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写话走向习作,起步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12-21沈洁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沈洁

【摘 要】“三微”建构,是笔者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即“微习作、微修改和微亮相”。针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如何更扎实有效地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棘手问题。“线上浸入式”,改变传统的纸笔写作,学生在班级QQ群进行日常打卡,通过线上修改、网络亮相等形式展开具体的习作教学指导。本文试对从“三微”构建到“线上浸入式”探索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剖析,以期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带来更深的思考与启发。

【关键词】“三微” “线上浸入式” 起步作文教学

起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甚至可以说是痛点。三年级学生如何扎实有效地从写话过渡到习作,是一个重要且棘手的问题。写话到习作,不单单是学生作文外显字数的陡然增加,更需要教师怎样教、如何评的内显基本功。遗憾的是,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不具备作文教学的基本功。一遇到教作文,便回到老路上:一是例举范本让学生模仿,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中间,如何写结尾,熟悉的“开头结尾两行半,中间写两段”,结尾处一定又是让学生写悟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抄写并背诵好词、好句和好段,名曰:积累。“后遗症”——学生害怕课外阅读。再让他们写作文,结果可想而知。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从写话走向习作,在当前仍处于一个较为漫长的实践探索阶段,其贯穿整个小学学习甚至更长。而教师首先要做的——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鼓励并激励三年级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为此,笔者以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为契机,立足三年级写话到习作的现实困境,建构“三微”,尝试线上作文教学探索,为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做积极有效的实践研究。

一、微习作:转换写作阵地,让学生愿意写

传统习作行文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先动脑去想内容、去构思,然后拿笔写草稿,最后完成一篇一百字左右的作文上交。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关注的第一點便是字数,教师往往提出的要求就是完成一篇百字作文,要先写在草稿纸上,再誊写到作文本上。因此,症结就在于他们的习作写在哪里——腾出写作空间,转换写作阵地,降低作文字数,将习作自由交还给学生,何乐而不为?

笔者尝试引入微习作,线上写,每日一写。微习作是指写小片段,不规定字数,甚至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不受纸质作文本的限制,可以直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行文。在具体的实践中,周记、小作文是不需要的,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写个小片段。草稿本也不用,作业本已经很多了。看到学生脸上的笑容,教师也开心。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写作文是可以在手机上完成的。

在具体的操作中,笔者有两个法宝:一是线上“打卡习作”,提前布置一周的习作题目,让学生选择,每日完成其中一个,开展线上打卡习作;二就是“点名点赞”,充分利用聊天群“@”功能,一周的时间里点名点赞。实践中,学生会因教师一个小小的大拇指而欢呼雀跃,尤其是群中点名,给每一个学生在群体中亮相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作文纸的铅墨距离,生硬又冷淡。教师的批改也不是红色的修改符号,那么无趣与烦躁。每次“微习作打卡”一发布,群内跟帖无数,学生主动行句行文的意愿非常强烈,积极性空前高涨,平日那些不爱动笔的学生都“神采飞扬”,跃跃欲试。

小M,一个从来不交作文的小家伙,他写道:“我是不知道别人今天心情如何,我只知道上个星期的我整个人都馊了!”笔者点赞:“一个‘馊’字好有灵气。”小M回复:“嗯!馊得都要发臭了,老师,烦死了。我很慌。”

小H,一个写作文从没有超过50个字的学生,他写道:“老妈今天上班,说单位有开门红包。爸爸说,店里都没生意了,肯定不会给你红包的。”笔者点赞留言:“增加老爸的戏份。优秀!”小H看到回复,立即“补刀”:“晚上,妈妈从包里拿出红包。爸爸很不爽,心想着,有什么了不起的!走着瞧。”

真的是每天都有学生在群里写,写写字数就变多了,写写就喜欢写了、愿意写了。

“打卡习作”和“点名点赞”是微习作的两大法宝,线上写小片段不仅将习作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在群里操作,还能经常看到别人的文字。教师能够时不时地点赞学生,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和友谊。当然,有教师会问,这不是在增加批改作文的负担吗?其实文字不多,批改很快,如今哪个人不玩手机呢?我们只是将习作从纸上搬到了线上而已。将习作放在线上,写作变得更为透明,将自由表达真正还给学生,直抒真情,这便是学生愿意动笔的真正原因。

二、微修改:改变修改形式,让学生在意改

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主要是作前指导和作文本上的圈画修改。从高年级下来的教师再看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不把其修改到“自己满意”心里就有莫名的惭愧感。于是,教师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修改错别字、纠正标点、调整语序,还会亲自告诉学生这里语句不通,那里没有中心句,表达意思不明确。教师看到经自己修改后满是红色字迹的作文本,满满成就感,学生却是欲哭无泪。

