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历史:文学史课程教法新探

2021-12-07张一文王慧灵孙玉桃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辅助功能历史

张一文 王慧灵 孙玉桃

(上饶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一、引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读,主要是阅读,阅读史籍,博览群书。众所周知,史书并不好读,尤其是历史典籍,因为朝代的更迭乃至时代的区隔,今人无法完整理解其书面意义与深刻蕴涵,容易造成误读。换言之,纯粹“读”史,未必使人明智。文学史的接受也不例外。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传授的主要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史。与其他专门史一样,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现当代文学史读起来也难免遭遇接受困难,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本身也有“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问题”[1]。

在教学实践中,本研究团队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守正出新,采用直观生动的“看”历史的方法辅助教学,扭转了课堂教学的不利局势。所谓“看”历史,就是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甚至参与制作与现当代文学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教学功能影像”等现代视听文本,加深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课程思政与德育功能。

以“教学功能影像”为载体的“看”历史教法,其来有自。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学者Cynthia J. Brame认为,教育影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的有效使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国内研究也表明,“媒介课程资源”在课堂实施中的广泛渗透,对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的课程提出了挑战,应该“通过课程资源管理来实现图文互补利用”[3]。换言之,在教育技术引领下,在传统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视频辅助教学,已成教育共识。只不过在新时代我国高校相关课程中进行此种“看”历史的探索,其逻辑起点、创新亮点、实施要点仍值得归纳总结。

二、“看”历史教法的逻辑起点:生本教育

所谓生本教育(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就是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生本教育这个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其精华部分在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多有呈现,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而言,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课程,对应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

生本教育,其实早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并在内地、港澳100多所幼儿园、中小学、职业中学进行了教学实验。2008年第21期《人民教育》杂志,用9页的篇幅,刊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使生本教育理念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受生本教育浸润长大的青少年,陆续进入了高等院校。如果高校只给他们提供“师本教育”,势必会造成他们的心理逆反。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所养成的对生本教育的路径依赖,倘若在高校中又倒退为“师本教育”所限,这对他们来是,无论如何是难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具体表现,就是对课程的抗拒与敷衍。

现实当中,我们许多资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老师的教学习惯,还满足于一卷在手,抑扬顿挫的朗读,漂亮的板书,实质上的经验主义与填鸭式教学,偶尔也会在板书或PPT诸多的文字中,带入一两张解释的图片。如此没有历史“现场感”的老化、僵化、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使00后大学生生厌,为他们所不屑,也让人感到教育的艰难和责任。善于运用教学功能影像等现代视听文本,来辅助课堂教学,而不是学院派高头讲章、教条主义、照本宣科,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本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要真正做到生本教育,就必须打破某种“师本教育”模式。引进影像辅助教学,也与新一代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从“技术化影像时代”中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他们从小接触影像传媒,对影像有着天然的亲近本能,电视动画片等影像曾经给他们带来一种迥异于文本阅读的奇妙感受。在感受奇妙的同时,对传统老套的文本有着本能的抗拒。

面对着“生本教育”理念与“影像化生存”背景双重合力下长大成人的00后大学生,藉由影像辅助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引导他们“看”历史,能够真正体现尊重学生意愿与爱好,以学生为本,增强课程吸引力的教改初衷。换言之,教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本教育。这既是“看”历史教法的逻辑起点,其实也是素质教育最后的归宿。

三、“看”历史教法的创新亮点:教学功能影像

有鉴于上述问题意识和理论思考,笔者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影像辅助教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展开的实践探索,把开发运用“教学功能影像”视为创新亮点。

提到影像辅助教学,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在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在线播放或者下载播放相关影像资料。这其实是影像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无法克服许多潜在的矛盾与困惑。

众所周知,在线播放,校园网的卡顿与堵车现象难免发生,不流畅的影像播放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的老师会在备课时事先把视频下载到U盘,然后拿到课堂上播放。但是,另外的问题接踵而至,那就是有的视频资料很短,例如“秒懂百科”短视频,只有一分钟的时间,貌似用短视频重新定义知识,让复杂的知识更简单,其实就是蜻蜓点水,深度不够,看了与没看差不多。而有的影像资料超长,例如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家的传记片,根本不可能全程播放,那只会喧宾夺主,挤兑课堂教学时间。一般采取快进播放,声画效果又会变质,视听起来感觉怪怪而又夸张变异,无法很好承担辅助教学重任。

“教学功能影像”这个包含教育功能的理念被推向讲台,也是本研究团队着力攻关的要点所在,体现了与课程教学相得益彰的原创性,推动影像辅助教学进入较高的形态。

所谓“教学功能影像”(Educational Video Content),多指由任课教师,在大量现代视听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实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剪辑制作的具有创新意识、体现教学功能的影像片。也包括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拍摄的与文学史有关的短视频。教学功能影像因为注重了内容的科学性,声画的流畅性,能引起学生持久的审美享受,促进课程教学。

