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江浙行省茶叶生产述略

2022-01-01叶俊士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北苑贡茶茶叶

叶俊士

(宁波博物馆,浙江 宁波 315100)

江浙行中书省是元代在江南设置的一个行政区域。因为下辖的浙江、福建两地均是唐宋以来的主要产茶区,江浙行省也一跃成为元代最重要的茶叶产地,茶叶的种植和生产远远超过其他行省。但是因元朝国祚短促,资料有限,而且区划调整频繁,有关元代的茶文化研究一直比较少见。元史专家陈高华较早对元代的茶文化做过专门论述,其中提到了元代各地的名茶种类,成为学界争相转引的主要资料来源[1]。此后学界的研究基本都是关于元代的茶法、茶政和饮茶习俗,对于元代的产茶区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有关江浙行省一地的茶叶生产情况研究更是付之阙如。本文在吸收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江浙行省的设置出发,对元代江浙行省内的茶叶生产和名茶种类作一全面论述,以补充以往研究之不足。

一、元代江浙行省的设置

元代江浙行省的设置是伴随元朝对南宋的征服逐步建立起来的。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元军攻破南宋的都城临安之后,旋即在临安设两浙大都督府,镇抚南宋故地。同年六月罢两浙大都督府,改立临安行省[2]183。同年十月,元朝又在扬州设立江淮行省,统辖两淮、两浙地区。至元十五年(1278)十一月,江淮行省治所移至杭州,而在扬州设立淮东宣慰司,隶属于江淮行省[2]206。此后,江淮行省的治所在扬州和杭州之间多次迁徙,一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才最后稳定下来。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增设河南江北行省,“以河南、江北系要冲之地,又新入版图,宜于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统有河南十二路、七府”[2]2306。河南江北行省设立后不久,元朝又把江淮行省的扬州、泰州、天长、滁州等江北州县割隶给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因失去了两淮之地,也改称江浙行省,治所为杭州[2]353。

除了江北州县的划出和行省名称、治所的反复之外,江浙行省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福建的并入。有元一代,福建行省多次设置又多次被罢,“或置于福州,或置于泉州,或并入江西,或并入江浙,废置不一”[3],甚至出现了两省、三省并峙的局面。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为精简江南冗官,江西行省被并入福建行省。同年七月,福建行省省治被迁往赣州。至元十七年(1280)元月,省治又被迁往福州,五月移至泉州。此后省治又在福州、泉州之间来回迁移,江西、福建两行省也是分合不断,一度出现了在龙兴、福州、泉州三地分置三省的情况。到了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下令复设福建行省,但是旋即将其并入江浙行省,从此宣告福建与江西之间割离,转而与江浙之间分立合并不断。直至大德三年(1299),元朝最终撤销福建行省,改置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才算最终固定下来。

至此,江浙行省的辖境基本确定,包括了现在浙江、福建、上海的全境,江苏的苏南、安徽的皖南、江西的上饶等地区,基本都是原南宋朝廷统治的核心区域。这些地区经过了唐宋以来几百年的开发,已然成为元代最富庶的区域,是元朝统治整个江南地区的中心所在,江浙行省也因此在元代诸行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元人吴澄在《送宋子章郎中序》中说:“江浙行省视诸省为尤重,土地广,人民众,政务繁而钱谷之数多也。朝廷之所注倚,故其用人也,常不轻。”[4]卷二十五柳贯也在《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中说:“省以江浙名而治于杭者,有地方数千里,统名城三十三,在江以南,屹为巨镇,而土贡方输之岁上京师者,尤为天下最矣。”[5]卷十七

二、江浙行省的主要产茶区

江浙行省内的产茶区集中在山地丘陵一带,按行政区划分,主要有湖州路、常州路、杭州路、宁国路、庆元路、绍兴路和福建的建宁路等。

(一)湖州路、常州路

湖州和常州是元代江浙行省乃至全国主要产茶区之一,而且茶叶质地优良,名茶迭出,是元代贡茶的主要来源。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

秩正四品,掌常、湖二路茶园二万三千有奇,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至元十三年置司统提领所,凡十又三处。十六年省都提举。又别置平江等处榷茶提举司,掌岁贡御茶。二十四年,罢平江提举司,并掌其职,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俱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提控案牍一员,都目一员。提领所七处,每所各设正、同、副提领各一员,俱受宣徽院札付,掌九品印[2]2206。

