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2021-12-09李昕宇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球囊服药

李昕宇

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西平 463900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性疼痛疾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为主要表现,我国的发病率为182/10万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的药物之一,但需长期服药,随着服药量逐渐加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眩晕、消化障碍等不良反应[2]。因此,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服药后不良反应过重者,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考虑到老年患者存在器官储备功能不足,大多并存内科系统疾病,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等情况,近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9例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实施了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12—2020-05间于我院行PMC术治疗的19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标准:(1)病史、临床表现,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均符合《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3]。(2)无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单侧发病,有明显的“触发点”。(3)口服卡马西平不良反应较重并出现耐药者。排除标准:(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以及明显神经功能损害者。(2)颅内某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67.26±11.37)岁。病程(36.24±25.46)个月。疼痛主要累及Ⅱ~Ⅲ支分布区内。右侧13例,左侧6例。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

1.2治疗方法[4]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采用Hartel法于患侧口角外2.5 cm偏下作为进针点。C型臂X线机侧位透视下双侧外耳道对齐。常规消毒、铺巾。14号穿刺针穿刺进入卵圆孔,拔出针芯,将带导丝的CTZ-14球囊送入Meckel腔内。C型臂X线机透视球囊位置理想,拔出球囊导管导丝,将碘海醇造影剂约0.6 mL注入球囊充盈。调整球囊充盈形态为“梨形”后维持约4 min。排空造影剂,拔出球囊和穿刺针。穿刺点压迫5 min,创可贴贴敷,包扎穿刺点,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1)术后并发症(口角疱疹、头痛、复视、颅内感染及出血、患侧面部麻木、咬肌乏力)和住院时间。(2)术后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采用Brisman标准[5]评价疗效:治愈:无疼痛、无须服药。有效:疼痛明显缓解或服药量较术前减少≥50%。无效:疼痛较术前无变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3)入院时和末次随访时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程度:2个量表均含20个条目,共100分,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和量表分值呈正比。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7]评价患者睡眠质量:从上床、入睡、起床、实际睡眠时间,以及睡眠质量、药物干预睡眠次数、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共计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2 结果

本组19例PMC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口角疱疹5例(26.32%),头痛2例(10.53%),复视1例(5.63%),均经对症处理后于1~2周内恢复正常。未发生颅内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26±1.45)d。术后随访6~12个月,其间并发患侧面部麻木17例(89.47%),咬肌乏力8例(42.11%),经对症处理后均有程度不等的改善,患者均可耐受。末次随访,治愈11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4%(18/19)。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前后的SAS、SDS和PSQ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疼痛是三叉神经痛最突出的临床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针刺、刀割、烧灼、电击感,常无任何先兆骤然发作,数分钟后骤然停止。发作期后可有时间长短不一的自然间歇期,之后可再次出现典型疼痛。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疼痛发作频率逐渐增加,疼痛程度逐渐加剧,自然间歇期逐渐缩短,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病史、疼痛部位、性质、“触发点”,以及经CT、MRI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异常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并无困难。确诊后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服药后不良反应过重等患者,应及时给予手术干预。

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其中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高达98%,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10 a后疼痛完全缓解率亦可保持在70%;但该手术要求术者具有较高的手术操作水平,而且需在全麻下实施开颅操作,不适用于体弱、高龄或伴有严重内科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8]。基于此,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PMC已成为体弱多病、手术耐受力差、畏惧开颅手术等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的理想选择。加之该技术较其他手术方法易于掌握,故更利于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9]。

近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9例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实施了PMC术,经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全部成功。术后虽发生口角疱疹5例、头痛2例、复视1例,但均经对症处理后迅速恢复正常,未发生颅内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26±1.45)d。术后随访期间,并发患侧面部麻木17例、咬肌乏力8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有程度不等的改善。末次随访,总有效率为94.74%,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了PMC术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负性情绪亦得到显著改善,微创性好、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PMC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通过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解除了临近组织对三叉神经的影响,降低了神经的敏感性,有效抑制了三叉神经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即使术中达到了合理的气囊充盈体积和充盈压迫时间,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发生面部麻木感、咬肌萎缩等后遗症,因此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以降低术后医患纠纷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服药后不良反应过重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PMC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且技术易于掌握,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普及和开展。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球囊服药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服药不能猛仰头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