(一)教师制作“教学功能影像”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教学功能影像”。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授1930年代的小说时,都会讲到巴金和他的小说《家》,课时往往是两节。在这两节课内,要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分析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掌握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等等,内容丰富,难以讲好,需要通过影像辅助教学来助力。

“教学功能影像”,在课堂上播放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收集到“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巴金》上下集(时长20分钟零10秒),CCTV-10科教频道“子午书简”栏目北京师大张柠教授谈《家》的节目(时长9分57秒),“中国大学慕MOOC”福建师大辜也平教授关于《激流三部曲》的教学视频(时长16分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拍摄的粤语电影《家》(时长为2小时19分),以及其他一些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出时长15分钟的“教学功能影像”《巴金和他的代表作》。该“教学功能影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契合度更高,融入影视资源,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画面流畅,囊括了巴金1930年代创作事功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文学与影像互读中,在声光色影里接受文学的洗礼与美的熏陶。

(二)学生制作“教学功能影像”

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坚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教学功能影像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拍摄的与文学史有关的短视频,在课堂上放映,或者在课程微信群甚至抖音等视频平台里展示,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随着抖音等视频平台的广为人知,许多学生也注册了抖音号,对自拍短视频跃跃欲试。把握当代大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分组协作,动手拍摄与文学史有关的短视频。例如,在学习1920年代诗歌中,讲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康辉、刚强三人朗诵表演的《天狗》,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分组朗诵这首诗,并用手机拍成视频。学生为了朗诵得更好,查找了更多文史资料,收听收看了更多朗诵素材,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这无形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收齐学生的朗诵视频后,我们选择其中声情并茂的三组视频,与罗京、康辉、刚强三人的朗诵视频混剪,制作成“教学功能影像”。在下一次上课时,作为对前面已学过内容的复习,在课堂上播放。同学们从自己与播音员的朗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很受鼓舞,对课程的粘性不断增强。

在讲到张恨水的小说时,带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上饶市信州区“张恨水公园”拍摄教学功能影像。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是张恨水10岁之前的生活所在地,至今保留了一些相关遗迹,特别是“张恨水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片子拍完后,经过师生共同剪辑,在抖音平台上推送,收到不错的点击率,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组织学生制作了教学功能影像片《一九二一年的中国作家》。学生通过阅读“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红色先驱作家沈雁冰、瞿秋白,其他作家例如郭沫若、郁达夫、郑振铎、叶圣陶、冰心等人1921年的经历与作品,分别设计成百年纪念海报,再把海报拍摄成视频,集体创作讲解词,由学生配音朗读。在2021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上,钩沉百年前中国作家的活动与作品,唤醒红色记忆,既能让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能藉由审视相关的传记与传奇,制作教学功能影像,辨识另一种历史的景深,从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体现课程思政与德育功能。

总之,“教学功能影像”富含了制作者智慧成果的探索,具有价值理性,而不仅仅是工具理性。教育理念与行动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本课题组所建构的连续性教学功能影像,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扭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文本化生存”劣势。据统计,我们这门课一共编辑制作了90个相关的教学功能影像等现代视听文本。

四、“看”历史教法的实施要点:适时适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题所指的“辅助教学”,是指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安排影像播放,做到适时适量,实现教师主讲、影像辅助的开放式教学。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所“看”的历史是传统课程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影像只能也应当只是文学教学的一种参照和辅助”[4]。

所谓“适时适量”,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服务于课程需要。适时方面,一般来说,一节课内学生通常有三个容易走神的“关键时期”(开始上课时、一堂课大约进行到一半时、临近下课的几分钟)。这三个时段适时播放影像,效果最佳。适量方面,每节课播放不多于三个教学影像为宜,稍长的影像可以利用两节课中间休息时间分享。只有做到“适时适量”,才能避免落入“讲不来,视频开”“放片就像放水”等娱乐化、庸俗式电化教育窠臼。通过“适时适量”的“看”历史,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粘性”、地位认知与出勤率,比之前更为乐观。通过影像增值于课程,也巩固了课程的地位,形成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良性循环。

此外,与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相比,“看”历史的影像辅助教学,始终强调以学生的接受利益为根本,始终强调辅助影像资料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配套同步与有机结合。克服了通常的多媒体课件“书本搬家”“电子黑板”学生成了“观光者”等弊端。

五、结语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字一直是传承文明、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然而,影像资料也是人们反映客观世界、记录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是人类通向文化深处的重要媒介。事实上,在这样一个高度影像化的当下,以“看”历史的方法研发应用的“教学功能影像”等视觉文化,将是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开展“看”历史教法创新与应用,也有助于形塑大学生新的“视听想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与德育功能。

希望能引起教育学界的批评,激发学界对于影像辅助教学在众多文学史课程中,开展更多的探索。

猜你喜欢

辅助功能历史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倒开水辅助装置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