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avien 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2021-12-16苏旭东姚冬静刘增品周存河于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栓术乙状管腔

苏旭东, 姚冬静, 刘增品, 周存河, 于江华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引起的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0.5%~1.0%。 静脉窦阻塞范围较广的CVST 往往进展迅速,甚至短期内发生脑疝、死亡[1]。 Navien 导管抽栓术是伴随介入材料发展出现的新型术式,可快速将血栓抽出,挽救生命[2]。本中心应用此术式进行初步探索,现将其疗效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连续纳入 2017 年 3 月至 2020 年 2 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并接受Navien 导管抽栓术治疗的 CVST 患者 13 例。其中男 7 例,女 6 例,年龄14~48 岁;追溯可能的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类药物2 例,怀孕或围产期3 例,贫血5 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 例,脑炎1 例,肾病综合征1 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 例,无明显诱因2 例,见表1。术前病程:<7 d 6 例,7~14 d 4 例,>14 d 3 例。

表1 13 例患者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全脑血管DSA 造影证实CVST;②静脉窦阻塞超过静脉窦全程1/3; ③静脉窦内导管接触溶栓(CDT)效果不佳。 排除标准: ①无法耐受血管内治疗,如血管入路严重迂曲等;②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史,如肿瘤、动脉瘤等;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④不能耐受抗凝治疗;⑤伴有会干扰结局评价和随访的疾病,如晚期癌症等。

1.2 治疗方法

DSA 造影明确血栓位置和范围后,行Navien 导管抽栓术。 股静脉入路,6 F 长鞘或8 F 导引导管置于颈静脉球部,建立通路;5/6 F Navien 导管(长125 cm,美国ev3 公司)在微导管+微导丝辅助下超选至血栓部位,导丝行机械性碎栓后,使用50 mL 注射器通过Navien 导管人工抽栓;留置微导管对残留血栓行 CDT(尿激酶 1 万~2 万 U/h)。 每 2~3 d 造影复查血栓溶解情况,并调整微导管位置。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静脉窦内血栓溶解情况等综合判定结束 CDT 时间(持续 3~10 d)。

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持续6 个月以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 积极控制和治疗诱发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贫血,停用雌、孕激素类药物,终止妊娠等。 对伴有继发性癫痫患者,给予抗癫痫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术前、术后24 h、出院日及术后3、6个月患者症状、体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 、Glasgow 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栓部位、范围,术后再通情况,有无脑梗死、颅内出血、CVST 复发。 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CVST 复发、新发颅内出血或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4 分位数间距)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 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评估

13 例患者中8 例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GCS评分 12(9.5,15.0)分,其中 15 分 5 例,13~14 分1 例,9~12 分 5 例,<9 分 2 例;NIHSS 评分 14(2.5,18.0)分;mRs 评分 5(2,5)分;4 例伴有抽搐,11 例伴有CVST 相关淤血性脑梗死,6 例伴有颅内出血。

2.2 术后评估

12 例获6 个月临床随访,均实现静脉窦管腔再通。终点事件:1 例死亡——DSA 示直窦、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致管腔阻塞,Navien 导管抽栓术实现管腔开通,但残存附壁血栓,行直窦微导管CDT;术后持续CDT,脱水降颅压、抗凝等治疗,病情未能控制,深昏迷状态,基本生命体征无法自主维持,出现心室颤动1 次,复查头颅CT 示双侧基底节、丘脑、额顶叶、脑干、小脑弥漫性低密度;持续CDT 2 d 后考虑患者濒临死亡状态,考虑继续溶栓病情得到控制的可能性较小且出血风险高,遂停止CDT;后病情仍持续加重,复查头颅CT 示全脑弥漫性低密度,于术后5 d 死亡。 3 例术后0~2 d 出现一过性病情加重,表现为意识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癫痫发作等,经术后3~7 d 续贯CDT、系统性抗凝及脱水消肿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日随访均意识清楚。

13 例患者术后 24 h GCS 评分为 15(10,15)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P=0.46);出院时除 1 例死亡外,12 例 GCS 评分为 15 分(常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术后3、6 个月GCS 评分与出院时一致,见表 2。 术后 24 h 、出院时、术后3、6 个月NIHSS 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6,P<0.01),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mRS 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31,P<0.01),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见表 2。

