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化教学在新授课中的运用

2021-12-21顾利国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表征结构化

顾利国

【摘 要】结构化教学基于知识的结构化而产生。结构化教学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竖向发展、纵向深入。教学设计时,要有大结构思维,在不影响教学重点的同时,扩展知识的外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结构化 “量”“率”表征 整数偏差 结构重组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知识都存在内在的联系,可以构建成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更是被结构化编排的。开展结构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培育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如何在新授课中开展结构化教学?下面笔者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运用比较思想,认识分数的“量”“率”属性,横向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份数关系),具有表达“量”“率”的双重属性。

从教材编排来看,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只是理解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四年级认识小数时,虽然出现一些带单位的分数,但都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的认识;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给出了分数的份数定义,仍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分率”属性。由此可知,在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前,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一直处于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关系的范畴。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单元的第二课时,笔者认为,该堂课的教学应该完成两大知识任务:一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初步感受分数的商定义;二是带领学生认识分数表示具体数量,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分数的“量”“率”表征。

本课教学,与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对比性学习,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受、掌握分数的两种属性,形成知识体系。

课始,出示两组复习题。第一组:(1)把18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 )—( );(2)把6个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 )—( )。第二组:(1)把18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6个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比较:两组习题,条件完全一样,问题又比较相似,为什么第一组题的答案分别是1—2、1—3,而第二组题的答案分别是18÷2=6(块)和6÷3=2(块),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第一组题的答案是表示“份数关系”,第二組题的答案是表示“具体数量”。

课中,学生解答了本课中的3个例题:1÷4=1—4(块),

3÷4=3—4(块),3÷5=3—5(块)。教师再次组织比较:第一组复习题中出现的分数和例题中出现的分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掌握:(1)形式上的不同,前者的后面没有单位名称,后者带有单位名称;(2)属性上的不同,前者表示“份数关系”,通常把这样的分数叫作“分率”,后者表示具体数量。

课尾,出示练习题:把一根4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整根的( )—( ),每段长( )—( )米。辨析得出结果后,教师指导学生仿照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每份数量”创造出关系式“总分率÷份数=每份分率”,让学会感受两个关系式中“数量”与“数量”、“分率”与“分率”的对应性。

上面的教学,是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置于单元大结构背景中展开的。课始的比较,既为引入新课做好铺垫,又为后面辨析分数表示份数关系、表示具体数量埋下伏笔。课中的比较,利用具体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体会、理解分数的两种属性。课尾的比较,让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走向深入,不仅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与除法存在关系(总数量÷份数=每份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分数(分率)也与除法存在同样的关系(总分率÷份数=每份分率)。

二、利用迁移思想,沟通数量的内在联系,竖向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分数是数系在整数基础上的一次扩张,它与整数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分数的具体数量表征与整数的数量表征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只要找到分数与整数的链接点,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桥梁,让分数从整数中“脱胎”出来,就能把整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师利用第二组复习题唤醒数量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每份数量”。紧接着出示第一个例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非常顺利地列出算式1÷4。通过讨论、操作、演示,得到1÷4=1—4(块)。继而进行题组训练:1块饼的2—3是( )—( )块饼;1米的3—4是( )—( )米;1吨的2—5是( )—( )吨。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单位的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个单位”。

上面的教学,完成了两大迁移建构。

一是利用“总数量÷份数=每份数量”进行数量分析和列式的迁移。其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很容易接受,方便列出正确的算式并理解算式;另一方面,能快速地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展和统整。如果直接出示例题,许多学生对1÷4这个算式,会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因为在整数范围内,出现的总数量都是大于(等于)份数的数,用比4小的数去除以4,学生心底里会存在疑惑。

二是在无形中进行了初步的“量值感”迁移。许多学生受到年龄心智和以往分数一直是份数关系表征的影响,他们看分数,会存在“整数偏向”,焦点放在分数的分母、分子这两个整数上,表征分母、分子的整数值,而不是分数的整体值。通过复习题中的除法值“9块”“2块”,以及1÷4的除法求值的迁移,“整数偏向”得以一定程度的纠正。通过上面教学环节最后部分的题组练习,在有节奏的朗读中,在类概念的结论中,帮助学生形成了分数的“量值”结构。

三、利用归纳思想,形成推理的方法路径,纵向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逻辑推理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而推理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认知,在推理过程中,学生能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

推理需要依据具体的内容和可行的方式进行,脱离内容和方式的推理是不存在的。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推理的方法与路径极为有意义。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可以先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方式,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想象,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第二个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列出算式3÷4,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圆片模拟分饼来获取答案。学生中产生了两种分饼方式:(1)一块一块地分,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4块,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1—4块,再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1—4块。把每人分得的3个1—4块拼在一起,就是1块饼的3—4,也就是3—4块。(2)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块饼的1—4,把三块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一块饼的3—4,也就是3—4块。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两种分饼方法的异同,归纳出操作、推理的基本方法路径:分一分,拼一拼,看一看。

学习第三个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列出算式后,教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是多少,并让学生在头脑中分饼,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推算过程。

上面的教学,分层次进行。教学前一个例题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直观形象中理解两种分饼方法,教师的归纳帮助学生理清了推理的路径。教学后一个例题时,教师提高了要求,让学生运用路径独立推理。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推理的方法路径得以有效构建。

结构化教学,需要教师放大视野,从“体系”“单元”的角度来看“课时”内容,既要构思大结构,又要注意小结构,努力让知识从“割裂”走向“关联”,从“散点”走向“统整”,从“无序”走向“有序”。

【参考文献】

[1]马旭光,朱俊华.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结构化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5).

[2]李雪梅.结构化建构概念 系统化发展思维[J].教育科学论坛,2021(4).

猜你喜欢

表征结构化
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概念结构化教学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