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 师法传统

2021-12-27洪锋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问法诵读教学现状

洪锋

【摘要】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法的诵读法传习几千年后,于今天日渐式微,除去历史变革、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客观影响外,学校、教师、学生、社会普遍对其漠视,以及个别教师缺乏于实践中进行探索的动力和劲头也是主要原因。朗诵法教学式微已久,回归传统已无可能与必要,但师法传统,除弊革新,弘扬传统精神,开拓一条契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可行之路,绝对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溯因;问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15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目标、内容中都十分明确地提出——(学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足见朗(诵)读教学对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这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也是语文教育的传统。

对于诵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也给予了特别建议:“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体悟”[2]。毫无疑问,这给诵读教学的实施提出了规范和要求。

但是,教学实践总是复杂和多变的,对课程标准的执行,各地各学校并非整齐划一,无论诵读观念、习惯的养成,还是能力的普及、提高,都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地方。以下是笔者20多年来亲历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希望与同仁共鉴。

一、诵读现状浅说

1.教多读少。教多读少是普遍的常态,45分钟的课堂,大多时候被名目繁多的其他常规程序挤得满满当当,课文阅读多作为预习于课前自主完成,课堂诵读用时很少。即使最该朗读成诵的诗词也常常存在用时不足的情况。早读与课外朗诵有名缺实,少能保证质量。确有远见和个性的老师,也禁不住诵读的费时低效,最终很难坚持初衷,取而代之的是默读、速读乃至教师范读,以求节省课时。

2.怕诵避诵。诵读是一种对文章的有声体验、体悟与鉴赏,并非单纯的发声读念。初中学生层次多,学力发展不平衡,加之诵读要求的提高,课业的增加,很多学生在诵读面前畏首畏尾、踽踽不前,懒于、羞于开口而消极应付,加之规范化考试模式没有直接硬性指标强化考查诵读质量,又给这部分学生以可乘之机,于是,逃避誦读也就司空见惯。

3.诵读竞赛名大于实。近几年,课内外诵读竞赛在各级各类学校花样翻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诵读教学的发展深入,但大多仅限于经典诵读。此外,课外竞赛表演的成分很浓,自觉、优秀的学生得益较多,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疏于诵读的惯性问题。诵读痼疾的根在课内,若平时课堂缺乏诵读氛围,竞赛也只是花样文章,名过其实。

二、诵读式微溯因

语文诵读衰微由来已久,于现在更加普遍了。笔者大胆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有三:

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对文言的厌弃一时成风,因厌弃文言语体,于是连同由之而来的诵读教学法也弃之不尊了。

其二,课程设置及考查方式的改变。新的学校课业设置相当完备齐整,颠覆了语文一科独大的固有模式,初中阶段语文虽为大科,但课时分配与旧时、小学阶段都相差甚远,客观上能分配给课堂诵读的时间大为减少,加之课业考察模式的改变,从根本上弱化了诵读教学的地位,致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诵读可以“去”矣。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不善诵读、不喜诵读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仍可佼佼。虽悲无哀,智者亦取也。此种观念日重,在师生中漫延已成痼疾。

其三,诵读指导少章缺力。《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师用书、标准解读)对诵读的规范和建议是总体而笼统的,教师对此的理解、实施灵活性很大,尤其在受应试教育考查模式的影响下,诵读常被视为阅读手段而非学习目的,很容易被依照考试和学生的状况而取舍。计由心生,力据效来,不能直接高效获取教学效益的诵读很难受到更多师生的青睐,直接导致教师发力不足,学生难养习惯。

以上现象和动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是真实的。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除弊兴利,重任在肩。任何事物的发展,必存矛盾斗争。有幸,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在开放、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更新前进的,每位教师都有空间探索、研究诵读教学的技术和艺术,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尽显朗诵之魅力。

三、问法于传统

今天,重拾传统难能可贵,但终于时违和,定无法通行,而师法传统,继承和发扬他们熟读、吟诵的精神是有必要形成共识的。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到:在诗歌方面,他从前在英国曾听英国诗人诵读他们自己的作品,音调都特别平稳,很少极高极低或极快极慢的变化,在特别着重的地方,只在协韵的时候。而后在法国听诗人诵诗也是这样。他以为诵读诗歌通常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戏剧式和歌唱式,但都是在形式的节奏之中体现语言节奏的读法。

散文方面,他以为诵读古文的方法原则也应该和读诗一样,才能抓住原作的气势神韵,无形中得到某一作家或某一时代文章的架子。等自己下笔写作时,也就不期而然地有某一作家或某一时代的气势神韵了。

所以从学习和模仿的观点来说,他主张诵读文言文应注重形式化的节奏。至于语体散文,诵读要依语言的节奏为主。何时参互并用两种节奏,朱先生说应当看文意而定[3]。

文言文(包括古诗词)本身特别注重形式,好多体裁就有固定形式,诵读自然非注重形式不可。而“语体散文的声音节奏就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不主故常。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正如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谈话一样。但是,语体文必须念着顺口,像谈话一样,可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变化和发展。”[4]

语体文即白话文,遵从的是白话语体,无多形式约束,诵读便随文意而定,朱先生的论述当作为现代语文诵读的原则和基本方法。而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特别倡导:学习研究国学诗文都要朗诵,不要管自己声音好不好听[5],完全可作为当下打开学生读书之口的金钥匙。

古人把看书叫读书,读的方法就是默念和朗诵,朗诵就是开口念,这样念书,心里、脑子里会记忆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绪自然得到调节。这的确是学语文的第一步。返璞即为归真,教师首先必须更新和牢固树立重视诵读的观念,留足时间激励和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念,辅之以精要的技法指导,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诵读过程中总能体验、体悟到文本的一些韵味,并由此逐渐强化而养成习惯。

必须特别重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层次多,个体差异大,很难用同一要求,尤其用较高的标准去规范和评价不同学生的诵读行为。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学校、教师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坚定诵读理念,于课堂创建持久的诵读氛围,帮助和督促学生形成稳定的诵读观念与习惯。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语文教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以往不同时期的教改经验,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多教改都因接受不了考试的考验而难以持久。教改是集理念、技术(或艺术)为一体,又受时间考验的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工程,非一人、一力、一时能成功。任何教改都是有风险的,尤其以未成年人为试验研究对象的教学改革,学校、教师、特别是家长和学生所担的风险更大,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靠的把握,无人愿触及敢触及。

由此,笔者希望相关教研机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珍视教研教改过程中所发现和反映的问题,据此形成一种合力和风气,立足教学实际,尊重学科特点,考教并重,通过广大一线教师的充分参与,从根本上除弊革新,切实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10.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

[3]饶杏腾编著.民国教学研究文丛·阅读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06.

[4]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02.

[5]南杯瑾.漫谈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01.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问法诵读教学现状
换一种问法
从丰田“五问法”看供电企业安全管理
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