表2 相关评分统计结果

2.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 岁,因“头痛 3 d”于 2017 年 11 月入院(后期追问病史近1 年余间断有头痛、恶心)。MR 平扫上矢状窦后部考虑血栓(图1①);对比增强MR静脉造影(CE-MRV)示矢状窦、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 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为450 mmH2O(1 mmH2O=0.009 8 kPa),诊断 CVST,经抗凝治疗无效;DSA 示上矢状窦后部、 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图1②③),经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CDT 5 d(尿激酶 1 万 U/h)效果不佳(图 1④⑤);行 Navien 导管抽栓术, 抽栓后即刻上矢状窦后部及右侧横窦-乙状窦管腔开通(图1⑥⑦),右侧乙状窦近心端残留血栓,继续在残留血栓处行CDT 5 d(尿激酶1 万U/h 持续泵入),静脉窦腔通畅(图1⑧)。 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华法林抗凝治疗6 个月,随访患者治愈。

图1 CVST 经内科治疗和CDT 治疗效果不佳,应用Nivien 导管抽栓治疗成功

3 讨论

本中心应用Navien 导管抽栓术治疗CVST,经文献查阅尚无相似报道。 Navien 导管抽栓术是静脉窦机械取栓术的一种。 文献报道有应用取栓支架进行静脉窦内取栓治疗[3-5],但支架取栓对于血栓负荷重的CVST 往往力不从心,且反复多次支架牵拉可能会损伤静脉窦管壁,甚至引起破裂出血。 Navien 导管抽栓术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血栓取出体外, 操作较之支架取栓更为便捷,经济负担更小[6]。本组患者普遍为重症CVST,6 个月随访仅1 例出现终点事件。分析其死亡原因: 术中患者直窦血栓阻塞严重,未能实现直窦内抽栓或取栓,而CDT 未能阻止病情进展, 术后复查头颅CT 表明患者出现脑干周围中线结构脑组织严重病变加重, 最终死亡。 12 例痊愈,NIHSS 评分统计分析说明术后神经功能有所好转,mRs 评分统计分析说明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查阅相关文献, 传统抗凝治疗后约有13.4%患者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7],血栓形成时间较长、范围较广患者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0%[8-9]。 本研究结果表明,Navien 导管抽栓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CVST 治疗方法,尤为适用于静脉窦内血栓负荷较重患者。

3 例患者术后一过性病情加重。 分析原因,第一,静脉窦管腔复通后脑组织水肿等病理改变的逆转有后延,淤血区脑细胞损伤进程的逆转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本研究统计分析也显示术后24 h 相关神经功能GCS 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均伴有颅内出血,其中2 例伴有癫痫,提示出血和癫痫可能是引起病情进展的原因。

根据本组患者临床实践,在手术技术层面总结经验:①采用6 F 长鞘较之导引导管有优势。导引导管需Y 阀辅助, 挤占Navien 导管进入静脉窦的可用长度约10 cm,越是在血栓负荷重、导管进入困难情况下越能体现这10 cm 的珍贵。 ②5 F Navien 导管较6 F Navien 导管更合适。虽然6 F 导管管腔大,但进入静脉窦后的通过性远不及5 F 导管, 进而对手术操作影响较大。 ③Navien 导管进入上矢状窦前半部分困难。 本组做法是,配合微导丝碎栓及微导管CDT 治疗上矢状窦前半部血栓。④Navien 导管抽栓可快速实现窦腔部分或全部再通,但无法将所有血栓抽出体外。 结合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序贯应用微导管 CDT,取得了较好疗效[10]。

本研究是一回顾性研究,存在样本量少、未设置对照组等不足。 Navien 导管抽栓术疗效还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另外查阅文献,发现有新型 Penumbra 吸栓导管治疗 CVST 的报道[11]。这种原本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机械吸栓装置,较之本研究的手工吸栓是否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及疗效,也需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栓术乙状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腔器械手工清洗方法的实践探索
乙状窦骨壁缺失/憩室致他觉性搏动性耳鸣两例△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中不同探查方向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支架孔率对模拟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取栓术的护理分析
大腔导管吸栓术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导管取栓术与吸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新疗法:脑动脉“取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