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条件·原创·特色: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三个视域

2021-12-27

理论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创性理政

王 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批示、贺信等92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形成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与先期出版的第一、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有哪些?具有哪些特色?这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三大重要视域。

一、文本生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形成条件

任何有价值的文稿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因而都有其形成的特定条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也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48页。。这就告诉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首先必须搞清楚其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要把文稿形成的重要背景和实践基础认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而深刻理解其原创性理论贡献及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再加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又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2)参见王刚:《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理路》,《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页。。新时代面临如何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如何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如何化解风险挑战、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实现安全发展、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等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的理论解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是呼应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需求而产生的。

(二)应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说明”指出:“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推进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而这“两个大局”正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7页。应该说,应对和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形成的重要背景。

从国内大局来看,就是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当前,主要面临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跨越“现代化冲关期”。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开启了现代化(近代化)的历史征程。但这波制度现代化并没有成功,用毛泽东的话就是,这些西方思想武器“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4页。。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其他众多思想一起来到中国,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现代化大旗,从“四个现代化”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现代化。因此,当前我们面临近代以来向现代化“冲关”的关键时期。(6)参见王刚:《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探索》2020年第1期。二是如何应对矛盾积累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3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当前我国既有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问题,也有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问题,还有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问题。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是历时性矛盾,在我国出现的则是共时性矛盾,这使得目前我国处于矛盾的积累期。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是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摆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我们采取了“要素驱动”增长的“外延型”发展模式。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这种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也就是要把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上这三个突出问题是当前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问题。

从国际大局来看,就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百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安全格局、科技格局、治理格局等发生了全球性、历史性、革命性变化,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7)习近平:《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抓紧工作 奋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2020年8月1日。。一是经济格局“逆转式”变化。百年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但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这一格局逐步被打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80%,预计10年后经济总量将达世界总量一半(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45页。。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逆转式”的“南升北降”(其中“南”是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在近百年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次出现。二是政治格局“逆转式”变化。百年来,世界政治事务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宰,广大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外,深受西方国家宰割。而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已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在下降,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群体性崛起,国际政治格局近百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西降东升”的新变化。除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变化外,安全格局、科技格局等也发生了“逆转式”变化,从而汇集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冲击。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创,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加速了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重组,深刻影响人们的国际观、发展观、政治观、生存观、安全观,而且促使国际格局重新“洗牌”。

(三)党的自身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46-547页。。这使党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如正式确立并维护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状况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新气象、以党的作风转变引领社会风气变革、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等,党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新时代党的建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问题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最高原则,绝不能动摇,也绝不能含糊,但一些党员干部旗帜不鲜明、立场不坚定,存在“羞羞答答”“语焉不详”“遮遮掩掩”“自我麻痹”,甚至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口头表态”上(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5页。。二是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成效显著,但一些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四个意识”不强,对错误言行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斗争精神,我行我素、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奉行潜规则、把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党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2-93页。。三是党内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党和人民的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党中央始终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如搞“痕迹管理”,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如考核检查过多、过频繁、多头重复;再如有的地方甚至把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等(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01-502页。。因此,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是党内腐败问题仍时有发生。“反腐败斗争还没有取得彻底性胜利”(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2页。,我们仍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问题不断出现。”(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32页。这些问题成为新时代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需要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应对“两个大局”的现实考量以及党的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治国理政问题的出发点。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二、原创性贡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说明”指出:“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这里所说的“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即原创性理论贡献。所谓原创性理论贡献,主要基于两个主要标准:一是“老祖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说过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说,这是原创性贡献;二是“老祖宗”虽然说过,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加以丰富和发展,这也应该是原创性贡献。依据这两条判断标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一)历史方位理论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总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第一专题中,主要包括两个原创性理论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其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61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最终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党和人民理论探索的智慧结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从而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合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因此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第四,新时代领导干部要胸怀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即对内要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外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7页。,并把它们作为谋划治国理政的基本出发点。五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历史文化和时代要求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人民中心理论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第四、第十二专题,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第一,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一以贯之。第二,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页。,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第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9页。。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第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领域的各项工作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5页。,必须持之以恒地抓,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经济思想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专题,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第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切实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经济为人民。第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五,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共同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建设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开放体系等构成有机整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建设海洋强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等。

(四)国家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第三专题,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第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05页。,目的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进而从整体上推动国家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第二,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部署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以及完善和发展的具体方向;第三,我国国家制度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充分彰显,进而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第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的多方面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治”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23)王刚:《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探索》2020年第1期。。

(五)党的建设理论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第二、第十九专题,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第一,“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1页。。我们必须从政治方向、政治领导、政治根基、政治生态、政治风险、政治本色、政治能力等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第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问题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第三,“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08页。,强调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第四,腐败是共产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必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第五,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的国家监督体系,增强自我净化能力。第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推进自我革命,使这一制度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第七,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它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六)生态文明思想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第十三专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0页。,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一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二是构建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三是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四是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方向,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七)外交思想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总论和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专题,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如下。一是新体制: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中央对外交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23页。。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外交工作是一个涉及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新体制。二是新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当今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提供了中国方案。三是新道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47页。这不仅可以实现我们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四是新倡议: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新倡议既根植历史,又面向世界未来,目标是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共同形成世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五是新路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就要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要走对话和结伴的新路,而不是对抗和结盟的老路。六是新作为: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28页。七是新目标:我们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19页。。这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八)总体国家安全观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第八、第十四、第十五专题,原创性观点主要包括:一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更为有力的统领和协调,为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牢靠的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包括军队党的建设制度、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军事管理制度等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三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00页。四是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只要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13页。五是推动民族复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06页。

除以上八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着眼于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如何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于回答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这些原创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独具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情怀与视野

独特的形成条件,成就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原创性理论贡献,进而使其独具特色。

(一)厚重的历史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厚重的历史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如“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等。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许多问题都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或“大历史观”,如他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来时,就从历史纵深中指出,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成果极不容易”,因此“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0页。;再如,他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由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56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始终贯穿着“一个时代课题”“十个基本问题”“十七个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37)王刚:《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理路》,《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重大时代课题。时代总是与问题相伴而生,“时代是出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二是重大政治问题。如“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专题“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专题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党的建设重大政治问题;再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重大政治问题等。三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新格局”“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所要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坚定根基。新时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饱含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分量最重。一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篇党的十九大报告3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共19个专题中单列一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另一方面,人民情怀也可以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篇名看出,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选录的4篇文章的标题分别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了“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忠于什么人”等问题。

(四)自觉的大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有大局意识,才会大有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处处彰显了自觉的大局意识。一方面,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关于大局意识的重要论述,如“增强大局观念”“观大势,谋全局”“胸怀两个大局”,提高“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注重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等等。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很多问题都是从大局意识出发的,如在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时,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联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问题,要求“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从“两个大局”相联系中谋划各项工作;再如,在《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3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41页。。这就是说,“厕所革命”看似小事,但它关系到环境改善,关系到人民工作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甚至还关系到美丽世界建设,这就是大局问题了。

(五)宽广的世界视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宽广的世界视野思考问题,在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同时,更要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来思考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问题。强调要“国际和国内相关联”“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合作开放,命运与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统筹国内外,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等。其实,世界视野也就是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39)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总之,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首先要搞清楚其形成条件,进而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及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创性理政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藏族音乐研究中的原创性学术观点及其价值——以西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为例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作品的原创性
신시대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