,提高主体参与课程领导培训的意识。

第二,加强课程领导专项内容的培训。首先,加强课程规划的培训。培训通过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对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外部保障条件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性思维合理规划课程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其次,加强课程设计的培训。要帮助校长在课程设计的领导过程中由“自在”走向“自为”,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真”问题,在课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凭借课程领导理论而非仅凭经验解决课程领导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指导高职院校校长与企业专家共同建立课程开发机构,创建协商、理解、共赢的课程共同体,开发出适应学生、学校、企业、区域、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13]。

第三,加强课程领导评价的培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政、校、企协同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课程的建设促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四)以高水平的发展为根本,加强课程领导的科学考量

高水平学校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课程领导,对高水平课程领导的评价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绩效为标准的课程评价方式。

第一,推动制定关于校长课程领导观念的考量,重点考察高职院校校长在观念上是否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课程是否在“双高计划”的导向下进行规划并创造性实施。

第二,从课程领导意识、课程知识与课程改造能力、课程开发与发展等方面考量其课程领导素养[14]。课程意识的考量主要考量的是高职院校校长对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未来发展的基本看法。课程知识和课程改造能力的考量是对高职院校校长自身所具有的领导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领导课程改革的综合能力的考量。课程开发和发展能力的考量是对高职院校校长在领导课程选择、课程设计、课程组织等方面的考量。

第三,课程实施能力的考量是对高职院校校长领导课程实施效果做出科学考量。首先,制定课程领导评价的基本框架,设置评价标准、评价维度和评价的具体指标。其中,以课程领导能否实现课程建设目标为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领导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范围、关联性、均衡性、整合性、顺序性、连续性、连接性、转变性等[15]。以课程领导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发展、整合学校企业优势资源、满足各方主体的发展需求作为评价的维度,以是否能够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其次,完善课程领导的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课程领导的初期状况、中期发展、最后结果分期开展有序的评价与考核。再次,实施课程领导的多元主体评价。这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教师、课程研究专家共同对其课程领导的实施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高水平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