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强化院感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影响

2021-12-22张锦言黄爱华宋晓庆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院感手术室切口

张锦言,黄爱华,吴 凡,宋晓庆

(南通大学附属通州医院,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1 医院感染管理科,2 手术室,南通 226300)

医院手术室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风险科室。术后手术相关感染率可达医院总感染的27%,手术切口感染可达医院感染的13%~18%[1]。Ⅰ类切口手术即清洁切口手术,术后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很低,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影响切口愈合及术后恢复[2];发生手术相关感染,轻则增加患者的痛苦,重则威胁患者的生命[3-4]。自2021 年1月开始医院感染防控加强干预手术室管理,旨在提高手术室降低手术相关感染能力,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5 75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021 年1—6 月期间的2 862例患者为强化院感干预后的观察组,2020 年7—12 月期间的2 897例患者为干预前的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 346例,女1 516例;年龄1~96 岁,平均(60.93±16.10)岁。对照组中男1 348例,女1 549例;年龄4~95 岁,平均(60.95±16.33)岁。两组手术风险分级(national nosocomialinfectionssurveillance,NNIS)0~2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NIS 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资料收集 通过院感监测系统和手术麻醉系统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切口类别、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等,收集手术相关感染及手术部位感染率(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等信息。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室院感管理,包括:不定期对手术室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进行院感抽检微生物监测、院感质控检查。观察组进行手术室强化院感干预。(1)组织管理:成立院感质控小组,科主任协同护士长负责,增加院感兼职医师和护士,强调人人是感控践行者,定期开展科内全员院感质控学习和活动。(2)人员管理:杜绝非手术相关人员进入手术室;禁止穿着手术室专用服及鞋帽外出;根据手术的风险级别限制观摩实习人员数量;提倡通过视频录像学习;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未康复者不得上岗。(3)培训与督查:根据院感管理规范相关要求,制定计划与标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专人负责培训考核,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技术、无菌操作、手卫生、标准预防、医疗废物处置等各项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等;督查各项院感制度和流程的落实情况,建立行为控制优于结果控制的理念。(4)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严格分区管理,洁污不交叉;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安排不同层流级别的手术间;术前物品充分准备,合理安置,避免术中频繁进出及人员移动影响手术室空气质量;环境物表、设备的正确清洁消毒处置;严格空气消毒及层流净化技术的规范管理;按规范要求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遇有消毒设备大型检修或设备工作状况不良、疑似污染等情况,须经微生物监测合格后使用。(5)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推行手术室与集中供应中心一体化的管理模式[5],人工预处理加自动清洗机高温清洗(A0值≥600),保证清洗效果后再进行灭菌,灭菌过程严格物理、化学、生物监测,防止湿包,严格执行无菌包发放制度和流程;上线信息系统,保证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可追溯;规范外来器械管理。(6)一次性医疗用品规范管理和使用。(7)配合手术医师合理应用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等[6-7]。

1.4 医院感染诊断与上报 依据2001 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医技检查及病原学实验室结果诊断并上报医院感染,手术相关感染在院感监测系统中作手术关联标记;经过培训的院感专职人员进行确认生成医院感染病例。

1.5 评价指标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标准对两组的手术室微生物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取134 份样本,对照组取112 份。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的标准对两组的Ⅰ类切口手术相关感染进行比较,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1.6 统计学方法 将院感监测系统的数据导出,用SPSS 24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微生物监测结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室微生物总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P<0.01),其中手监测合格率提高明显(P<0.05),物表、消毒液、消毒物品、空气的微生物监测各单项结果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手术室微生物监测结果(%,n)

2.2 Ⅰ类切口手术相关性感染及不同部位分布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相关性感染率下降(P<0.05),其中SSI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尿路等其他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相关性感染及不同部位分布(n,%)

3 讨论

院感干预措施是对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可控部分进行控制,本研究选择术后感染概率较低的Ⅰ类切口手术,旨在排除患者伤口污染等感染不可控因素,以免对研究结果产生误差影响。结果证明,通过成立手术室院感质控小组、增加感控兼职人员、加强手术室感染防控质控活动,能提高手术室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加强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能提高手术室人员的防控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能力;加强手术环境和人员行为管理,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模式管理,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消灭外源性感染源;加强手术操作各环节的细节管理等,可有效减少感染的高危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SSI 多因手术创伤局部细菌入侵引起感染。本研究显示,手术室院感强化干预后手术室微生物监测的合格率显著提高,手术相关SSI 感染率显著降低。对手术室进行院感强化干预,可减少手术室环境空气、物品表面,消毒剂、消毒物品及工作人员手部等的染菌量,减少交叉感染可能,对降低SSI 效果显著。

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医疗安全及患者满意度。手术室人员的感染防控水平和感染防控状况决定了手术室的医院感染防控效果。加强手术室管理,树立手术室人员的感控意识,提高感控知识及技能的储备,加强对手术室的检查与督查,保证防控措施的落实,还需加强手卫生、无菌操作等工作环节的细节管理和干预,将SSI降到最低[8]。加强手术团队密切配合及急诊手术的管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亦可减少SSI的发生[9]。

本研究仅对手术室管理的院感干预进行了分析,有待对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的病区管理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院感手术室切口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效果及评价研究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区域院感防控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