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规范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哈利·波特与密室》为例

2021-12-29段文颇李雪琪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哈利儿童文学译者

段文颇,李雪琪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国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青少年教育的不断重视,儿童文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外国儿童文学译作更是占据了不小的中国市场。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轰动。《哈利·波特》汉译本的畅销与其译者的成功翻译密不可分。本文从切斯特曼提出的期待规范视角出发,将第一部由译者马爱新独立翻译的作品《哈利·波特与密室》汉译本作为研究案例,从句法和语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三个方面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进而阐释译者如何通过这些翻译策略体现出期待规范,以期儿童文学汉译本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获得更广的读者群体,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良性发展。

一、期待规范理论概述

期待规范是翻译学家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规范论中的一个层面。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起源于meme一词,meme原是社会生理学中的词汇,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切斯特曼将其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认为翻译中的meme 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韩江洪将meme译为“理念因子”[1],这些理念因子影响着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此消彼长,有些在发展过程中销声匿迹,而有些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变成了翻译规范。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主要包括期待规范(expectancy norms)和专业规范(professional norms)。专业规范又被进一步细分为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norm)、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和关系规范(relation norm)。

期待规范是指目标语读者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翻译作品的期待。比如在语法、风格、可读性、可接受性等方面的期待。这些期待受到目的语文化中翻译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目的语中类似文本形式的制约。期待规范允许多个译本的存在,并且可以根据期待规范对不同的译本做出分析评价。

期待规范主要是由于目标语社会中的人们对特定的译本有所期待而产生的。此外,期待规范有时是“由某类规范权威所确认的”[2],例如文学评论家、翻译评论家、教育者或出版方,人们认为这类专家群体有能力去评判并肯定已经存在的规范,并且鼓励符合该规范的译作。如果译者遵循了期待规范,那么译文对于读者来说就是充分的、恰当的、可以被接受的; 相反,如果译者忽略了期待规范,那么译文就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会被读者认为是不恰当的翻译。因此,期待规范影响读者对于译文的评价,同时也影响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翻译策略与文本分析

翻译规范是通过翻译策略体现出来的,反之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受到现有翻译规范的影响。切斯特曼将翻译策略分为三大类: 句法或语法策略(syntactic strategies)、语义策略(semantic strategies)、语用策略(pragmatic strategies)。[3]句法或语法策略包括直译、借词、词性转换、语言单位转换、改变词组/短语结构、改变小句结构、改变句子结构、改变衔接、转换层次、改变修辞,语义策略包括使用同义词、使用反义词、使用上下义词、反译、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抽象、改变分布、改变强调、改述、改变比喻状态、其他,语用策略包括改变清晰度、改变信息量、改变人际、改变言语行为、改变连贯、部分翻译、改变译者可见度、编译、其他。由于期待规范是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一部分,因此用上述翻译策略来分析译者体现出的期待规范具有可行性。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获得巨大成功后,紧随其后的该系列第二部作品《哈利·波特与密室》可谓受到万众瞩目,广大的青少年读者都期待着能到看到一本易于理解、充满童趣同时又充分还原原作的一部译作。因此,译者需使译作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并认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要服务于特定的目标读者,激发儿童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力求符合他们的“期待”,以下分别从句法或语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来举例说明译者如何遵循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

(一)句法或语法策略

本文从改变句子结构方面举例说明译者采用的句法或语法策略。英语重形合,句与句之间往往靠连接词等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 来表达语法语义和逻辑关系,因而英语句子通常读起来冗长复杂。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若照搬直译,则达不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目的,不利于目标读者的理解,因此,译者常把这类长句切分成短句。

例1: The teapot went berserk and squirted boiling tea all over the place and one man ended up in the hospital with the sugar tongs clamped to his nose.

译文: 茶壶突然发起疯来,滚烫的茶水四处乱喷,一个男的住进了医院,夹方糖的钳子钳住了他的鼻子。

例2: It looked as though it had once been a large stone pigsty, but extra rooms had been added here and there until it was several storeys high and so crooked it looked as though it were held up by magic.

译文: 它以前似乎是个石头垒的大猪圈,后来在这里那里添建一些房间,垒到了几层楼那么高,歪歪扭扭,仿佛是靠魔法搭起来的。

青少年的语言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短句较简练,更易于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此外,英语表达中习惯多用词组、小句或从句作为定语等成分以起到修饰或补充说明的作用,汉语表达则不习惯在一个句子中堆砌过多的修饰成分,因此常选择添加主语的方式使得译文更加通顺。

例3: Then Harry realized that Ron had covered nearly every inch of the shabby wallpaper with posters of the same seven witches and wizards, all wearing bright orange robes, carrying broomsticks, and waving energetically.

译文: 然后哈利发现,原来罗恩把破旧墙纸上的几乎每寸地方都用海报贴住了,所有的海报上都是同样的七位女巫和男巫,穿着一色鲜艳的橙黄色长袍,扛着飞天扫帚,兴高采烈地挥手。

例4: Ron’s magic wand was lying on top of a fish tank full of frogspawn on the window-sill, next to his fat gray rat, Scabbers, who was snoozing in a patch of sun.

