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研究

2021-12-22胡玉姣

求知导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素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的编写、出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的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是建设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对学科教学的必要调整。对这本新教材的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0-0020-02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中落实“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成了一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解读

(一)时代背景:新的历史方位下的教育改革深化

新时代也是教育的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任重而道远。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而思想政治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能够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新时代青年是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进入高中政治课堂势在必行。

(二)课程背景:思政一体化下的高中课程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是全体思想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都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想政治课”。

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学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内容,而高中是打破这个学段壁垒的中间环节,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了较大改动,从原来的必修+选修的模块划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增加的必修模块,其保留了原选修模块《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主体知识,同时吸收了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内容及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的重要精神[1]。新教材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教学,使学生逐步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从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认同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再到高校思想政治课行为认同的有效衔接,很好地构建起学段之间的桥梁。

(三)学科背景:核心素養导向下的学科教学调整

《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为什么”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其中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为另外三本必修模块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情感基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意义重大。

二、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困惑

(一)学科定位模糊化

《课程标准》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内容中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表明新教材与历史学科联系紧密。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授课教师无法平衡政治学科理论逻辑与历史学科历史逻辑的情况,课堂的呈现偏向于重史轻论。

新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与初高中历史教材有重复,同时对历史史实的铺陈较为凝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把过多精力用于历史史实的阐释,如通过播放视频或者图文材料去向学生科普“圈地运动”“三大工人运动”“十月革命”等知识,课堂容量就会被各种历史史料无限扩大,学科定位模糊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二)理论政策疏离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做出的教材变革,教材中涉及很多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精神,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标志性,可以载入史册的理念、思路和方略,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另外,教材又引用了较多的经典原著,如《资本论》中的“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共产党宣言》中的“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此外,还有《马克思恩格斯文选》《毛泽东文选》中的内容等。

这些理论、讲话虽然使教材内涵丰富,具有更高的理论深度和价值引领,但也不可避免地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和抽象的经典原作阐释给学生成了一大难题。对于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的高中生来说,这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和抽象理论进了课堂却很难“进脑袋”。

(三)议题教学形式化

自《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落实议题教学已然成为共识,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议题教学却流于形式,这既与教师对议题的理解偏差有关,又与议题教学的实操难度有关。一方面,教师对议题教学的理解不够到位,存在“强行议题”的现象,所设置的议题并没有“议”的价值,或者空有议题的架子,实际上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并没有发挥学生探究、讨论、思辨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点多、容量大,加上教师缺乏议题教学相关经验,对重难点的把握并不准确,有效提炼出一个既能涵盖基础知识又能结合具体情境,还能表达政治核心观点的议题难度比较大。因此,“议在何处?”“如何议?”成了很多一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难题。

三、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施建议

(一)论从史出:以历史情境讲述政治观点

新教材中有很多结论性的政治观点和导向性的政治评价,如果仅停留在以政治观点说政治观点,以政治理论解释政治理论,不仅不会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甚至会降低学生的接受度,所以高中思想政治与历史应同向同行,实现同频共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擅长运用历史逻辑联系社会变迁、透析现实问题,实现价值引领,以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客观规律阐明政治核心观点,通过回顾历史观照现实,沿着历史逻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才是《课程标准》对这本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正确定位。

政治核心观点需要史实的支撑,也必须是从史实中得出来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顺向引导,即先给出历史情境材料,通过解读和分析材料,指向结论性观点;也可以逆向引导,即先给出政治核心观点,然后通过层层追问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寻找佐证依据,从而实现对观点的认同。

(二)生活逻辑:以真实情境引入抽象理論

新教材涉及较强的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但学生经历的生活不是硬邦邦的理论,如何让思想政治课堂变得有温度、有色彩、接地气呢?笔者认为,应在理论和现实中找到一个连接点,植根教育对象的生活,融通现实生活,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体悟力,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可感、可知、可行。

思想政治教师要审时度势,把住高中生的“脉象”,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多个问题的追问,揭开现象,挖掘本质。

(三)强化辨析:以思辨议题培养核心素养

议题不同于主题、话题、问题,应是具有思辨性、争议性的热点话题,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讨论和思辨中开拓思维、培养素养、引领价值。例如,在讲授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演进”时,有的教师会把议题设置为“原始社会为何解体?”或者“原始社会为何会向奴隶社会演进?”其实这根本没有点到“议”的命门。议题丧失了“议”的味道,便难以真正拓展学生思维。课堂上,教师应把议题调整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为何是进步的?”或者“资本主义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为何还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单维的,而是复杂的、多维的,“真议题”应指向让学生感受到需要“议”也有能力“议”的复杂真实情境,通过设置系列化、结构化的追问,让学生在自主辨析中树立价值观,明确立场。

结   语

议题式教学下,知识传授不是终点,以知识点为中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才是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不应是灌输思想,而应是解放思想,在思想的解放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覃遵君.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 突出新教材立德树人: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1):24-29.

作者简介:胡玉姣(1992.7—),女,安徽芜湖人,现任昆山陆家高级中学德育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素养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