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名术语翻译标准和策略刍议

2021-12-06童寅莹王新忠

文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标准化

童寅莹 王新忠

内容摘要:茶名术语翻译是我国茶文化对外宣传的关键一步。本文在术语学视角下,分析了当前茶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并以中国十大名茶为例,根据其不同的命名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加快促进茶名术语翻译趋于标准化。

关键词:术语学 茶名术语翻译 标准化

茶文化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茶名术语进行翻译,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茶名术语翻译将直接影响外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程度。目前,茶名术语翻译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探索合适的茶名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是翻译研究者的当务之急。

一.茶名术语翻译研究现状

一些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了茶名英译现状和问题。如徐荣嵘(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研究了安徽茶名外宣翻译中茶名不统一的问题,并建议译者需加强背景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还有学者基于目的论指出茶名术语英译过程中文化缺失、术语不统一对中国茶文化“走出去”造成的负面影响(柳菁,2014;李卫丽,2016;万镭,2017等)。张马健(2017)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茶文化的内涵和传播价值,而周彦君(2017)在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茶名外宣的翻译功能价值,建议外宣翻译工作者,客观分析当前茶叶贸易的形势、要求等,优化和完善翻译对策。

还有一部分学者根据自身翻译经验,总结了茶名英译的翻译策略。如陈凡(2016)指出在翻译音形相同意不同的茶名时,要把其本质翻译出来。茶名与实物相重时,应学习中西文化差异;一茶多名时,一般采用音译,有时采用意译法或写意法。崔姗(2019)从语言、语用和文化层面分析了中国茶名英译时的翻译损失,并从补偿视角指出可用增词法、释义法和注释法进行语义补偿。马云(2016)认为要使译文读者真正理解中国茶文化,在茶名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原则,他建议所有茶二段译名都加“tea”,对于直接音译的复杂茶名,应该加以注释。

综上所述,目前茶名术语翻译相关研究现状仍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角度缺乏创新且主观性较强,从而导致茶名术语翻译无法统一;2)茶名翻译策略较笼统。多数学者只粗略地概括了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未分类阐述,从而导致某些翻译策略很难运用于翻译实践中。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茶名术语翻译应满足术语翻译原则,因此,笔者将在術语学视角下,以中国十大名茶为例,将茶名术语进行分类,旨在探寻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技巧,使茶名术语翻译趋于标准化。

二.理论简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术语翻译的本质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Sager(1990)认为术语的翻译过程即术语的二次形成过程,这与我国学者胡叶、魏向清(2014:17)的看法相似,即“术语翻译的实质就是跨语寻求‘等价术语的过程”。郑述谱(2012)也认为对术语定名的种种要求,如单义性、理据性、系统性、简短性、易于派生性等原则对术语翻译来说也同样适用。Cabre(1998)从认知语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术语是语符、概念、交际的三维复合体。因此,术语翻译应该是一个源语概念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被理解,重塑和交流的多维度过程。

国内学者姜望琪和侯国金基于对某些语言学术语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术语翻译标准。姜望琪(2005:81)认为“术语翻译的就是术语要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不能误导读者”,在术语翻译中,应“尽可能兼顾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三者。但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可读性、透明性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相反,为确保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是可以适当牺牲的。”(同上,2005:84)而侯国金(2011:94-95)认为,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难以界定,他反对“片面的准确,即不可读的准确,有悖系统性和可辨性的不可读的准确,即‘愚忠似的准确”。胡叶和魏向清(2014:17)则认为姜望琪和侯国金提倡的术语翻译标准“实际上是彼此互补而非相互冲突”,因为姜望琪的术语翻译标准适合单个术语命名要求,而侯国金正好“弥补了姜氏标准的局限”。目前术语翻译原则还未统一,因此,笔者拟采用冯志伟(2011:32-41)在《现代术语学引论》中提出的相对全面的术语定名原则,即专业性、约定俗成性、单义性、科学性、理据性、简明性、能产性、稳定性、系统性、确切性、国际性。

三.茶名术语翻译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笔者发现,目前茶名术语翻译存在三个主要问题:译名不统一、译名文化缺失和误译。