这几处提领所分别为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汶、宜兴,常、湖二路下属各州、县基本都有涉及,可见茶园分布之广。

(二)杭州路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就已广种茶树,盛产茶叶。南宋迁都临安后,更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茶叶种植。元代,在杭州也设立了茶园都提举司,可见当时产量具有相当规模。龙井附近所产的龙井茶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但是真正声名鹊起还要到明代以后。

(三)庆元路

庆元即今天的宁波,古称四明,境内的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自古以来就有茶叶产出。据成书于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的《延祐四明志》记载,当时整个庆元路的茶课,即茶税每年“总计钞四十锭七两五钱一分”,其中“鄞县钞一十一锭二十两六钱八分,昌国州钞三锭五两六钱四分,象山县钞三锭五两六钱四分,慈溪县钞一十锭一十八两八钱八厘,奉化州钞九锭一两三分二厘,定海县钞三锭五两七钱一分”[6]卷十二。说明当时庆元路下属各州县皆有茶叶出产。稍晚的《至正四明续志》则写道:

茶,出慈溪县民山,在资国寺冈山者为第一,开寿寺则次之。每取化安寺水蒸造,精择如雀舌细者入贡。[7]卷五可知当时庆元路不仅产茶,还有贡茶。

(四)绍兴路

绍兴在唐宋时已是著名产茶区,所产剡溪茶和日铸茶天下闻名。唐代茶圣陆羽在评点浙江所产茶叶时就说“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越州即是绍兴古称。到元代,绍兴仍是重要产茶区,所产日铸茶也被列为贡茶之列。

(五)宁国路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属天目山北麓余脉,产茶历史悠久,至少在唐代末期已有名茶问世。宋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江茶》中载,宁国岁产茶一百十二万斤[8]。元代在宁国设茶园都提举司,可见当地也是重要产茶区之一。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徽州、宁国、广德三郡,岁入茶课钞三千锭,后增至十八万锭,竭山谷所产,不能充其半,余皆凿空取之民间,岁以为常。时转运司官听用乡里哗狡,动以犯法诬民,而转运司得专制有司,凡五品官以下皆杖决,州县莫敢如何”[2]4023。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宁国等地作为产茶区,反遭盘剥之苦,时任浙东道肃政廉访使邓文原目睹茶农之苦,请罢榷茶转运司,但是郡县不报,邓文原对此也无计可施。

(六)建宁路

南北朝时,福建已有产茶的记载。入唐以后,建州成为福建最主要的茶叶产地,并以“建茶”之名崭露头角。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在建州设茶场,称为北苑,又罢阳羡贡茶,改贡福建北苑乳茶,北苑茶业因此逐渐兴盛。宋代,建州改为建宁军,元代又称建宁路,但是北苑茶场保留了下来,从宋至元一直是重要的产茶区。元朝在建宁路也设有“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举所。提领一员,受宣徽院札。掌岁贡茶芽,直隶宣徽”[2]2206。

值得注意的是,“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这一机构的名称,说明它不仅管理北苑茶场,同时也兼管武夷茶场。至元十六年(1278),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高兴过武夷,“羡芹思献,始谋冲佑道士,摘焙之作贡”,制“石乳”数斤献给元世祖忽必烈。这是元代武夷茶作为贡品的开始。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命高兴之子高久住到武夷督官监制石乳,“岁贡二十斤,采摘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高久住监制武夷茶有功,上命领其事(制贡茶)。次年,高久选定陈氏希贺堂故址,地在九曲溪之四曲溪畔的平坂处,创建皇家焙局,称之为“御茶园”,独立定贡。御茶园设有工场、工员、场丁,主管岁贡之事。贡额累增,采摘、制茶的山户从八十增到二百五十户,采茶量从20 斤增加到360 斤,恢复制龙团5000 饼。此后贡额逐年增加,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增至960斤,茶农苦不堪言[9]。武夷茶场位于今福建省崇安县,元时亦属建宁。

