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路径研究

2021-12-07阮云志涂丹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师生核心

阮云志 涂丹丹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高校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高校在践行过程中,要以广大师生为践行主体,坚持经常性和节点性相结合开展主题校园活动、校内校外有机结合,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有效路径。

一、理论讲授:用好课程式与讲座式理论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基础,就无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高校是开展文化传播,学术研讨,培养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要基地。而理论讲授是向高校大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的最基础,也是最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如采用课程式、讲座式对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一)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学理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学理种类繁多,覆盖面广,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41因此,要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理论知识,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要讲清楚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内容、演变、特点与属性等。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与根本性质,十八大明确提出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42。简言之,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知识,是领悟中国精神、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二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价值领域的属性特质。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体现的基本属性,实质是建立在市场交换原则和三权分立体制之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要求,领悟其精神内涵与践行方略,不能被西方的价值观混淆和误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基础上,理性鉴别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二)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主阵地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课程这一主阵地,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坚定正确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渠道。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民办还是公办,文科类还是工科类,各级各类高校都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主阵地。在开展过程中,做到因势而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要做好本硕博等不同层次、同层次不同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支持研究生参与前沿性、高水平和跨学科的科研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前确定相应的补修课程,补齐短板。尽量做到同频共振,让各类学生与课程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辅助作用。二要注意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教育重点和相互衔接。要做到分层、分类确定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各个层次、各个课程的教育重点都不能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每一种课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要根据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灵活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重点。横向上,各个课程的教学重点要一目了然;纵向上,各个层次的教育重点也要层次分明。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效应和学习效果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6]。其考核评价从总体上来看,是评价其作为一类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价值的过程。新时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改革和发展应顺势而新,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7]的原则,更新课程评价观念,强化过程评价,突出评价主体作用,倡导多元评价,推进课程评价改革和发展。

(三)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举办相关讲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学生知识渴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定期与不定期结合举办相关讲座。一要协调高校院系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和协作关系。长期以来,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多是教师在课上单向灌输,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感染力和影响力差强人意。针对该现象,高校院系和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和协作,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并符合高校育人初衷的方案,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形成具有校园影响力和识别度的品牌系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因此,在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的过程中,教师和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所处高校的历史文化、环境设施、培养方式等实际情况,再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如组织开展青年成长故事会、青年成长读书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分享会等形式的活动,力求形成具有校园影响力和识别度的品牌讲座。三要不定期邀请校内外榜样人物、党政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主讲讲座。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间沟通的桥梁[9]。高校可以根据讲座需要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也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或就业发展突出的毕业生或企业家做经验分享,同时也要对讲座的主题和内容严格把关,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活动:经常性和节点性相结合开展主题校园活动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但应该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而且应该经常性和节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校园活动。

(一)夯实活动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引和价值准则,决定着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在坚持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性教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阐明其基本内涵、理论来源、思想实质、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澄清模糊认识,矫正行为倾向。重点性教育,就是结合时代特点和高校实际,侧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个方面的主题教育。新时代高校一要重点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10]的中国梦,高度凝练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指向。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师生为社会主义发展奉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向前。二要重点开展中国精神专题教育活动。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开展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专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伟大作用。

(二)丰富活动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心理学实验表明,参加活动在学习和记忆效果上要远远高于其它形式的学习方式,因此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理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丰富活动形式,扩大活动参与范围,提高活动效果,更有效地促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一方面要开展节点性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如雷锋日和以特定的时间节点如国庆节为契机,开展持续一段时间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主题教育活动。经常性教育活动,可以是普遍适用性的,也可以是具有特定高校特色的。前者如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榜样主题教育活动。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可以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润物无声地传输给广大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榜样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让广大师生认识和认同榜样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与价值认同,在模仿学习中内化于心,并在主题教育活动之后外化于行。后者如校史校训、签名承诺主题教育活动。校史校训是高校的历史积淀和精神支柱,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史校训的方式既严肃又深刻,如今很多学校已在践行,并深深地烙在师生心中。签名承诺具有庄严的仪式感,高校可以结合自己学校具体校情和实际需要开展特定价值指向的主题活动。如考风不良的,可以举办考试诚信签名承诺主题活动;教风不佳的,可以举办教师敬业签名主题活动。

(三)创新多样化实施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向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不断植入新元素的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实施平台的多样化,以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构建新型活动机制,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校园潮流。通过高校院系、书院平台和职能部门开展的寓教于乐型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各级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导航作用,牢牢把关,组织协调,稳步推进,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通过班级体、大学生党建和社团平台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集中地,要发挥其主战场作用,开展各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价值导向的主题教育活动,乘胜追击式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通过网络教育与活动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应积极探索,研发各种平台丰富开展校园主题活动的模式,形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实践:组织和支持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1]。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体是广大高校师生,但其践行的行为和活动空间应该超越象牙塔,跨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进而固化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锋模范作用,以教师为主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扮演着政治引导者、思想引导者、生活引导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身先士卒作用,更应该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参加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执行者、模范者。如开展青年教师暑期工程实践活动、理论宣讲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同时,教师属于服务行业,当今社会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说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等等[12]。这样的比喻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教师有着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使命。为支持教育发展,教师应主动支援贫困落后地区,彰显责任与担当,从支援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如参加教师驻村扶贫、西部支教计划等。

(二)开拓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探索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是学习主体,是独立、发展的个体。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理论讲授的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无形中帮助提高学生的在社会责任感。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活动机制,改进实践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行为逐渐演变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奉献社会、提升自我,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一,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使其在参观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宣讲。积极组织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主义事业参与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其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既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践行能力。

(三)培养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协作能力,以师生为主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新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与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响应了新教育理念,同时能够在践行过程中提高广大师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固化核心价值观。如开展师生校外志愿活动。把志愿活动与雷锋精神相结合,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13]的志愿服务精神,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推进志愿活动常态化。包括国家实施计划类、省校联合组织类、院校组织志愿活动、大学生社团志愿活动、自发志愿活动。使师生在志愿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氛围,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现实化。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有细水长流、滴水穿石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加强相关理论教育、校内主题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扎实推进高校师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猜你喜欢

价值观师生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