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地区清明时节染蛋民俗考

2022-01-0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寒食斗鸡沂蒙

陈 娜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1-2。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唐宋以来逐渐兼容了上巳和寒食两个民俗节日的活动内容,三节合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俗节日。清明节常常伴随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沂蒙地区不仅保存有清明节常见的扫墓、踏青、插柳等民俗活动,还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染蛋民俗。其内容主要包括:用“洋红”“洋绿”“洋黄”这三种颜料将鸡蛋染成彩色、用彩蛋祭祖、互赠彩蛋和碰鸡蛋等。清明染蛋是沂蒙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但《山东省志·民俗志》仅提到“山东多地还有儿童斗鸡蛋(也叫碰鸡蛋)的习俗”[2]195,并未详细记载清明时节染蛋民俗,也没有学者对其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沂蒙地区为主要考察地,在实际考察和翻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染蛋民俗溯源、相关活动、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探讨染蛋民俗。

一、染蛋民俗溯源

染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卵”活动,管仲在《管子·侈靡》中记载“雕卵然后瀹之”[3]。《汉语大字典》解释“雕”为:“雕,通‘彫’。用彩画装饰。如:雕梁画栋。”[4]《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5]这里“雕”即为画的意思,“雕卵”就是用彩画装饰鸡蛋。南北朝时期的“雕卵”活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在雕卵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斗鸡”和“斗鸡子”活动。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在寒食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6]37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清明节前已经出现与染鸡蛋相关的活动。

清明时节染蛋民俗在隋朝时期极为盛行。隋人杜公瞻在为《荆楚岁时记》“斗鸡子”活动作注时提到:“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6]37可知隋朝时期在寒食当天,人们用茜草将鸡蛋染成红色,再对其作雕饰,染画后的鸡蛋还可以作为礼物互相赠送,有的还放在菜盘里供食用,有的放在祭器里祭祀。

到了唐朝,唐玄宗以休养生息为由,下令禁止寒食民间互赠鸡蛋的风俗。此后的寒食,民间互赠鸡蛋的活动有所减少,但染蛋和斗鸡子活动始终不衰。寒食的染蛋民俗到宋代依然存在,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7]163“画鸡子”也就是在鸡蛋上染画颜色。

华侨陆慧中在《张君丁应约修灰路》中描写清朝末年清明节时的生活状况:“还特别煮了两只鸡蛋,染了红花末,塞在他口袋里,说是吃了红鸡蛋,顺风漂洋过海。”[8]101可见,清明时节染蛋民俗在清朝末年依然存在,人们将鸡蛋作为一种祈愿的载体,亲人在清明节外出时,随身携带红鸡蛋以保佑他们路途平安。

清明时节染蛋民俗流传至今,仍保存染蛋、祭祀、互赠彩蛋和斗鸡子的活动,但在其基础上也有一些变化。在染鸡蛋所用的材料上,今天沂蒙地区染蛋所用的染料为“洋红”“洋绿”“洋黄”。据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学颜料渐渐大量地进口,到了咸丰初年(1851 年),洋蓝、洋绿、洋红普遍使用在染织、建筑彩画和民间画工的绘画上,原因是价钱贱,效果好,使用方便……到了1920年前后,民间绘画如年画之类的,也全部使用洋红、洋绿。”[9]45进口染料的出现逐渐替代了古时的红花和茜草等植物染料。染蛋时,把粉末状的染料分别放在三只小碗中,倒入少量热水搅拌均匀,将鸡蛋煮熟后捞出,选用蛋壳完好无损的鸡蛋在碗中滚动,使鸡蛋均匀上色,染好的鸡蛋颜色鲜艳;还可以将红、黄、绿三种颜色混合染出“彩蛋”。

二、染蛋民俗的相关活动

民俗具有地域性,清明时节染蛋民俗在沂蒙地区表现出其特有的民俗形式。沂蒙人民在寒食当天染出五颜六色的鸡蛋,其中以红鸡蛋和绿鸡蛋数量居多,染色的鸡蛋会作为祭品拿到坟前祭祀逝去的亲人,彩蛋还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戚邻里,孩童之间通过碰鸡蛋游戏将南北朝时期的“斗鸡子”活动延续下来。

