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汉字教学与文化渗透探析

2021-12-06潘厅玲何清

文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文化渗透高中语文

潘厅玲 何清

内容摘要: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味,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教学应成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突出其文化的意味,但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汉字教学弱化与忽视的现象。基于现状以及理论现实意义,高中語文汉字教学应引导学生追溯汉字演变轨迹,欣赏中华文化之美;遵循汉字构形理据,感受汉字魅力文化;培养学生汉字研究意识,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以此落实汉字教学的文化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汉字教学 文化渗透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扬的关键,因此,汉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汉字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提出小学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对汉字学习的兴趣,“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能写”,而初中阶段的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应掌握4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阶段的汉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汉字教学是基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高中新接触的生字、难字。这些生字难字以书面语和文言词汇为主,其教学难度有所提高,不再是单纯的识字辨析,而是转向语言的具体运用和文化的渗透传承。但由于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汉字教学处于较弱势地位。汉字教学是贯穿语文教育的始终,如何在语文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因子成为了教师的一道难题,所以在高中语文汉字教学中探究其文化渗透有其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汉字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的汉字教学存在教师忽视教,学生忽视学的现状。小学阶段,汉字的识记书写是其主要学习内容,进入中学后,尤其是高中阶段,汉字教学逐渐被弱化,特别是随着高考改革,对字音字形等考察相对降低,汉字教学更是处于一个不受重视的地位。又高中生在之前九年的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汉语积淀,基本不存在汉语学习的障碍,他们从心理上认为已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书写,没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汉字教学,从而忽视了汉语学习的实际功能和自身发展。

不同于小学、初中学段,高中阶段随着课文难度与长度的增加,汉字教学难度也随之提升。在高考应试之下,高中的教学时间紧迫,学生除了要巩固学习之前的3500个常用字,还要学习应用近1000个新汉字,其中以书面语和文言词汇为主,对重点字词的形音义辨析要求也更高。汉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根基,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贯穿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始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汉字教学的任务,同时注意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扬,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高中语文汉字教学文化渗透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汉字的个体构形具有自己的理据,这种理据与语言的要素有关,也与构造者对世界的认知有关”,汉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及道德标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编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对人文性的反思,使我们对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中华民族文化亟需振兴,强调以德育人,关键在于振兴民族语言。语文教育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除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汉字教学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不容忽视。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是从象形文字逐步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这是进行汉字教学渗透文化的理论依据。

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基础,突出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文化获得过程是在学生个体经验中发展过程得以实现的,启示我们要将汉字教学置于具体语言情境中进行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逐步训练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的意识,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2.现实意义

高中阶段加强汉字教学的文化渗透与传承,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准确把握汉字的形音义。传统的汉字教学重视汉字的音和形,对汉字的义一笔带过,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意义的变化包含了情感及文化的发展。例如“责”,《说文》:“求也,从贝,朿声。”“责”就是“债”字,但在上古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这是“责”的本义。“责”从贝,因为它表示财,不难理解,由此引申,索取已经允许过的钱财也可以叫做“责”;由索取的意义引申出要求的意义,如《左传闵公二年》里:“修己而不责人”,修自己的道德而不要求别人修德。由这个意义再引申,就是指摘过失之意了。抓住字的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明晰引申变化过程,就会触类旁通。虽然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是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多围绕同一个中心意义。从字词的意义系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可以举一反三,今后在不同的语境中便可有效把握字的意义。

二是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与研究兴趣,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撒播种子。从汉字的意义系统进行讲解,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乏味,但是穿插文化内涵,就可以增强汉字学习的形象性、生动性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汉字之美以及内蕴的文化之美,也会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进而激起深入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古代女子出嫁曰“归”,《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见出嫁的女子是以男方为家。联系“嫁”字,《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嫁”的字形本身就意味着“有家”。又“娶者,取也。”这表示男子把别家的女孩子取到自己家。从嫁娶就可以一窥古代男尊女卑的风俗。古代只有说“嫁女”、“嫁妹”,没有“嫁夫”、“嫁男”,由此可见古代女子在嫁的方面是被动的,而嫁的权力也掌握在父兄的手上。“娶”对于男子来说是主动的,如“娶妻”、“娶妇”等。

汉字的发展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加强渗透文化内涵是使学生亲近汉字,走进汉字,感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三.高中语文汉字教学文化渗透策略