1.译名不统一。我国对茶叶命名标准不一,这使茶名术语翻译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例如,李萍凤(2014:68)发现“铁观音”就存在十余种译名:Tie Guan Yin;Ti Kuan Yin;Iron Goddess;titgwun yam;Thih-koan-im;Tit KwunYum;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Iron Avalokitevara等。除了一名多译现象之外,中国成品茶中有许多同音异义的茶名术语,且“大多数茶名都采用音译的翻译策略”(曾繁健,王真真,2019:139),这些是导致茶名术语出现多名一译现象的主要原因。比如,我国“工夫红茶”与“功夫红茶”,“工夫红茶”中的“工”是指时间和精力,而“功夫红茶”中的“功夫”则是指武功和火候,严格来说,“工夫红茶”属于具体的茶叶种类,而“功夫红茶”则是一种泡茶的技艺方法,但若采用音译法,此二者都被译为“Congou Black Tea”。再如“珍眉茶”和“针眉茶”都译为“Chunmee Tea”,这不仅违背了术语命名的单义性原则,也使译文读者无法真正理解此二者茶名术语的区别和内涵,从而影响中国茶文化对外宣传和发展。

2.译名文化缺失。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术语翻译标准不一,使得许多茶名术语在英译过程中丧失或扭曲了文化内涵。比如,“六安瓜片”直接音译为Luan Guapian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个译名缺乏理据性,丧失了其文化内涵,目标语读者无法从中产生联想,甚至看到译名都不知道这是一种茶叶的命名。但是,不恰当的翻译也会扭曲中国文化内涵,使西方读者产生不良的联想。比如,以霍克斯为代表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龙井茶”被直译成“Dragon Well Tea”,很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反感。龙在中国的地位很高,它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一直以龙的传人为傲。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在西方的神话中,龙是欲望与邪恶的象征,它们为祸人间,给世界带来灾难,让人望而生畏。由于中西方文化概念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文化禁忌和接受能力,如果译名无法被西方读者接受,文化传播也就无从谈起。

3.误译。茶名术语误译的现象往往是由译者自身茶文化知识的不足引起的。例如,“茉莉花茶”在百度百科上被译为“Jasmine Tea”,这体现了译者对茶文化的错误理解。这一译法将茶与茉莉花相互糅杂,会让目标读者认为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炮制而成。然而,茉莉花茶只是一种带有茉莉花香的绿茶。又如“竹叶青”茶被译为“Bamboo-Leaf Green”并不准确,这会使目标读者误以为是用竹叶做成的青茶,无法反映茶叶的原料和性质。这类茶名术语翻译有悖于的术语命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原则,导致西方读者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不同茶名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无法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四.茶名术语翻译的三个策略及建议

茶名术语作为人文社科文化术语的一部分,其翻译不仅要求准确,也要求适当保留其文化内涵。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笔者认为茶名术语的翻译应该遵循术语定名原则,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本文以中国十大名茶为例,根据其命方式,可分为三类:产地+茶命名(普洱茶、龙井茶、祁门红茶)、产地+形状命名(君山银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和典故命名(铁观音、碧螺春、大红袍)。根据不同的分类,笔者提出了以下三种翻译方法:

1.音译法。以产地命名的茶名术语翻译一般采用音译法即可。茶叶产地名纷繁复杂,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若进行意译,则会导致译名过于复杂,违背术语定名的简明性原则,反而会引起读者不耐烦的心理,不利于术语的传播和稳定。因此,这种情况下,音译最能保留中文的读音且符合术语翻译的简明性原则。例如,“普洱茶”和“龙井茶”分别可以译为“Puer Tea”和“Longjing Tea”。但是,音译法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约定俗成性原则。红茶若采用直译法可翻译为“Red Tea”,但在很多西方国家,却用“Black Tea”指红茶,这是约定俗成并为人广泛接受的译法,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再按照自身想法选择翻译方法,而应接受约定俗成的译法。因此,“祁门红茶”译为“Qimeng Black Tea”最为合适。

