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初探——基于佛山东软数字工厂的实践

2021-12-17孙赐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3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

孙赐星

摘要:在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构建人才生态、打造特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升级等几方面,实施了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措施,取得了模式有创新、人才资源有丰富和区域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效果。

关键词:数字产业;人才;培养;数字工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3-020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务院“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数字广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数字产业的发展需要数字产业人才的推动[1]。

近年来数字产业高速发展,当前企业急需数字产业领域应用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教育领域,并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脚步,相应的教育资源非常短缺。如何培养大量具有高技能、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并保障数字人才在本区域就业,助力政府招商,吸引企业投资;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建立面向岗位的数字产业人才赋能体系,保障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广佛同城背景下,提升佛山对人才的吸引力,这些无疑对佛山的数字产业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主要思路

为推进佛山数字产业发展,解决佛山在数字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缺少数字产业人才的问题,佛山高新区联合东软共建佛山东软数字工场。

1.1 构建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人才发展生态

东软是国内既有雄厚产业背景,又有教育实践经验的上市公司,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产业积累、师资团队,可以持续大规模地为佛山高新区的数字产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复合型人才。通过产学研协同融合机制,帮助行业企业获得持续、稳定、专业的人才供给;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佛山区域内的其他院校,变革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和扩大培养规模,形成人才良性输出[2]。同时,良好的数字产业人才储备对于快速扩张的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佛山东软数字工厂不仅可以吸引数字产业优秀企业,其自身也可以作为数字产业研发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这样将形成一个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人才互动发展的生态。

1.2 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就业规模和质量

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及东软 在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东软创造性地构建了TOPCARES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结果为导向,通过一个逐渐具体、逐渐细化、实例化的过程,将TOPCARES大纲的能力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项目、活动、实验和毕业设计中,通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对接当地产业需求。一方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本地就业率,另一方面让学生拥有匹配高薪工作的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的质量。

1.3 汇集行业优质企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佛山东软数字工场能吸引东软合作伙伴入驻佛山高新区,一同促进佛山当地数字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种数字工场模式在大连、宁波、苏州、成都等地已有成功的案例,得到了东软系合作企业的广泛认可,其建立的数字产业人才储备资源将吸引行业领军企业汇聚佛山。

2 主要内容

立足佛山高新区数字产业,通过合作共建佛山东软数字工厂,通过“人才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岗位能力建设”一体化数字产业人才赋能计划,打造佛山高新区数字产业的人才生态链,促进本地区数字产业的发展。将佛山市和广东省甚至全国各地的IT类相关专业高职大三学生、本科大四学生引入数字工场,面向佛山高新区数字产业优质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定制化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2.1 岗位能力分析

针对数字产业岗位的特点,分析主要岗位的能力需求,以此来解构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2.2 对应岗位能力建设实训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所对应的能力需求分析,我们从知识层级、素质层级和能力层级三方面进行了建设,形成数字产业人才所需要的实训课程体系。

1)知识层级:聚焦未来项目知识需求,基于合作院校课程体系现状,对学生弱项技能进行诊断,准确定义学生现有知识技能体系的短板,构建“针对性补强、定制化嵌入”的企業课程体系,将技术类课程进行嵌入,通过课程、项目、活动、专题等多种形式嵌入专业培养体系,与校内现有课程进行定制化互补衔接,帮助学生实现全领域知识基础强化补全,实现对未来项目需求的全面对接。

2)素质层级:为保证毕业生与职场的高效衔接,佛山东软数字工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嵌入职业素质强化课程及活动,并从心理辅导层面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与未来的职业规划。通过一系列定制化的职业素质课程、丰富的团队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职场技能,提高协作能力,感知行业的发展。从多维度、多层面,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升就业综合竞争力,提前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

3)能力层级:覆盖实践学期,构建项目级课程嵌入,帮助学生在完成知识补全的基础上,在此阶段实现技能层面的融合与突破。通过真实企业项目开发过程模拟,使学生能够系统化体验企业级项目的流程及规范,掌握专业知识的运用方式及技巧,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构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项目实训

由企业工程师带领,合作院校教师辅助,使用东软实训平台以及东软真实项目改造的实训教学资源,在集中式实践补强环节后进行实训教学。在本环节中,学生将按照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进行生产开发活动,并使用业界主流技术与工具合作完成项目。在项目结束时,将组织学生参加项目验收与答辩,对学生的最终实践技能进行评估。

2.4 顶岗实习

东软已与近百家企业开展合作,东软将合适的项目发包到佛山东软数字工场,数字工场遴选优秀学生进入项目研发团队,由企业工程师担任项目经理,带领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开发与交付。或者,东软选派通过评估的学生到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熟悉项目内容、适应项目组文化、融入项目组,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和状态,实现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准工程师的转变。

2.5 社会培训

佛山东软数字工场提供的场地空间面向当地跨业转行人群、高校老师、在职员工、相关行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开展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相关技能培训。东软通过在培训的经验积累,输出给合作院校多方向成熟的培训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资源包,同时对院校讲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与指导,赋能院校能够自主开展多维度、高层次的社会培训。

2.6 技术服务

培养人才的同时,发挥数字工厂的技术积累、科研平台和智力资源面向当地小微数字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当地的数字经济转型和发展[3]。

通过打造项目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数字工厂[4]。进入数字工厂的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生产性实训,从定制培养、集中训练、实习实训到人才输出建立了完整的人才生态链,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 实施成效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数字产业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显著

主动对接数字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技术技能积累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完成产业学院课程标准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培养具有专业建设能力和企业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15人,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教师企业顶岗比例 80%。数字工场通过岗位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对毕业生进行专业实训,确保学生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数字产业所需人才。

3.2 数字产业人才资源不断丰富

佛山高新区灯塔创新社区所在地周边有四所高校,有4万多在校大学生,通过创新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6个月以上高质量技能培训与项目实践,有效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每年为佛山当地的数字产业输出25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复合型人才。还辐射到了珠三角和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使他们也变成了该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3.3 区域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佛山在2019年正式迈入GDP万亿俱乐部,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速达到64.5%。佛山也是较早就积极布局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佛山早在2015年就出台《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举办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全国性博览会,这在全国是首个。相较于其他城市,佛山很早就正式开启了一座制造业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4 结束语

随着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产业的新基建不断扩大,数字产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5]。無论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重要的还是人才,只有该地区培养了足够的数字化产业人才,才能助推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军.数字化人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21(5):22-24.

[2] 陈煜波,马晔风.数字人才——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J].清华管理评论,2018(Z1):30-40.

[3] 柳杨,李君,左越.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与关键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5):112-114.

[4] 张昕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J].经济学家,2019(7):32-39.

[5] 夏鲁惠,何冬昕.我国数字经济产业从业人员分类研究——基于T-I框架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41(6):101-108.

【通联编辑:谢媛媛】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