1.追溯汉字演变轨迹,欣赏中华文化之美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仍经久不衰,其原因即汉字的渊源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使用职能都发生了大变化。在汉字教学中,通过追溯汉字演变轨迹,有利于我们了解汉字的形态、构造意图,从而欣赏中华文化之美。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随着时代更迭,汉字历经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发展,如从甲骨文到金文、籀文、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等,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汉字不断成熟,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简化汉字,很多已无法直接看见汉字最初造字的意义,有必要追根溯源,将汉字置于历史长河中,使学生了解其发展,感受文化的魅力。汉字的演变发展,还包括书写方式的发展,因此在汉字教学中还可涉及到汉字书法介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布局疏朗有致,风神挺秀双逸,笔法变化多端,于平和之中见奇纵。从书法的角度使学生感受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结合。由此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汉字及文本的学习兴趣。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绵延不绝,是因为汉字为后人记载了珍贵的历史材料,汉字不断发展演变,而不变的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2.遵循汉字构形理据,感受汉字魅力文化

汉字有自己的构形规律,科学遵循其构形理据是进行文化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最能支撑汉字字理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理论,这本身就是汉字文化的魅力。最能表现汉字的功能、形态、内涵的是文言文,也是实现汉字教学文化渗透的突破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汉字本身存在的字理规律,将造字法运用于重点字词的分析,從而挖掘汉字蕴涵的文化光彩,打破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壁垒,感受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简化阶段,很多汉字我们已不能因形推义,这也是造成许多学生无法理解文言文的原因之一,此时就需要借助古文字形及其字理来辅助讲解。以《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的“既”和“走”为例,“既”的甲骨文是,与“即”的意义相关,两者要作一定的区别。“既”的甲骨文这样表意:左边是盛满事物的食器,右边是一个人跪坐在食器旁,把头向后转去表示“吃饱”,引申为“已经”之义,即文本的意思。而“即”的意义正好与之相反,“即”的甲骨文为,表示跪坐在食器前的人,一个人走进去吃东西,本义就是“即食”,引申为“靠近”之义,联系平常的“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用的就是引申义。另外学生平时理解的“走”就是走路,无法理解为何本义是“跑”,联系古文字形便一目了然,记忆深刻。“走”的金文字形是,正像摆动双臂,迈开双脚向前奔跑的人,这正体现了“走”的本义。像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将这种讲解方法运用到难以理解的文言字词上,许多疑问自然迎刃而解。

因此,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古文字学知识,并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积极地运用,以此实施汉字教学,渗透汉字文化。正如王宁先生指出:“汉字教学不但要注意教法,更要注重学理,也就是要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

3.培养学生汉字研究意识,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文化性不仅指自身的构字理据和相关意义,还包括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折射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尤其是中国人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汉字研究意识,引导其深入探究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氏都包含了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上古社会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某个族分为若干支分散各地,每一分支需要有一个标志称号,于是氏就产生了。学生会疑惑古代不少姓如姜姬姒姚等都是女旁,教师可以以此为兴趣点,拓展相关姓氏文化知识,女旁暗示了古代先民曾经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而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密切相关,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姓和氏也有所区别,贵族中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而姓是用来“别婚姻”的。由姓氏文化还可以延伸女子出嫁后加以区别的方法、古人的字或谥号谥法、婚姻礼俗宗法文化等。教师可以从汉字文化出发,引导学生选定某个对象作进一步的探究,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文章,进行班级展示分享等。在系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不仅丰富了文化知识,还锻炼了自己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为今后汉字的研究学习播下种子。汉字与文化是相互渗透的,高中在强化汉字教学时,不应将汉字作为孤立的个体,也不能是纯文化课或纯文字课,而应将其两者有效融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汉字之美,挖掘其文化内涵。

“作为开华夏文明史的汉字,正如一块块化石,将古老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轨迹活生生地勾勒出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浸透出华夏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汉字本身就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味。汉字的一笔一画、每一阶段的历史演变都是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闪耀,而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母语的习得,语言经验的积累,最终落实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汉字教学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只有不断进行探索学习,使学生由汉字而文化,我们的汉字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我们的民族语言才会闪耀文化之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运富.文字不只是语言的代码——领悟《说文解字》的丰富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2013,(4).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23-27.

[6]张莉.论汉字的文化底蕴[J].汉字文化.1997,(04):15.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文化渗透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