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策略

2021-12-27肖琳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年级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肖琳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知识要点。通过仔细审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以检验确保解决问题过程的准确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强化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系统化。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自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170—02

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它是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整体学习能力的过程。为此,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当前许多教师努力探寻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打好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大量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有好的学习习惯相伴。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一般比较枯燥乏味;其课堂也没有语文课的唯美动人、英语课的精彩纷呈,有些学生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伴,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时刻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完成作业,熟记公式概念,掌握学习重点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标注,课后整理归纳,必要时背诵记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观察题目,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已有条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1]。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课上课后下功夫,要求做到的必须做到。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记下不懂的知识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课时着重再学习;做好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点和易错点、典型题的讲解,用于课后复习和整理。要求学生耐心、专心、细心,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小学生因为缺乏耐心,专注力不足,做题时还没有读完题就急于解决问题,导致出现错误的几率更大。為此,教师要强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仔细琢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教师讲课时所用的数学思想、解题思路、数学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依据,这就要求学生时刻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读题速度很快,将题目草草扫一眼,还未弄清题意,就凭借解题经验和对题目的大概印象做题,致使解题时经常出现错误。由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审题就是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正确解决问题[3]。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获取题目中的信息,养成做题必先审题的习惯。然而,培养仔细审题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炼成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一读题目,建立对题目的基本印象,大体了解题目要求;再读题目,明确题目条件和问题并在关键字词下划上标记;三读题目,找出相关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找出和问题衔接的突破口。教师还可以利用题目中经常出现的误区“诱导”学生,比如,将“增加了”和“增加到”、“减少了”和“减少到”放到一起,帮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防止混淆。有些题单位不统一,计算时需要换算单位;有些题已知条件是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学生却把“8”这个数字当成面积来计算;有些题要求计算长方形玻璃鱼缸的面积,学生在计算时忽视“无盖”这个实际需求。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因为审题不严而造成的失误很多,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或要求学生审题要认真、细心,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仔细审题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一种潜意识。

三、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提升解决问题的质量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计算能力过关,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检验,确保解决问题的正确性。数学解决问题过程要求很严密,稍一疏忽,就会出错。比如,有些学生前面写的是6,后面却成了0;有些学生将题目求解的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有些学生在计算时将乘数10000写成1000等,这看似是学生马虎大意,其实是学生专注力不强导致的不细心。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同时还要有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把所思所想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应当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简单的梳理、归纳,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对解题的环节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也使学生了解同一题型所使用的多种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要从平时的课堂训练、作业等常规抓起,要求学生在任何时候、地点都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脱式计算遵循基本的运算顺序,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准确代公式计算,不能丢单位名称等。平时严格要求训练,就会养成好习惯。

四、强化学生基本训练,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题、故事题、情景题,并帮助学生小结规律性的知识点,既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也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练习时适当地增加一些开放题型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从一个长方体的一个角上挖掉一个小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是怎样变化的?这道题不但考查学生对表面积的掌握程度,更加侧重学生思维的顺序性和全面性。

四年级的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是典型的综合实践问题,课前利用著名的《孙子算经》引入题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了古人的智慧,还从中学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问题可以采用猜测、画图、列表、假设等方法分析解决,进而拓展到课后的抬脚法去解决。虽然是拓展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但理解了这种方法也能更快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解决问题不仅限于课本中出现的,方法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越广。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学数学就是要用数学。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自主实践活动,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就非常常见,如,学生做课间操时,四年级65名学生中所有做操的学生排成人数相同的3行少一人,4行也少一人,5行还少一人,问这天有多少名学生没做操?1路车每隔6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每隔9分钟发一辆车,至少再过多长时间两路车才能第二次同时发车?类似这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实际效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数学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生快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能力。

总之,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要充分做到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主动思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当然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到正确的方法,让数学教学在细微之处见功夫,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充实。

参考文献

[1]蔣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养成教育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8(10):86.

[2]田小风.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甘肃教育,2019(21):83.

[3]张光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201.

[4]赏正福.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教育革新,2013(09):67.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高年级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