(一)彩蛋祭祖

素有“冬(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有将鸡蛋打碎在墓碑上、把蛋壳放置在坟头象征“脱壳”的仪式。晋南人清明节时将蒸好的白面馍盘成龙形,馍中间放有核桃、红枣、豆子,另外还要放置一个鸡蛋,名为“子福”[10]91,上坟时,将“子福”献给祖灵,上坟完毕后全家分食之。台湾地区也有上坟时吃红皮鸡蛋、洒蛋壳的民俗。

沂蒙地区的百姓在寒食当天拿三枚彩蛋作为祭品带到坟前,祭祖时需按一定顺序,先祭酒,再祭茶,然后将彩蛋剥壳后掰开放在坟前,接着祭饭菜,最后叩头祭拜。祭祖所用彩蛋的数量体现了人们对“三”这个数字的钟情与崇拜。《说文解字·三部》记载:“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11]从许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三”代表天地人,具有囊括一切、包罗万象的意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沂蒙人民用三枚彩蛋祭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同时传达出人们对逝者的追思与敬畏。

(二)互赠彩蛋

互赠鸡蛋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沂蒙人民将鸡蛋视为吉祥之物,在清明节,彩蛋被当作礼物赠送给亲戚邻里,色泽鲜艳的鸡蛋承载的是邻里之间的美好祝愿,互赠彩蛋成为维持邻里关系的重要途径。在赠送鸡蛋的数量上,人们多选用双数如“四”“六”“八”和单数“九”。这种数字的选取,可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心理。从古至今,双数就被赋予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蕴,人们常用“好事成双”来表达美好祝愿。数字“六”代表六六大顺,送“六”寓意送吉祥,且在汉语中,“六”与“禄”谐音,也有送福禄之意。数字“八”的谐音是“发”,带有财源滚滚、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数字“九”是最大的阳数,中国文化中有“九九归一”的说法,“九”在周易中代表积极正面的力量,同时,“九”和“久”谐音,有天长地久、长久顺利之义。可见,沂蒙人民极为重视数字的内涵,体现了其对吉祥圆满之意的追求和精神上的寄托。

(三)碰鸡蛋

鸡蛋,古人称为“鸡子”,如徐整《三五历记》说:“天地混沌如鸡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宣帝地节四年五月,山阳济阴雨雹如鸡子。”[12]斗鸡子即碰鸡蛋,此俗南北朝时期已有。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民俗。“斗鸡子”到隋唐时期更为盛行。唐代诗人元稹在《寒食夜》中就记载了这一民俗事象:“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13]“玲珑鸡子斗赢时”一句正是运用了寒食“斗鸡子”的典故,元稹用轻快的笔法将寒食“斗鸡子”活动写得生动有趣,富有诗情画意。

“斗鸡子”活动发展至今天,名称已经消失,但其形式依然存在,已演变为孩童间的碰鸡蛋游戏。沂蒙人民在清明节这天会把染过色的鸡蛋装在用彩绳编织的鸡蛋网里,与亲戚邻里、同学伙伴互相碰撞鸡蛋。人们十分珍视染色的鸡蛋,把它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碰鸡蛋比赛时,蛋壳未碎的一方就是胜者,能继续保存染好的鸡蛋;相应地,输的一方就要把鸡蛋吃掉。董仲舒《书》云:“心如宿卵,为体内脏,以据其刚,仿佛斗理也。”[7]37鸡蛋像人的心脏,斗鸡蛋有斗心智的意味,为清明时节染蛋民俗增添了趣味性。

三、染蛋民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民俗形成后一旦被人们广泛接受,便会通过特定的形式代代相传。清明时节染蛋民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特定的民族心理,具有娱乐群众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功能。就沂蒙地区现在流行的碰鸡蛋民俗来看,这些功能十分突出。

(一)文化内涵

1.婚育求子

鸡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生育和生命,人们用鸡蛋求子,这种心理可能与吞卵生商的原始信仰有关。《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14]81契的母亲简狄在洗澡时吞下燕子掉落的卵而生下了契。《史记·秦本纪》还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14]151颛顼大帝的后代、一个叫女脩的秦国女子,在织布时吞下了燕子掉落的卵,生下了儿子大业。这种吞食鸟卵后可孕育后代的神话,赋予了鸡蛋生育和生命的文化内涵。