译文: 罗恩的魔杖搁在窗台上的一口大鱼缸上,缸里养了很多蛙卵。他的灰毛胖老鼠斑斑躺在鱼缸旁的一片阳光里打着呼噜。

在以上两例中,若将原文译成“原来罗恩把破旧墙纸上的几乎每寸地方都用画着同样的七位女巫和男巫的海报贴住了”,“罗恩的魔杖搁在窗台上的养了很多蛙卵的在灰毛胖老鼠斑斑旁边的一口大鱼缸上”,则句子过于繁长复杂,逻辑关系混乱。译者添加主语组成新的短句,使译文更易理解,提高了其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体现了期待规范。

(二)语义策略

语义翻译策略是对原文信息意义的处理或调整,例如词汇层面语义的加强或减弱,本文从叠词、感叹词和儿化词这三类特色词汇的使用来分析译者采取的语义策略。

1.叠词

重叠是汉语富有特色的语法语义手段。叠词在儿童文学汉译中的灵活运用,能增强人们对语音的感受,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感,同时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提升儿童汉语语言文化认知。[4]

例5: The floor was damp and reflected the dull light given off by the stubs of a few candles, burning low in their holders.

译文: 地板上湿漉漉的,几根蜡烛头低低地在托架上燃烧着,发出昏暗的光,照得地板阴森森的。

译文中叠词“湿漉漉、阴森森”的使用,将恐怖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使背景环境如同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

例6: The stranger was a short, portly man with rumpled grey hair and an anxious expression.

译文: 这个陌生人长得矮矮胖胖,敦敦实实,一头乱糟糟的灰发,脸上带着焦虑的神色。

原文中仅用short、portly两个较短的英文词汇,译文连用两个叠词“矮矮胖胖,敦敦实实”,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2.感叹词

感叹词是增加童趣的另外一种手段。它经常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对话中,以表达丰富的情感,不仅能够加强语气、渲染气氛,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调节儿童阅读时的语言速度,让小读者觉得像讲故事一样,更加利于理解与接受。[5]

例7: “Well, well, well—Arthur Weasley.”

It was Mr. Malfoy. He stood with his hand on Draco’s shoulder, sneering in just the same way.

译文: “啊呀呀——亚瑟韦·斯莱。”

是马尔福先生。他一只手搭在德拉科的肩上,脸上挂着和儿子一模一样的讥笑。

原文中的“Well, well, well”,译者将其译为“啊呀呀”,增加了说话人的语气停顿,表现出讥讽嘲笑的意味。

例8: The tree was still trying to hit them; they could hear its roots creaking as it almost ripped itself up, lashing out at them as they sped out of reach.

“That,”panted Ron,“was close. Well done, car.”

译文: 那棵树还想打他们,拼命用枝条朝迅速逃离的车子抽来。它弯着身子向前够着,几乎把树干都要撕裂了。他们能听见树根在嘎吱作响。

“妈呀,真悬哪。”罗恩气喘吁吁地说,“好样的,汽车。”

感叹词是用来加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作用的词。译者在翻译中加上感叹词“妈呀”,表现出罗恩劫后余生的感慨。

3.儿化词

儿童文学翻译中,儿化词的大量使用能够营造出一种友好的、欢快的和愉悦的氛围。这样不仅顺应了儿童读者的口吻,同时也加强了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例9: Gilderoy Lockhart was sitting there, humming placidly to himself.

译文: 吉德罗洛哈特坐在那里,自得其乐地哼着小曲儿。

译文中使用了儿化词“小曲儿”而非“歌曲”,营造出一种轻松随意的氛围。

例10: “It’s nearly time for my speech, I’d better go and warn the orchestra...”

译文: “我讲话的时间快要到了,我最好去跟乐队提个醒儿。”

将“提醒”译为“提个醒儿”更加亲切,同时也更加符合儿童文学的口语化要求。

儿童文学翻译在选取词汇上要考虑: “首先选取的词汇要与表达的形象紧密相连,通过这个词能够让读者对具体的形象进行联想; 其次要重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选择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词汇。”[6]在翻译过程中合理使用 叠词、感叹词和儿化词正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

(三)语用策略

汉语和英语存在不小的差异,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译出原作者的意图,最大程度地使译文在语用方面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语用感受。以下举几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译者在语用层面的词汇转译。《哈利·波特与密室》给读者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魔幻世界,除了人类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魔法生物和魔法事物。魔法生物指的是存在于神话故事中,非真实的生物,如精灵、神兽、鬼魂、巨怪等。魔法事物指的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被赋予了虚构的魔法特性。它们的存在激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与阅读兴趣,同时暗含了某些信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其恰当的译名至关重要。例如,哈利在好友罗恩家中使用的交通工具“floo powder”,是一种粉末状的物体,使用者将其撒在燃烧的壁炉中,再说出目的地的名字,便可以通过壁炉到达相应的地点。译者将其译为“飞路粉”,首先“floo”与“飞路”在读音上具有相似性; 其次“飞路”直观地体现出该物品的用途,使读者联想到在壁炉中飞翔穿梭的场景。又如,“whomping willow”被译为“打人柳”,是学校禁林里的一棵柳树,曾经将撞在它身上的会飞的汽车抽打得遍体鳞伤,自己的枝条也因此被缠上了绷带。“打人”是儿童认知中简单易懂的词,同时将该事物稍显暴力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魔法生物中也有许多值得一提的译名。例如,学校里专门搞恶作剧的鬼魂“peeves”,被译为“皮皮鬼”。peeve有使恼怒、使生气的意思,“皮皮”二字既表现出该形象调皮捣蛋的特点,叠字的使用也使语言更加充满童趣。

语用层面词语的转换是将词语的表层意思转换成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7]译者对魔法生物和魔法事物名称的翻译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原意,同时语言风格符合儿童文学作品的要求,满足了小读者的对该作品的“期待”。

猜你喜欢

哈利儿童文学译者
读《哈利•波特》有感
好脏的哈利
勇敢的哈利·波特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