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探析

2021-12-06方文雅

国际商业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

摘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新时代发展要求下提高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更需要信仰理念作为精神信仰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一直以来就受到高度的重视。基于新时代视域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需要培养制度认同感,完善制度支撑,坚持制度自信;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健全志愿服务系统,完善志愿服务的政策宣讲和力度支持,以制度完善为主体完善制度建设和志愿服务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青年群体;制度化常态化;新时代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更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制度工程。回望我党波澜壮阔的过去和当下面对波澜诡谲的国际形势下,国内外的形势和艰巨的改革任务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信仰理念的力量,正是我们拥有的信仰力量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并能最终取得胜利。理想信念是一种特殊的观念体系,这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精神产物,也是社会群体制约人们行为和价值取向的精神约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针对这一要求,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探索青年群体的理想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就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的理论基础

理想信念是一个复合概念,这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和最高层次信念的有机统一。在我国的语音体系中理想信念一般指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在特殊时期也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亦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理念在根本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具体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命题,这对于提高强化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广大青年同志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入理解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的科学内涵,需要从基本构成概念出发对其加以阐述。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将制度定义为一种游戏规则、固定程序或者行为模式,在唯物史觀的角度对制度的定义是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固定化的存在方式,是人现实实践交往中的产物。在这个概念上可以得出制度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所以制度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物质化的联系,在这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制度的产生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是一种社会主体的整体价值诉求,是一种集体意志的统一。制度也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往往制度的产生在其内部存在复杂的内在逻辑架构,按照其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原生和次生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

从“制度”和“制度化”的概念知道,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将人际关系加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得到人们较大范围的执行,从而树立社会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激发人们精神力量的实践行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制度的构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必要前提是能制定和完善适应新时代要求下的理想信念教育现实,从而将理想信念教育覆盖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规范各方主体行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等。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制度的内在化。理想信念教育除了要科学设置外,还需要一系列的流程化系统化的模式,这样可以增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由内而外的规范性可以真正的将制度认同转变为内在的潜意识。最后是教育制度的发展性。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和实践发展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实践的发展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持续发展的创新过程。与时俱进是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现状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实践的沃土。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指导下,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思政课教育为核心渠道,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串引,与红色文化教育同向开展了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党内开展了“两学一做”学校教育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极大的推动力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确定了实践基础。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变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面临的一大挑战。当今时间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体系正面临深刻的变革和调整,这具体反映在思想领域呈现了世界范围百家争鸣的局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加剧了错误思潮的传播,拓展了传播空间之后使得错误思潮的传播速度几何倍的倍增。因此新时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要固本培元,培养制度信心,同时也要善用互联网,建立网络矩阵,抓牢网络阵地。新时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需要注重系统科学性,还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局考虑,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和衔接,并把提升制度执行力作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

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举措

推动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发展要筑牢制度根基,培养制度自信;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引领示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大众理想信念教育。

(1)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一直得到了检验,制度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次的疫情大考中我国就充分发挥了制度优势,因此我们需要坚定制度自信,筑牢制度根基。首先党员干部需要深入对制度进行学习、领会和维护,而且更要在思想和行动中体现出来,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制度治国的顶层设计,引导广大青年群体尤其是干部群体认识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体系,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的结果。此外,更要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最新成果深入群众内心,将之转变为价值追求。

党员需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有大局意识。此外,党员干部需要牢记初心使命。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的首要素养,这有助于坚持实践检验理论,实干见真张的实践理论。党员干部还需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增加使命和责任感。广大青年党员干部需要不畏艰辛,敢于承担,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2)抓好青年群体的课堂教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仍然是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最为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是最好的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由此充分利用課堂教育的方式,开展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为了推动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立足思政课堂教学。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更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堂中需要加强学科理性的阐述和延展,阐述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引导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其伟大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师群体需要立足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强化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担当和历史故事,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达到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

(3)优化青年群体的社会实践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理念教育不能仅局限在思想教育,更要将社会实践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中,使得青年群体可以通过主观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强化理想信念的培养。由此在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外,高校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培养主体之一,需要有目的且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高校需要定期组织青年大学生群体去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参加社会的考察行动,高校需要对大学生不断强化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教育,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积极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深入沟通合作,为大学生广泛搭建社会志愿服务平台,为大学生走进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机会和渠道,使大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体验社会, 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投身于广阔的服务社会之中,真正使大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作者简介:

方文雅(1987-),女,汉族,江苏镇江人,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硕士研究生,政工师。

参考文献:

[1]袁雅茹,王振文,苏蓉.浅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大陆桥视野,2021(08):111-112.

[2]闫帮仁.讲好党史国史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J].当代贵州,2021(32):61.

[3]辜琳丽.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3):111-112.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