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同伴支持服务对自身康复的影响研究

2021-12-16李静静LIJingjing程嘉CHENGJia于玲YULing王天姿WANGTianzi徐建芳XUJianfang韩冬影HANDongying耿彤GENGTong姚贵忠YAOGuizhong

医院管理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服务提供者精神障碍同伴

□ 李静静 LI Jing-jing 程嘉 CHENG Jia 于玲 YU Ling 王天姿 WANG Tian-zi 徐建芳 XU Jian-fang韩冬影 HAN Dong-ying 耿彤 GENG Tong 姚贵忠 YAO Gui-zhong

有研究显示,同伴支持能够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服务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1]。同伴支持服务提供在国外已开展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国如心力衰竭患者[2]、早产儿母亲[3]、早期宫颈癌患者[4]康复领域也有相关研究,但多以定量研究为主。而且多数研究的对象为同伴支持服务的服务对象,对同伴支持服务的提供者研究较少。

借鉴国外同伴支持的工作模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2010 年7 月正式成立了“绿丝带”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同伴支持服务体系。协会招收业已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志愿者,为有需要的患者和家庭提供同伴支持服务。同伴支持服务主要活动地点在医院的工娱室、康复中心、门诊等部门,同伴支持服务志愿者以陪伴住院和门诊患者,讲述自己的康复经历等方式,发挥陪伴、带动和榜样的支持作用。本研究选取部分志愿者对其同伴支持服务的个人感受文字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志愿服务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同伴支持服务。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研究选取2016—2019 年四年间在本院提供同伴支持服务的精神障碍康复患者,即同伴支持服务志愿者,对他们撰写的50 篇年度工作总结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所涉同伴支持服务志愿者共26 人,其中男性10 人,女性16 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21 人,双相情感障碍的2 人,抑郁症的3 人。截至提供材料之日,同伴支持服务志愿者的平均服务时间为37 个月。

2.方法

2.1 操作过程

2.1.1 岗位设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一所精神专科医院,借鉴意大利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模式,该院康复中心自2010 年建立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由精神障碍患者中症状比较稳定,康复得比较好的患者作为同伴支持服务提供者,为医院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提供服务。服务岗位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务性岗位:导诊岗、医院工娱活动开展服务岗(包括准备笔墨纸等活动用材、为卡拉OK 区点歌等),发放家属探视牌岗。另一种是康复经验分享岗:包括参加住院患者互助小组和在患者家属联谊会上分享经验。

2.1.2 同伴支持服务管理。绿丝带志愿者协会具体由北大六院康复中心管理,中心由多学科团队组成,包括医生、护士、社工、康复治疗师等人员。志愿者的加入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志愿者的入组标准为:a)年龄16~60 岁;b)病情稳定,无明显精神病性症状,无冲动、自伤、自杀倾向;c)身体健康,无严重躯体疾病;d)有爱心、有耐心,有为其他患者服务的意愿;e)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医生评估合格后成为见习志愿者,见习志愿者服务15 次后(约30 小时),根据见习期的服务表现,再进行是否可转为正式志愿者的评估,评估由专业医生进行。中心成员每周召开例会,对志愿者的病情、参与服务情况等进行交流和讨论,如发现有志愿者病情不稳定,中心成员会及时通知志愿者家属,并协助志愿者就医。对在岗位服务中消极懒散的志愿者,中心成员也会与其沟通,帮助其积极参与到服务中来。同伴支持服务的管理设有考勤、服务数据记录、每月服务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参加服务次数和服务部门管理人员的评价)、年度工作总结(同伴支持服务提供者每年底交一份纸质或电子版的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年度工作内容及感受、收获)。每月根据绩效考核情况,每位志愿者会有50~300 元不等的补贴。

2.1.3 同伴支持服务的培训。同伴支持服务的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岗前培训的培训内容为具体岗位要求和注意事项、各种记录表的填写及风险防范。在岗培训,每月一次,培训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知识培训、沟通技巧、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等方面。

2.2 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同伴支持服务提供者所写的原始资料信息进行分析,首先对资料进行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对原始资料的重要词语或短语用特殊的颜色或下划线标记之后,为其设置码号。然后将所有的码号汇集起来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其中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对资料中提到的对疾病康复、社交改善、生活技能提高等方面改善定义为有效果。最后,撰写研究报告。

结果

1.同伴支持服务岗位情况。记录事务性岗位的材料有43 篇,占总篇数的86%;记录经验分享型岗位的材料有16 篇,占总篇数的32%;两者均记录的有9 篇,详见表1。

表1 同伴支持服务岗位情况

2.同伴支持服务对服务提供者自身的效果。提到社交能力提升的材料有26 篇,提到获得助人愉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材料有19 篇,提到工作能力提升的材料有17 篇,提到稳定病情的材料有15 篇,提到提高生活能力的材料有13 篇,提到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材料有11 篇,提到提升自信心的材料有9 篇,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多方面的效果,详见表2。