三、江浙行省的名茶种类

(一)北苑茶

北苑茶,因产自建州北苑而得名,为宋代贡茶之最。建州所制龙凤团茶名冠全国,极大地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艺的进步。北苑茶为蜡茶,是因龙凤团茶而兴,但是蜡茶制作最为繁复,耗资最多,只能供宫廷和王公贵族奢靡享受。《王祯农书》中就提到:“腊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10]163虽然在民间罕见,但是作为宋代声名卓著的贡茶,北苑龙凤团茶在元代仍然得到了传承,并在元朝的上层社会中流行。“御茶则建宁茶山别造以贡,谓之啖山茶。山下有泉一穴,遇造茶则出,造茶毕即竭矣。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龙凤团,费则约矣。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11]元末学者叶子奇的记述正表明元代的北苑茶工艺已有所简化,不像宋代极尽奢侈,所以费用较省。

在元代的一些诗文、散曲中,也大量出现北苑茶的身影。刘仁本的长诗《建宁北元啖山造茶是日天大雷雨高奉御至》,记载了他亲赴茶园目睹北苑茶入贡的经历,其中就写到“建溪三十里,北苑擅茶名地”,“团团明月起,隐隐翠蛟嵘。包匦殊科第,封函致洁精。荐新夸绝品,驰贡入神京。上为君王寿,下摅民物情”。另一首《宫词》中则提到他获赐龙凤团茶,“恩从内殿赐茶还,剩得龙团月半弯”[12]。虞集的“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经历[13]893。此外,袁桷曾专为龙团茶赋诗一首:“月碾旧裁玉胯,云炉温浴银芽。九日殷勤相赠,淡罗犹记金花。”[13]643陆仁的诗中也有“主人投辖客畅饮,既醉啜以龙团茶”[13]645。杂剧和散曲中提到龙团、龙凤团茶的就更多了[14]。这些记载都表明有元一代,以龙凤团茶为代表的北苑茶虽然不如宋代影响之大,但是仍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在宫廷、贵族官僚等上层社会中还是十分流行的。

(二)顾渚茶

顾渚茶,产自湖州顾渚山,元时属江浙行省的湖州路长兴州。顾渚茶自唐代起便是天下名茶,又以所产茶叶色紫、形似笋而称紫笋茶。大历五年(770),朝廷在顾渚山金沙泉旁建“贡茶院”,专为宫廷生产贡茶,同时责成常州、湖州两州刺史监督制茶和送茶。此后顾渚茶声誉日隆,经久不衰。中唐人李肇所著《唐国史补》中就有茶以“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宜兴第三”之说,可见有唐一代,顾渚茶名气之大。

宋时,因贡茶院附近制茶所用的金沙泉泉水干涸,导致顾渚茶一度衰落。据元初隐居湖州的牟巘在《吴信之茶提举序》中记载:“唐中叶以来,顾渚茶岁造万八千斤,谓之贡焙。大历五年始有进奉之名……先朝重建茗,顾渚寥寂几三百载。厥唯今日复治金沙泉,修唐贡焙,设湖、常等处茶园提举领之,其事益重矣。”[15]卷十三这段文字表明元代又开始疏浚金沙泉,修复贡茶院,重新生产顾渚茶。关于这段历史,《元史·世祖本纪》中有更详细记述:“(至元)十五年……赐湖州长兴县金沙泉名为瑞应泉。金沙泉不常出,唐时用此水造紫笋茶进贡,有司具牲币祭之,始得水,事讫辄涸。宋末屡加浚治,泉迄不出。至是中书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亩。安抚司以事闻,故赐今名。”[2]197-198金沙泉复出后,顾渚茶的生产得到恢复,再次成为贡品,为天下人所知。元代诗人黄玠的《吴兴杂咏》中就有一首题为《顾渚茶》的诗,诗云:“夫概名王渚,西山紫笋茶。水皑生绿尘,小角装金花。尽从天使去,供奉内人家。”写的就是专供宫廷的顾渚茶。

《饮膳正要》中提到有“金字茶,系江南湖州造进末茶”[16]58。“末茶”之名由来已久,《茶经》中就有“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的说法;《王祯农书》中也写道:“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腊茶。凡茗煎者择嫩芽,先以汤泡去薰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此。然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10]163可见末茶是一种将新鲜茶叶经过先蒸后捣,然后再把捣碎的茶叶烘干或晒干形成的细碎末茶的制茶方式。所谓的金字末茶其实是为了满足蒙古族的饮茶习惯,用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宜兴的阳羡紫笋为主要原料,以末茶的形式加工制作而成的,并非是一种专门的茶种。同样的情况还有玉磨茶,《饮膳正要》中就明确说:“玉磨茶,上等紫笋五十斤,筛筒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筒净,一同拌和匀,入玉磨内,磨之成茶。”[16]58

