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数学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的思考

2021-12-22苏刘莉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思考高中数学

苏刘莉

摘 要:近年来,新高考模式的逐渐推行,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压力。在有限的时间下,不仅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強化思维模式的培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为了学好数学,一定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还要具有临场应变能力。传统的公式硬背、题海战术学习方法尽管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新高考模式更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高效的课堂已成为数学老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高中数学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高考模式;思考

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应用学科,没有理化学科的实验教学支持,因此老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关键。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

不管是哪门课程,基础知识一直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在数学试卷中,选择、填空题比重也大,占50%左右。同时,前面的大题主要也是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如集合、概率、三角函数等知识,均属独立的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不多,学生只要牢固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加强日常学习的训练,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也比较容易,只要正常发挥,即可在高考中拿到不错的分数。因此,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此部分知识加以重视。第一,课本涉及的重要定义、公式、定理等,老师一定要讲解清楚,保证学生都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特别是有关概念,一些概念大多以文字方式呈现,学生通常只会笼统记忆,而概念中含有的中心内容或附加条件往往会被忽略。第二,教师要重视书中的例题解讲,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练习题,课后的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击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也是高考试题变形处理的参考。

例如,高中一年级有关“集合”的教学中,这章包含了大量符号和图形语言,还有一些难理解的概念,数学老师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适当放慢讲课速度,由浅入深地讲解,让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老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当然,习题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不要过难。如,在讲完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运算方法后,数学老师可设置以下习题,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运动变化的概念。设集合A{x|-4≤x<6},B={x|x≤a},参照以下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①A∩B={-4}; ②A∩B=A ; ③A∩B={x|-4≤x≤a}; ④A∪B={x|x<6} 学生只要画一条数轴,在上面表示集合A和集合B,再按照题目要求将实数a对应点进行左右移动,即可得到a的取值范围。这样也对课堂有关集合的概念产生了进一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新高考背景下,数学老师应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说教式课堂教学的思维束缚,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数学学科的学习意向、学习姿态、接受能力等情况,结合新高考模式的要求,以教材为根本,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跟上现代教学的进度和老师的讲解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充分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的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由于指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距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数学老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辅助教学,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把指数函数以形象的图象演示的方式加以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函数的特殊点及其单调性形成全方位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相应的模型,增强学生脑中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如可以对y=2x,y=0.5x  两个函数图象展开对比分析,了解递增函数、递减函数的特点与a的取值范围相关,从而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印象。此外,在讲到有关“立体几何”的知识时,数学老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以3D方式把图形的旋转、切割问题清晰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对视图产生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学老师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开发的途径。在具体实践中,数学老师要充分结合以往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上营造开放、创新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应与高中生的智力、认知发展规律相符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观察、想象、交流、讨论、验证,力求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进行主动思考和实际探索,并验证结论。

例如,在讲“圆锥曲线”相关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概念进行了解。学生们都已知道“圆的定义”为平面上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而认识圆锥、双曲线时,需要在了解椭圆的基础上进行,涉及两个定点的距离,即和与差为定值的所有点形成的轨迹。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定点距离,还有积与商形成的轨迹,数学老师可创设以下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已知平面上的点 P到二个定点 O(0,0)、A(0,2)距离之比为2,求点P的运动轨迹。此时,学生经过相应的计算,即可得出 P点的轨迹是圆形,但现在还无法得出椭圆的结论。然后,数学老师继续引导,提出下一个问题,可以将前面问题中的距离比2换成 m(m>0),当得出比值为1的结论时,轨迹为两个定点的中垂线;当得出比值为2时,轨迹才是椭圆。通过问题的主动探究学习,学生能够在不同条件下探究问题的相应结果,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展开数学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不仅要求高中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可根据教学需求,联系一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案例,构建趣味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时候,老师可在教学中创设以下问题:某城市要建筑一座塔,塔高13层,最底层铺设70块石板,倒数第二层铺设65块石板,倒数第三层铺设60块石板,以此类推,每升高一层,即少5块石板。问:这座塔共需铺设多少块石板?当然,老师不会在课前预备真实的石板作教具,而是出示许多积木进行等差数列的演示。这样,让复杂的概念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应用。此外,在学生初步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再创设一道有关出租车计费的生活思考题:本市的出租车计价标准是1.4元/km,起步价是5元,从最开始的3km(不含3km)的计费。某人在该城市打车从A地到B地,全程共计20km,中间没碰到红灯。问:这个人要付多少车费?这道题需要用到等差数列的计算公式,数学老师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展开联想,并运算。然后老师对等差数列的应用特点及规律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会变换分析问题的视角,培养了数学思维。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前提下,要构建轻松、高效、有趣的课堂,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雄伟.试论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J].高考,2016(12):74,76.

[2]徐泽贵.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56.

猜你喜欢

新高考模式思考高中数学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中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态度调查
新高考模式下英语分层走班教学
试论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