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任务导向下ADAC学习模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1-12-21郑慧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郑慧

【摘 要】“微”导向下的ADAC学习模型是基于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提出的,是对首要教学原理的校本化实践。该学习模型主张学生的学习应是基于真实的任务情境的。为了完成任务,教师需要以多个“微”任务为支架展开板块化的教学。因而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遵循ADAC的教学原则(ADAC四个字母分别代表首要教学原理中的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四个阶段)。笔者将结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这一学习模型是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

【关键词】任务导向 首要教学原理 ADAC学习模型

一、“微”任务导向下ADAC学习模型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互助协作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任务导向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其核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而教师在实施任务导向教学时,应遵循支架式教学法的理念,将一个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微”任务。教师通过引导教学的整个过程,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师退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发现并完成知识的最终建构。

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为了促进学生达成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大的学习,学生需要参与到聚焦问题的学习中,经历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四个学习阶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实施任务导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聚焦问题,充分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接着激活旧知,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经验作为新知学习的基础;最后示证新知,展示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信息。渐渐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时,教师便可由扶到放,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研究伙伴,指导学生应用新知、运用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甚至融会贯通,将新学到的知识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反思、讨论、巩固,以促进学习。

二、ADAC学习模型的内涵

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主张学生的学习应是基于真实的任务情境的。而这里提出的ADAC四个字母则分别代表首要教学原理中的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四个阶段。下面将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激活旧知

“激活旧知”并不是简单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从解决真实任务的需求出发,试图激活学习者已经形成的相关心智。当学习者面对一个全新的任务情境时,可能表现出陌生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习动机。因此,建立新任务和已有心智之间的联系便十分必要,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当然,可能学生并没有与该任务相关的知识或者经验,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些机会使学生现场获取相关的经验,如阅读资料,观看视频,进行观察、实验,等等。

(二)示证新知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习者观察将要学习的新技能的示证时,能够促进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但很多教师常常会钻进另一个极端,认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不加干涉就叫“自主”。其实不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示范和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指导为学习者加工信息指明了方向,使得学生的学习不是盲目的。但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情况渐渐地“由扶到放”,防止学习者过多地依赖教师的指导,而不能主动加工信息。

(三)应用新知

戴维·梅里尔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运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任务时,才能巩固和促进学习。学生在课上特定的情境下习得的新知是否真正内化为其已有心智的一部分,及时应用新知解决新的问题或任务会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办法。如果学生能将习得的新知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那么这些学习内容也将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成功迁移运用新知,那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追问或提示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原理是指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技能时,能够促进学习。“融会贯通”之所以放在“应用新知”后,为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进一步熟练和迁移新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新习得的知识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有来自教师的帮助,有来自同伴的合作和评价,让学习者在讨论、质疑、辩驳、反思和分享的过程中,整合新的知能。而且,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知识后续的保持和使用。

三、“微”任务导向下ADAC学习模型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任务导向式课堂的研究,笔者也在日常科学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自制指南针》一课的教学为例,来具体展示这一学习模型是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

用自制指南针测学校方位,绘制简易地图 1.A (激活旧知)回顾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思考如何使用自制指南针。

2. C(融会贯通)用自制指南针测一测学校的方位,绘制简单的地图。 是否能用自制指南针测方位,并绘制学校的简易地图

在《自制指南针》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于“自制指南针,并使用它测方位”这样一个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任务,笔者遵循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将本课拆分为三个学习板块,每个板块又进一步被分解成一个个“微”任务。根据教学需要,每个板块都灵活运用了首要教学原理中的激活旧知、示证新知、應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四个原理(以下简称“ADAC”),以促进学生进行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广的学习。下图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是如何建立“微”任务导向下的ADAC学习模型的。

(一)基于经验,聚焦真实情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任务情境,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有迫切的学习需求时,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习者回忆已有知能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能够促进学习。在本册科学教材中,《自制指南针》的上一课是《磁铁的两极》,学生已经认识到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作用。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让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回忆所学,将磁铁的性质和指南针的功能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发现课上所学对实际生活产生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由于本课的主要任务(板块二)是自制一个指南针,为了解决这个真实的任务,同时考虑到学生还缺少关于指南针的结构和使用的相关经验,所以教师在模块一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示证新知和应用新知这两个环节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经验。

教师在示证新知环节中,应当指导学生在充分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学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这样才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是本课的难点,在指导时要细致一些、慢一些。在学生学习过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后,还要让学生演示,而其他学生则可以在观察别人的操作中复习科学的操作方法,并判断他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这样既增强了示证新知的效果,又巩固了学生对指南针使用方法的学习。

最后,学生应用新知,使用指南针找出教室内的方位。在小组活动时,每个组只能发一个指南针,防止多个指南针的磁场互相干扰。同时,发挥同学互助的作用,以确保每个学生能准确、科学地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二)经验迁移,助力思维提升

在本课的主体任务自制指南针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ADAC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的全过程,完成了对已有经验的迁移,有效提升了思维能力。

在激活旧知阶段,学生通过回顾指南针的结构,进行知识迁移,聚焦于如何自制指南针的真实任务情境。如果不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而是直接出示制作方法,让学生一步步地按照步骤自制指南针,就违背了首要教学原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信息,而非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会意识到需要一个“小磁铁”来当作指南针的指针部分,而且要想办法让“小磁铁”能自由旋转,如飘在水上,这就要求“小磁铁”要比较轻。此外,还需要制作一个方位盘。

此前学生读过一些科普读物,上面提到过自制指南针需要一根缝衣针。但通过实践又发现,缝衣针并没有磁性,也就无法指示南北。在这样的矛盾下,教师此时示证新知,介绍如何磁化小钢针,可为学生指明实践方向,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制作的小磁针是否成功呢?”在示证新知后,教师紧接着抛出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做中思”,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实验步骤制作,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制作一个“小磁针”,需要在操作完成后檢测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接着,学生及时应用新知,尝试自己制作小磁针,并检测是否制作成功,强化了学习效果。最后,学生融会贯通,充分运用有关磁铁的性质和指南针结构的旧知,以及如何磁化小钢针的新知,完成自制指南针的任务。

(三)融会贯通,实现意义建构

板块三是让学生使用自制的指南针测学校方位,并绘制简易地图。这个任务是对本课的主体任务“自制指南针”的拓展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思考自制的指南针该如何使用。相比直接出示制作指南针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指南针和自制指南针的过程中思考自制指南针的方法更有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接着,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活化运用,使用自制的指南针测出学校标志物的方位,并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为校园绘制一份简易地图,以任务为驱动,实现了意义建构的过程。

四、结语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希望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运用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探索出“微”任务导向下的ADAC学习模型。更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一种效果好、效率高、学生参与度广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南京市重点联系课题,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小学任务导学习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l2018105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