(三)阳羡茶

前引《唐国史补》中提到,唐代天下名茶中顾渚第二,阳羡第三。其实顾渚和阳羡两地本一岭之隔,无论是气候还是水土几乎一样,均是重要的产茶地,所产最好的茶叶都以紫笋命名。但是自古以来就分属两地,阳羡(宜兴)属常州管辖,顾渚属湖州,直到现在仍分属江苏、浙江两省。在顾渚茶成为贡茶之前,阳羡紫笋茶就已先一步成为贡茶,由陆羽建议常州刺史李栖筠上贡,时间在唐大历三年(768)。成为贡茶后,当地也建有官焙茶舍。大历五年之后,湖州顾渚茶分贡,从此常、湖两地贡茶之间开始不断竞争,《嘉泰吴兴志》卷十八载:“(湖州吴兴)与毗陵交界,争耀先期。或诡出柳车,或宵驰传驿,争先万里,以要一时之泽。”[17]毗陵即常州古称。两地为将贡茶先一步送到宫廷各出奇谋。或许真如陆羽“湖州上、常州次”的评价,顾渚茶自分贡之后,声名逐渐后来居上,几十年就超过了阳羡茶。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甚至一度专设湖州造茶使[18]。

南唐保大四年后,阳羡茶虽然停止上贡,但是生产还在继续,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苏轼就有“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名句传世。到了元代,不仅顾渚茶的生产得到了恢复,阳羡茶也随之进贡,并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元朝诗歌、散曲中屡见不鲜。但是综合各种记载来看,元代阳羡茶地位仍不如顾渚茶。

(四)武夷茶

武夷茶是除北苑茶外,福建出产的另一种名茶。至元十六年(1278),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以献,这是武夷茶作为贡茶的最早记载。后来高兴之子高久住任福建郡武路总管,就近在武夷督造贡茶,创设焙局,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园,制作贡茶。

据《武夷山志》卷九记载,武夷山御茶园创立于大德六年(1302),建筑巍峨、华丽,“有仁风门、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神堂、思敬亭、培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皆极丹艧之盛。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泰定五年,崇安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茶场’。至顺三年,建宁总管暗都剌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旧志云: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而井水渐满,故名。迨至正末,额凡九百九十斤”[19]。直至明初,每逢惊蛰日,崇安县令仍会准备牲醴到茶场致祭。

武夷茶与北苑茶一样,同属福建所产的建茶之类,虽然早期名声远不如历史悠久的北苑茶,但是自御茶园创立成为贡茶之后,发展迅速,到元代时地位已逐渐与北苑茶相当。《闽小纪》载:“先是建州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彝石乳之名未著。至元,设武场于武彝,遂与北苑并称。”[20]随着武夷茶名气的增大,民间亦开始流行武夷茶。元朝诗人胡助有《茶屋》诗,写道:“武夷新采绿茸茸,满院春香日正融。浮乳自烹幽谷水,轻烟时扬落花风。醉欹纱帽扃双户,静听松涛起半空。唤醒玉川招陆羽,共排阊阖诉诗穷。”[21]卷九萨都剌亦有诗云:“寄语陆鸿渐,我有武夷茶。”[22]说的都是武夷茶,可见武夷茶在当时颇负盛名。

(五)范殿帅茶

《元史·食货志》和《饮膳正要》中都提到元代有一种范殿帅茶,《元史·食货志》说“其无从知其始末”[2]2393,《饮膳正要》中则称“系浙江庆元路造进茶芽,味色绝胜诸茶”[16]58。