基于此,笔者引入“微修改”,即线上改,每周一修改。微修改:针对学生一周内的某几个片段进行修改,可以组团修改,可以一对一修改,分别对应的修改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曾说过,一次写作训练学生进步1分就够了,甚至0.5分便是成功。所以,对于三年级学生改得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意自己写的东西,在意了就一定会主动修改自己的文字。

组团修改,应将修改的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通过创建一个五人“修改讨论组”,让学生自己点评,自己修改。因为微习作的短小,有时修改变得简单许多,在学生修改困难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点赞,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完,既可以在讨论组内展示,也可以投放到大群给全班进行欣赏学习,为接下来的“微亮相”做好准备。例如小T的微习作片段:

今天特别的日子——生日,家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妈妈早上没说话,爸爸吃着早饭,然后送我上学,好奇怪。

五人讨论组各抒己见,语音交流,有的说可以写一下妈妈爸爸的神情,有的说可以增加小T的心理活动,有的说进行情境的“神补刀”就更精彩了,还有的说缺少动作描写……

小T认真地听取伙伴们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再看看小T修改后的小片段:

今天特别的日子——我的生日,我早早起来,悄悄打开房门,看看外面有啥惊喜。奇怪,很安静,有些失落地走出房间。妈妈微笑地看了我下,走进了厨房。爸爸低着头只顾吃着早餐,嘟起小嘴的我,走向沙发收拾书包,不时回头看看他俩,结果还是啥也没有。难道时间静止了?

你看!这样的习作是不是挺有意思。学生对习作有一定的判断,他们会说出好在哪里,問题在哪里,应该如何去改,教师只要适当引导一下就可以了。“微修改”,教师是主导者,做好组织、管理、激励,有时可以示范,就可以了。学习的主体永远是这群生机勃勃的学生。

再者,一对一修改中,笔者目前是面对面帮助学生修改,以纸笔的方式引导学生修改片段。笔者开发了许多有趣的符号代替传统的修改符号,例如“五角星”“小月亮”“小卡车”“小爱心”等。这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的修改习作的暗号,这些可爱的修改符号不仅极大肯定了学生写的微习作,也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去修改。既保护学生的尊严,又给学生带来了写作的乐趣。目前,有趣的修改暗号是以线下为主,笔者希望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将探索转向线上。学生会更加喜爱这样的修改形式。所有的形式最终的指向都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喜欢写作文,喜欢文字带来的成就感。

三、微亮相:开发亮相平台,让学生乐意秀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评价、没有收获、没有肯定,则会极大地降低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写的目的是收获“评价”。“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坚持“写下去”。传统的评价无非是作文本上的总评,出现的评语千篇一律,学生都能背出来,教师都觉得心虚。教师是一份良心的职业,如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那就不用教授给学生。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给有闪光点的某个片段、某个句子、某个词语,甚至某个标点,再加上学生个性特点,来个精彩的亮相。在线上平台中展示学生作品,借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笔者引入“微亮相”,线上亮相,每月一亮相。线上如何亮相?在群里每日进行点名表扬?不,这太过单一。目前笔者主要采取两种亮相方式:一是电子小报,内容上一改原先的只是发表学生作文的形式,以学生QQ群中的“打卡习作”和“点名点赞”为核心内容,采取截图的方式,辅之以亮相学生的照片或者作品,以Word设计排版,接着转换成PDF,最后在群里发布给学生。其实,电子小报和原先的班级作文周报大同小异,从选稿到设计排版沿用原先的操作流程,各有各的方法,各具特色。这里只是多了照片和作品。但电子小报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做成彩色版。无论是照片和作品,还是报纸框线及一些字体的变化,都可以做到颜色各异。笔者的第一期电子小报,赚足学生眼球,得到家长的一致肯定。

二是采用有趣的“写作自媒体”。自媒体是指人们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人消息的途径。写作正在从传统走向网络,从线下走向线上,这是新时代的不可逆的潮流,如抖音、美篇、微信公众号等。笔者实践的“写作自媒体”自然是为班级广大学生习作服务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写作动力和写作兴趣。班级当下通过“美篇”发表学生作文,亮相小作者风采。疫情期间,笔者为了让学生发表抗疫感想,总共做了十期“抗疫心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学生,一直到正常开学;笔者还将学生的微习作变成“有声作文”,让多个学生将微习作录制成音频,将习作、音频、小作家的照片、个人简介等都搬上班级的“美篇”上,每期三个学生,至今仍在延续。每一次的“美篇”做完,笔者都会及时发到班级QQ群、家长群、学校语文教研组群,充分利用线上宣传效应,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四、小结

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三微”构建,“线上沉浸式”习作教学的摸索,完全采用线上写作的方式去激发学生习作。从每日一次的“微习作”,到每周一次的“微修改”,再到每月一次的“微亮相”。从每天到每周再到每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让班级每一个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笔者始终认为,“三微”模式的构建为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实践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过渡之路。教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更是要将“微”用得彻底,“微”就要“微”在线上,“微”就要“微”得让学生有兴趣。笔者也相信这对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