表2 参加同伴支持服务对服务提供者的效果

2.1 提升服务提供者的社交能力。超过50%的材料中提到参与同伴支持服务对提高自身社交能力有帮助,一方面能从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得到锻炼,“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患者和家属,重要的是要勇于开口讲话、面带微笑,会解答不同的问题,我耐心地对待每个人,尽量讲话细致些……原来内向的我,现在变得开朗活泼,愿意与人沟通了”。另一方面,从同伴支持服务其他同伴的交流中得到锻炼,如一篇材料中提到“和高姐(志愿者)在二楼导诊时,我学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以前我询问红外热成像门口有谁在等着做检查时,总是这么说:‘有谁在等着做检查呢?’而高姐会说:‘谁还没有做检查呢?’我觉得这么说更有亲切感”。

2.2 使服务提供者获得助人的愉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38%的材料中提到此方面的影响。服务中得到服务对象微笑或者感谢等积极回馈,服务提供者会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看到患者和家属满意的微笑,我觉得很光荣,关爱别人和助人让我感到很快乐,我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当指导患者挂好号后,患者说声‘谢谢’,我会由衷感到高兴,很有成就感”。

2.3 提升服务提供者工作能力。34%的材料中提到从事同伴支持服务后学习了工作制度、岗位要求、逐渐培养了工作的耐心、责任感和意志力,材料中提到参与同伴支持服务要“学习不同岗位的要求,工作变得越来越程式化、有规律”;还要“遵守上班制度,有时间观念不能迟到”,工作中要“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对工作不能挑三拣四,要有责任感”;工作中要接触不同的患者和家属,沟通中“要有耐心,要平和地与对方交流,准确地表达,让对方能够理解自己”。还有材料中提到,每天“来回上下班3 个多小时的路程也锻炼了我的体力和意志力”。

2.4 促进服务提供者稳定病情。30%的材料中提到同伴支持服务中通过在岗培训、患者互助小组以及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交谈,能够学到很多精神疾病知识、加强对服药的认识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情绪也更加稳定,在提供服务中能够“情绪更加平静,不急躁了”。

2.5 提升服务提供者生活能力。26%的材料中提到参与同伴支持服务能够帮助自己规律生活作息、丰富生活内容、注重个人卫生、提高乘坐公共交通的能力和处理其他生活事务的能力。如“平时在医院从事服务时,经常接触预约挂号的操作,平时积累的经验帮了忙,当我父亲生病时,我成功帮父亲预约了宣武医院的普通外科号。”“每次过来服务都要坐公交、换乘地铁,对很久不出门的我,也是一种锻炼,提高了生活技能……上班对形象的要求也迫使我更加注重个人卫生”。

2.6 提升服务提供者团队协作能力。22%的材料中提到,通过提供同伴支持服务能使服务提供者建立集体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伙伴们一同工作,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7 提高服务提供者自信心。18%的材料中提到同伴支持服务中对工作的胜任、医护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的认可能够帮助同伴支持服务提供者提升自信。“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大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心。能够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使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经验分享时每当我看到大家(医护工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与我目光交汇或是频频点头,我就会觉得他们是认可我的,会更加自信地与大家互动”。

志愿者在服务中主动与患者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和患者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务人员的压力。此外,材料中还提到参与同伴支持服务能够使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关系更加融洽、能够锻炼身体和帮助应对歧视等。

结论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服务符合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发展的需要,能满足同伴、患者和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一种低成本、具有明确疗效、能使多方受益的康复方法,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5]。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同伴支持服务对服务提供者病情和能力等有多方面帮助,能够帮助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提供者提高社交技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提升工作能力、稳定病情、提高生活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提升自信心。

此外,北大六院康复中心从2010 年开始与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的相关社区合作,绿丝带志愿者提供同伴支持服务的形式也被引入到社区中,两者的不同之处见表3。

表3 专科医院与社区同伴支持服务的区别

北京市朝阳区在总结服务经验时谈到,辅导员角色的患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获得提高,积累了生活经验和自我康复技能,获得成功经验,实现个人成长,有助于其病情的持续恢复。“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和来自专业人员的支持大大提升了同伴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使其获得成就感和体现自身价值,获得自尊。而对于同伴支持服务的对象,能够学习到志愿者的康复经验和技巧,看到榜样的力量,从而更加有康复的信心,能够促进康复,降低复发率。虽然医院和社区同伴支持服务的提供场所不同,但服务对于提供同伴支持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康复效果基本是一致的。

希望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服务能够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帮助更多精神障碍患者提高社会功能,最终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服务提供者精神障碍同伴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侵权中的责任探析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浅析网络服务提供者因网络用户侵权的侵权责任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策略分析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