所谓范殿帅,应指南宋将领范文虎,范文虎在南宋咸淳年间曾任殿前副都指挥使,领禁军,故有“殿帅”之称。至元十二年(1275),镇守安庆府的范文虎面对元军的进攻不仅不抵抗,而且主动派员到江州(今九江)迎接元军,将安庆城拱手相让。投靠元朝后,范文虎先后担任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等职,并随伯颜入南宋都城临安。此后又迁行省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1278)进中书左丞。至元十八年(1281),范文虎以征东行省右丞的身份领兵十万随忽必烈第二次征日本,结果遇台风,临阵脱逃,被革职查办。但是很快他又复起,官至尚书右丞,直至大德五年(1301)寿终正寝。

元代的庆元路不仅有茶叶出产,而且还作为贡品进贡元廷,即《至正四明续志》中提到的慈溪民山资国寺、开寿寺出产的茶叶。明代《慈溪县志》卷一载,慈溪当地有造茶局,“宋殿帅范文虎贡茶,元因之,就开寿寺置局。永乐初,知县余琯建局在寺之西南,今废,而贡茶之始开局于布政司”[23]。这也说明元代庆元路出产的贡茶正是《元史》中记载的范殿帅茶,此茶直到明代仍为贡茶。

(六)日铸茶

日铸茶是元代浙东地区的又一名茶,产于绍兴的日铸岭。绍兴为古越州所在地,早在唐代就以产茶闻名,茶圣陆羽评点产茶地时,就说“浙东,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但是日铸茶却晚至宋代才出现,《嘉泰会稽志》卷十七载“茶之尤者,顾渚、蜀冈、蒙顶、皖山、宝云,皆见于唐以来记录或诗章中,‘日铸’有名颇晚。吴越贡奉中朝,土毛毕入,亦不闻有‘日铸’,则‘日铸’之出,殆在吴越国除之后”[24]。关于日铸茶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日铸”之名源于产茶地的山名,据宋代笔记《杨公笔录》记载:“会稽日铸山茶,品冠江浙。去县几百里,有上灶、下灶,盖越王铸剑之地。世传越王铸剑,他处皆不成,至此一日而铸成,故谓之日铸。或云日注,非也。山有寺,其泉甘美,尤宜茶。山顶谓之油车岭,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25]一说与太阳有关,《嘉泰会稽志》载:“日铸岭在会稽县东南五十五里,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24]

不管日铸之名由来如何,日铸茶在宋代广受欢迎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文人如欧阳修、苏轼、陆游、梅尧臣、吴处厚等均对日铸茶赞誉有加,欧阳修称其为“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吴处厚则说“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到了南宋,日铸茶被列为贡品,但是因产量稀少,无法满足朝贡需要,当地官员只得以附近卧龙山所产卧龙茶充贡。

入元之后,日铸茶仍为贡品,但是因产量稀少,留下的相关记载并不多。元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柯九思曾有诗云:“旋拆黄封日铸茶,玉泉新汲味幽嘉。殿中今日无宣唤,闲卷珠帘看柳花。”[26]黄封为皇家专用的封装,所谓“黄封日铸茶”即是指进贡到皇宫内的日铸茶。柯九思自幼好书画,被视为神童,颇为元文宗赏识。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仿宋阁学制,在大都创建奎章阁,柯九思被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常侍元文宗左右,颇受宠幸,因此有机会喝到进贡的日铸茶。后来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刘基在元末时曾多次出仕,但是仕途多舛,于至正十三年(1353)十月被罢免了江浙行省都事之职而“羁管绍兴”。在这期间他交游广泛,留下了很多文章,其中就有一篇《出越城至平水记》记载他从绍兴城经镜湖、若耶溪、昌源等地往平水的见闻,提到“其东山曰日铸,有铅、锡,多美茶”[27]。可见即便是在元末江南动荡之际,日铸茶仍然在生产。当然到了明朝之后,日铸茶种植、加工又有了新的发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元代江浙行省的茶叶生产承袭了宋代的基础,并进一步整合、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制作中心,名茶种类迭出。这些名茶中既有沿袭了宋代的蜡茶,也有末茶、茗茶,凸显了制茶方法和饮用方式的转变,更表现出元代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在众多的茶史专著中,元代的茶文化经常被作为宋代的附属一笔带过。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发展,还是在元人的日常生活中,茶叶的生产、贸易和利用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分量。元朝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普及,对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北苑贡茶茶叶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茶叶通讯》简介
北苑贡茶中的匠心精神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香喷喷的茶叶
“董北苑”溯源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逝去的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