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融合的教学探究

2021-12-29魏华

甘肃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魏华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优点,其中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制约,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向引导者、点拨者的彻底改变。本文就以四个方面展开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科学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52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110—02

当下,素质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必定成为趋势[1]。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又能实现教学目标,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打开思路,激发学习兴趣

当代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样才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多样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看着黑板、挂图、模型、标本来发现课堂的亮点,一般采取教师创设情境,而学生认真听讲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有些自然科学的学科中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教师需要凭借教具、图画等方式将知识点形象化。例如:磁铁有磁性、蚕一生的变化、热是怎样传递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或短时间内无法观察到结果的。这些抽象的知识光靠教师口述或者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上的图片是难以完全理解的。久而久之,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就会觉得课堂格外枯燥,对自然科学中那些难懂的章节失去了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对科学学科失去兴趣。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短板,它将大量的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多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和脑神经,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

2.丰富教学方式。多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之一,那么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将教材中那些重点难点的知识通过视频或者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使原来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那么教师就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授五年级《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地球在浩瀚宇宙中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从震撼逐渐过渡到好奇之中,这时教师再去讲解这是什么自然现象,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一自然现象,并掌握其背后隐藏的知识点了。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明白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教师进而揭示课堂主题,很好地为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

又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只知道植物是通过种子散播进行繁殖的,但是缺少户外观察大自然的经历,且生活常识还比较少,并不知道植物的种子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为攻破这些重点难点,笔者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和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长有“翅膀”的种子为什么能传播到远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数是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但由于受到地域性、时间性、空间性等因素的限制,有一部分知识学生一时还无法理解,搞不清楚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依据,因此,教师需要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以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

1.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科学课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就能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教学资料把学习内容多维呈现在学生面前,将这些难懂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如笔者在讲授《蚕的生长变化》一课时,由于北方受地域、气候的影响不适合蚕的生长,所以很多学生没见过蚕,更别说知道蚕的生长变化过程了。学生在课堂中只能通过教师提供的标本粗略了解,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降了下来。但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大量播放蚕生长变化的视频以后,学生既能看又能结合标本学习,这样做的教学效果就比口述好很多。

2.直观呈现更易理解。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口述讲解,或者是模拟实验,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极具有生机和活力。如火山、地震、沙漠化、温室效应等自然现象的形成,由于这些知识都是自然现象,学生又缺乏接触并观察大自然的经历,加之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也比较薄弱,所以理解这些宏观的教学内容时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三、获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传统的教学设备比较简单,对于一些需要运用空间思维能力的章节而言缺乏灵活性、形象性和互动性[2]。这时我们可以制作课件,通过光盘、网络、超级链接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实录等资源,将其应用于课堂,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1.升华教学过程。如笔者在讲授《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这节内容时就利用了大量的火山喷发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源,当学生看到满目疮痍的教学楼时,一下惊呆了,瞬间感受到了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他们稚嫩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此时再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悟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所在,这样一堂生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相信会深深地震撼学生心灵。

2.开拓学生思维。如在学习《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时,学生对于大多数自然知识也只有基本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将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一切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视频等资源从不同生物的角度列举出全球变暖将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什么样的威胁,从温室效应到工厂的大烟囪,深刻揭示全球变暖的原因,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中仅凭三言两语根本不能形象地描述,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四、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在小学阶段,一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学,所以科学教师的基本功良莠不齐,尤其是实验操作中动作不规范,违规操作的情形时有发生,容易误导学生。信息技术演示实验恰好弥补了这点不足,能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严谨、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3]。

笔者每次实验教学前都会为学生精心准备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各种器材,并且总是提前进行实验,及时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尽量排除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以保证在课堂中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有时笔者会在课前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一体机上展示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再请学生上台演示,让他们按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有序完成实验。亲自动手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规范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一来,多媒体技术就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节课中,教师要规范使用酒精灯和蒸发皿,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及时讲解酒精灯和蒸发皿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免发生安全事故。但实验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火候的掌握不太好,有的小组在盐水还很多时就熄灭酒精灯,得不到需要的食盐晶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会再次强调实验操作要点,重新实验时成功率竟达100%。

总之,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定位越来越高,同时也给科学教师的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相信在探索当中,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必将更好地挖掘出适合学生的各类资源,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千万不可让学生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慧成.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J].小学科学,2012(11):109.

[2]王少琴.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陈琳.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258-259.

编辑:杨静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