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尔夫教学法中“原本性音乐”的应用

2021-12-09邓海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5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邓海燕

【摘要】本文借助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音乐”为立脚点。奥尔夫认为,原本性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更是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它是一种学生们都能够自如参与的音乐。本文以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火车开啦》为教学案例,结合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呈现一节具有原本性特点的音乐课,最后总结“原本性音乐”在一年级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原本性;奥尔夫教学

最早提出“原本性音乐”的教育理念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他认为音乐教育本身就类似“火种传递”,只要这个“火种”保持生命力,就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不断产生和演变焕发出新的活力。“原本”拉丁文意为“基本的元素、原始的素材、最开始的起点”。而奥尔夫认为,原本性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更是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它是一种学生们都能够自如参与的音乐。在音乐的课堂里,学生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参与者参与期中。原本音乐更接近“自然”,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用于每个儿童。

笔者思考,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能不能把奥尔夫教学法中“原本性的音乐”融合在小学日常的音乐教学当中呢?是不是“原本”的音乐形式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怎样设计课堂环节才能打破传统音乐课堂对歌曲的限制,使音乐教学更具有延续性?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以及翻阅各种奥尔夫教学法关于“原本性音乐”的资料,下面以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火车开啦》为课例,谈谈笔者对这次教学的思考。

一、《火车开啦》的教材分析

《火车开啦》是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课中的歌唱歌曲,本单元以“游戏”为主题,而《火车开啦》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匈牙利儿童歌曲,适合以“游戏”连接一年级爱玩的特征。全曲由四个乐段组成的一段体,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歌词通俗易懂,符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组块记忆模式。歌词采用拟声手法,生动形象地模仿了火车开始的声音特效,容易把学生带入火车开了的情景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情景中。

二、《火车开啦》案例呈现

本文以《火车开啦》为例,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音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并开展以下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尽量还原语言、音乐、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的音乐课堂。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真切感受火车从发车到行驶最后到车站的音乐形象,促使他们乐于了解生活中的音乐。

2.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律动,能够按着歌曲节奏边唱边进行律动。

3.学生能够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火车开啦》并表演。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火车声音的构成

(1)創设情境:引出火车司机

(2)开过来是火车开的声音,分别是“wu-”“hong long”“ka cha”,然后分别让学生跟着音频模仿火车声效,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的快慢。

师: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司机,想要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你们来听听看看这位司机是开什么车过来接我们?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都能听得出来是小火车开过来的声音。那同学们能不能听得更仔细一点,到底有多少种火车声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我们的听觉,来认真听听火车的声效,并在发出来后模仿,看看哪个同学模仿的节奏最准确。到底哪个音效快,哪个音效慢?

设计意图:开始,教师先放空白画面,先出声音后出画面,让学生先聆听声音,后观察画面,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利用多种联觉去引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思考出答案。不同的感官作用下能够吸引学生专注。这是一个动态逐渐呈现的画面,先利用学生听觉听到“wu-”后,再发出声音模仿火车的声效,加深学生对火车音乐形象的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对节奏概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对简单的“快”“慢”比较熟悉。教师利用“跑”“走”的动作带领学生去理解节奏时的“快”“慢”,更利于学生去理解节奏的感觉,把音乐拉回到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2.角色扮演,让火车声音成为音乐的成分

(1)启发学生思考火车声效来自或者哪个零部件,并引导学生正确模仿声效的节奏。

(2)引导学生想象火车零部件是怎么运作的,并编配动作。根据火车音效的节奏,组织学生模仿不同音效组成的“三声部的节奏练习”。

师:我们单独听听看,每个音效来自于小火车的哪里?是哪个零部件所发出来的声音。看看同学们还记得这些音效所代表的节奏是什么?哪个同学模仿声效的节奏更准确?