2.音译+释义法。以产地+形状命名的茶名术语翻译,其产地部分可采用音译法,形状部分可采用释义法。例如“君山银针”这一茶名,“君山”指的是产地,可直接音译为“Junshan”,“银针”是指茶叶长得像银针的形状,因此可译为“Silver Needle-shaped”,但是仅仅将“君山银针”译为“Junshan Silver Needle-shaped”是不够的,最好还要在最后加上tea。这种译法符合术语定名理据性原则,既能体现该术语的能指是茶叶,又反映了此种茶叶的产地和形状。同理,“六安瓜片”这一茶名暗含了该茶叶产于六安,形状像瓜子壳,因此可译为“Luan Melon-seed-shaped Tea”。此外,有些茶叶附着绒毛,因茶芽外形尖而突出,或者茶叶外形细长,而被命名为“毛峰”和“毛尖”,此类命名,需要突出的是“绒毛”和“尖”的特点,因此,“信阳毛尖”可译为“Xinyang Fuzz Tip Tea”,“黄山毛峰”可译为“Yellow Mountain Fuzz Tip Tea”。

3.創译法。以典故命名的茶名术语翻译,通常可采用创译法。此类茶名术语中通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对于译者而言,在翻译之前必须要深刻理解茶名背后的典故和内涵。例如“铁观音”中的“观音”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铁”表明了茶叶的颜色暗绿如铁。为保留文化内涵,将“观音”译为“Buddha”,而“铁”的发音与“tea”相似,因此将其翻译为“Tea Buddha”,不仅遵循了术语定名的理据性原则,也符合简明性原则。又如“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后康熙帝觉得粗俗才题名“碧螺春”三字,分别代表其颜色,形状和采摘季节。因此,可将“碧螺春”译为“Green Spiral Spring Tea”。此外,“大红袍”的来历也是颇有趣味。相传武夷山上的茶叶治好了皇帝的病,皇帝遂将自己的大红袍披在树上。如果仅仅将“大红袍”直译成“Big Red Robe”,则会造成西方读者的不解。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富贵,但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流血、暴力、残忍、杀戮。笔者认为“大红袍”应译为“Royal Robe Tea”,将中文“红”指代的“皇家”在英译过程中还原为“royal”,一方面,避免了外国读者对“red”的排斥,一方面也保留了该茶名术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茶名术语翻译是我国茶文化对外交流的关键一步。本文基于术语命名原则,以中国十大名茶为例,分析了茶名术语翻译中现存的译名不统一、译名文化缺失和误译问题,并根据茶名命名的类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翻译方法:1)以产地命名的茶名术语翻译一般采用音译法即可;2)以产地+形状命名的茶名术语翻译,其产地部分可采用音译法,形状部分可采用释义法;3)以典故命名的茶名术语翻译,可采用创译法。笔者希望能为茶名术语翻译提供一些浅薄的建议。本文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所选语料太少,收集资料不够齐全等。未来研究可从不同修辞角度对茶名命名进行分类,进一步研究茶名术语翻译策略;也可以从茶文化其他角度入手,如茶具、制茶、茶道,茶礼等,研究其术语翻译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Cabre, M.T. Terminology:Theory,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Philadelphia PA:John Benjamins,1998.

[2]Sager, J.C.A Practical Course in Terminology Processing[M]. Philadelphia PA:John Benjamins,1900.

[3]陈凡.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16,(2):213-214.

[4]崔姗.翻译补偿视角下的中国茶名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9,(2):125-126.

[5]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 上海翻译,2009,(2):69-73.

[7]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原则和“三从四得”——应姜望琪之“答”[J].外国语文,2011,(3):94-99.

[8]胡叶,魏向清.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新探——兼谈术语翻译的系统经济律[J]. 中国翻译,2014,(4):16-20+128.

[9]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1):80-84.

[10]姜望琪.再论术语翻译的标准——答侯国金[J].上海翻译,2010,(2):65-69.

[11]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2014,(6):67-69.

[12]李卫丽.目的论视域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6,(9):351-352.

[1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4):51-54.

[14]馬云.茶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探究[J].福建茶叶,2016,(10):373-374.

[15]任迎春.茶文化翻译的误区与策略[J].福建茶叶,2016,(9):367-368.

[16]万镭.翻译目的论视阈下茶名的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7,(3):192-193.

[17]徐荣嵘.目的论视角下安徽茶名外宣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20,(6),289-290.

[18]曾繁健,王真真.中国成品茶英译名的失落与复乐[J].学术探索,2019,(8):138-144.

[19]张马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茶文化及茶名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7,(3):268-269.

[20]郑述谱.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2012,(5):102-105.

[21]周彦君.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茶名外宣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7,(6):327-32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宁波效实中学)

猜你喜欢

标准化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下的业财融合
标准化心脏康复护理流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印发施行
配电运检标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推进服务标准化,助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