古代上巳节有“浮卵求子”的习俗,人们将鸡蛋等禽蛋煮熟后染上各种颜色,把这些彩蛋投放在上游地区使之顺流而下,下游的人捞食后就可以婚育生子。此俗在文献中有相关记载,晋张协《洛禊赋》:“漱清源以涤秽兮,揽绿藻之纤柯,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15]907同时代的潘尼在《三日洛水作诗》中曰:“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16]64“素卵”即煮熟的白皮鸡蛋,将鸡蛋放在河中漂流而下,食之可得子,这种祈子形式反映出人们对禽蛋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鸡蛋还蕴含着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古代婚育求子求的是儿子,清明节染鸡蛋就体现了这种封建思想。文海认为,“‘红鸡蛋’的取意并非是圆,而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男根崇拜)和生殖崇拜”[17]10。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将鸡蛋赋予了传宗接代、繁衍生命的符号意义。此外,沂蒙地区在清明节还有“吃鸡蛋,不长疙瘩”的说法,早饭吃一个荷包蛋,祈祷未来一年身体健康,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祈愿。

2.祛灾祈吉

沂蒙地区清明染蛋以染红鸡蛋为主,这种染蛋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崇拜息息相关。红色在老百姓心中具有神秘的力量,人们将红色与鲜血联系起来,民间很早就有用牲畜血驱邪的做法。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用动物或人的鲜血涂抹在面部和身体上以示威武,驱灾辟邪。中华民族的红色崇拜还来源于祖先对火的敬畏。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发现并学会了使用火,用火取暖、驱走黑暗,火还可以用来熏烤猎物、驱赶野兽,因此,被人们视为祛灾的神物。此外,太阳也是红色崇拜形成的一部分,古代祭祀的东君就是“太阳神”,祭拜太阳神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太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鲜血、火和太阳构成了人们对红色的崇拜心理。红色崇拜对汉民族影响颇深,人们认为红色具有神圣感,能驱灾辟邪,是吉祥的象征。沂蒙人民在清明节用红色颜料染鸡蛋体现了人们对红色的崇拜心理,把红颜色作为情感的寄托。人们还将红鸡蛋用于喜庆的场合,如民间婴儿办满月酒时,给亲戚邻里送的也是红鸡蛋,寓意生命的延续,蕴含着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沂蒙人民将鸡蛋染成红色并将其用在各种活动上,反映了红鸡蛋能祈福消灾、逢凶化吉的民族心理。

(二)社会功能

民俗作为民众和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文化事象,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清明时节染蛋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民众的文化心理和节俗习惯,具有娱乐群众和维系社会关系的社会功能。

1.娱乐群众

“民俗,不仅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同时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所以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我们会发现,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18]53清明时节染蛋民俗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凝聚和升华,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染蛋民俗将色彩搭配与手工创作相融合,极具创造性,为沂蒙人民所喜爱。孩童间的碰鸡蛋游戏更是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增添生活趣味的同时,又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2.维系社会关系

丰富多彩的清明时节染蛋民俗活动在维系社会关系上有着不同的体现。互赠彩蛋活动用鸡蛋这个纽带将人们连接起来,通过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增强一定区域群体内成员的亲近感和凝聚力。同时,不同的社会关系也能通过赠送鸡蛋的数量体现出来,互赠彩蛋的活动既能保持和睦的关系,又能加深彼此间的情感。孩童间的碰鸡蛋游戏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清明时节染蛋民俗使沂蒙人民有着趋近的节俗习惯,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仍能体会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感。用彩蛋祭祖以缅怀先人的民俗活动,在传承孝道、维持家族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

四、结语

民俗来源于社会生活,并在生活中传承下来,通过人们的习惯和信仰约束行为意识,世代相传。民俗是经过岁月淘洗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连接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沂蒙地区的清明时节染蛋民俗在娱乐群众和维系社会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鸡蛋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承载着沂蒙人民对生命绵延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染蛋民俗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经久不衰,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于清明时节染蛋民俗重视度不高,节日氛围不断消减,这一民俗在岁月的更迭中逐渐淡去,致使沂蒙地区染蛋民俗面临消失的处境。在新时代下,保护并继承优良传统民俗已迫在眉睫。为使清明时节染蛋民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将该项古老的民俗继续传承下去,亟需唤醒民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沂蒙人民可在原有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将染蛋民俗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大力宣传,还可以在鸡蛋上创意作画,赋予民俗文艺气息,让优良传统民俗散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猜你喜欢

寒食斗鸡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原来“再接再厉”说的是斗鸡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NO.9 斗鸡
ТРИ ШЕДЕВРа
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