师:单独来读这个声效有点沉闷,我们来思考每个火车零部件是怎么用运作的?想象变成我们的动作应该怎么样呈现?我们试试加上节奏和动作来读这个音效会不会更好玩。

师:现在每一列为一组,同学都变成火车的某一个小零件。我们模仿小火车逐渐开启的声音,听一听每个小零件混合在一起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先分开练习,先由老师带领并分配每一个“零部件”的音效。老师会从中选出一个动作、节奏最准确的“小司机”带领小组零件运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建设一个色彩绚丽、图像鲜活形象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在教学生理解每个音效节奏时,附之以图1图2图3,带领学生利用图片上的信息找出能发出类似声音的零部件,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火车音乐形象。通过颜色丰富的卡通形象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断地跟着教师思考,从而能够稳定对课堂的专注度。教师带领学生对每个音效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并在黑板上逐个呈现所对应的节奏,利用语言直观启发学生即兴创作每个零部件所能相对应的动作,如,“烟筒可以双手举起慢速摇摆”“模仿大车轮双手画半圆的转圈圈”“模仿小车轮手放两侧像推车一样往前画圆圈”,等等,集思广益。最后总结学生最简易上手的三个动作。教师可把专属的动作都配上每个小零件上,加深学生对节奏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理解音乐的要素成分——节奏、速度、音量。这种把动作和语言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听觉、视觉、动觉也得到训练。

3.感受歌曲,学唱歌曲

(1)首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速度的快慢和歌曲的情绪?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3)由教师弹奏单旋律,带领学生用“wu”进行旋律的模唱。学生感受歌唱的状态、声音位置和腹部气息的支持。教师提醒学生要发出好听的声音。

(4)代入音符,对旋律进行演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句旋律是完全重复的。在教唱中注意一个难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唱最后一句大调分时,教师辅之手势,帮助学生具象化理解音的走向。

(5)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6)熟悉歌曲后,提示学生用欢快的情绪去演唱,并在演唱过程中鼓励学生加入自己创设的“小零件”动作进行律动。

设计意图:学唱歌曲是上课的必要环节。教师作为主导者,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在教唱过程中把“ka cha”联系到歌曲歌词和节奏中,将节奏训练与音乐形象有机地結合,使其具象化。再利用不同身体部位来处理第四句分解和弦下行上音准的难点,用身体部位代表音的高低,帮助学生通俗理解音的高低。这不仅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使课堂更有生机。

4.舞动音乐、体会心情、拓展延伸

(1)再创情境,小组讨论,自由想象,结合音乐跟着歌曲律动。让学生当火车司机或乘客,组成几条队伍跟着音乐在课堂中穿行。体会当火车司机、乘客的心情。

(2)联系实际,乘车时你喜欢什么样的司机?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成为的好司机?

(3)拓展延伸,生活中除了火车的声音,还有什么车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引导学生尽情模仿。

设计意图:自由律动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自由发挥自己对火车司机的想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需求,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让所有的动作、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诠释,更有利于他们基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创作,实现从唱歌到表现音乐的过程。角色扮演的运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手法单调的模式,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听、读的形式,学生身心更能受到音乐原本的熏陶。利用德育模式中的体谅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换位思考,树立良好的共情意识。拓展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小细节,提高学生观察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小细节,倾听生活的声音,模仿生活里的音响。群体氛围下,学生自主发挥想象,更乐于去回忆生活的细节,课堂因此更加生动。

三、总结

“原本性音乐”的课堂,一切创设都以学生为主,围绕学生开展。这节课内容的设计是“本土化”的,教学内容接近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经验,较容易让他们感知,而不产生距离感。在授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少了哪个部分整节课就不完整了。课堂是流动的,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主创设的环节,学生的意识不自主地跟着课堂流动,最终实现学生为主的课堂地位。教师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是快乐的,符合了奥尔夫推崇的“乐本体”的观念,而不是“音本体”。这种从行为、音乐形态、学生意识相互关系去表现“原本性音乐”,让整个课堂更像奥尔夫所讲的原本性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种人们自己参与的音乐,作为表演者参与其中。这种音乐是与音乐深度交流而得来的,是学生们自我情感的流露。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