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医孕期保健的理论与实践特色

2021-12-04完么青措仁青加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藏医母体脐带

完么青措,仁青加

(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胎孕生产是保证人类繁衍和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孕期养生有助于胎儿的顺利出生,降低妊娠期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并提高人口质量与素质,更好地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藏医养胎思想和现代优生学虽然理论不同,但殊途同归,目标一致。藏医养胎思想以五行、三因、内外合一等理论为指导,在时令、邪气、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一系列调养措施都体现着藏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独具民族特色。从养胎护胎的精神修养到膳食调补疾病防治,提炼和发明了许多简单实用的哲学原理和实施方法,对繁衍后代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贡献。藏医养胎思想不仅对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有现实作用,而且对藏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 妊娠期调护理论及基本方法

1.1 膳食调补

早在数千年前,藏医对于胎儿是如何成长、如何从母体吸收营养等就已经有了精辟见解,在《四部医典》中有明确叙述,认为胚胎之所以能不断发育,完全是靠与母体相通的脐带来进行营养供给,并且形象地描述:“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好比母亲为水塘,脐带为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中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月王药珍》中提到“带子与脐相连”,还说到“维命风从脐带形成,五体之头部先形成,五官之眼睛先形成,身躯之脐带先形成。”[1]《四部医典》中提到“由于精血中素患多少不等,加之母亲的饮食起居致使素患偏盛,而形成七种不同的体型”[2];《月王药珍》中说到“怀有身孕时营养缺乏,娩出的隆性婴儿,肌肉干枯无眠性轻,娩出赤性婴儿性热赤盛,娩出培根性婴儿体大。”[1]藏医儿科学根据病因将儿科病分为母体之病因和自身病因,其中母体病因就是指由于母亲孕期的饮食起居失常,致使隆、赤巴、血、培根偏盛而落入子体,以及母体之不洁和魔鬼等,以致婴儿患耳聋、目盲、口吃、瘫痪、佝偻、兔唇等病,此为先天性疾病,不能治愈。妇人妊期,食驴肉、马肉等会使胎儿体积增大导致难产,食乌龟、螃蟹会令子性情暴躁等,指出食用某些食物会损害胎儿健康。妊娠期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依赖孕妇的濡养,与孕妇的气血、摄入的饮食营养相关。合理的饮食是保证孕妇及胎儿营养全面、孕妇产后恢复、身体健康的关键。藏医饮食调理原则对指导孕期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1.1.1 食要依欲 《四部医典》中提到:“在第四七,有的胚胎形成较坚实呈圆形,有的则软而晃动,有的呈长条,以上三种依次形成男性、女性及中性,期间症状为子宫沉重、身体消瘦、不思饮食、呵欠频作、喜伸懒腰、倦怠无力、乳房逐渐增大、嗜食酸类,想吃各种食物,若禁食亦导致胎儿流产或变畸形,因此即使是有害食物亦可与有益之食配伍而食。”[2]后世医书中相关的记载也较多,虽部分论述内容无实际科学依据,但仍提示孕期即使是已禁食物,如有意愿则应取少量掺杂于有益的药食中服之。

1.1.2 食要有节 妊娠期间除了饮食要富有营养,还要饮食有节,不可过饥或过饱。《四部医典》中提到:“胃容量的四分之二为食物所占,四分之一为饮料所据,其余四分之一留作隆的部分。”[2]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掌握其规则,因而提到“食量要从食物之轻重去估计,轻者需饱食,重者只食半饱”[2],应对食物的摄入加以节制,多餐少量,如果此时饮食无度,就会导致胎儿体重增加过快,容易导致难产。

1.1.3 食要按时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说到“不规律进食亦可致毒”及“饮食别于习惯或不按时进食可致消化不良”[2]。强调孕期应规律饮食,就餐习惯亦不宜与孕前有较大差别。

1.2 起居调摄

藏医养胎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对孕妇有益的起居慎护经验。《四部医典》云:“此时凡房事、剧烈运动、夜间熬夜、昼时入眠、强忍二便或过于服食性热锐重之品导致便秘,催吐、灌肠、放血等在八月内禁忌”[2]等。《欲经》中提到“是故张望危崖深井等,促生恐惧之因杜绝也”[3],主指在妊娠期毋行房事、毋昼眠、毋登高、毋行喧嚣地、毋从高处往下望、毋久处水中、毋忧心、毋过劳、毋与人争吵、毋抽烟喝酒等,给孕妇一个简静的环境,尽量少去公共场所,特别在疫病流行时节,孕妇抵抗能力较弱,易为时气外邪所侵而生病,影响胎孕,甚至酿成疾患。据《四部医典》记载“此时,不宜白昼睡眠,亦不可受凉,尽量满足所欲之食,禁食驴、马及禽兽肉,避免剧烈活动和久坐,可在干燥之地适当散步。如有旧疾复发时,给予对症治疗”[2]等。妊期要劳逸适度,过劳过逸都对胎儿不利,过劳则隆偏盛伤及胎儿引起流产、早产;过逸则培根偏盛血流运行不畅影响胎儿发育,或发生滞产、难产。《欲经》云:“期间应当禁欲,或求次法行之,宫胎隆起之时压迫腹部,致使胎儿肢体受损,因触胎儿拇指鼻口处,导致豁唇机率增加。”[3]房事不节是胎动和诱发流产的重要原因,因此妊娠期毋行房事尤为关键,尤其在妊娠头、后3个月。关于胎教,《四部医典》中提到“第二十四七,五脏六腑明显成熟,此时胎儿已知舒适和痛苦”[2],因而强调此时应注重孕妇的休养以及外在环境对胎儿的影响。性情和悦、多读诗书、多听音乐、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等,均有助于胎儿成长。

1.3 药饵与外治

《八支精要》云:“柔和钝性之他病,亦以药物治疗之。”[4]妊娠期间如有旧疾复发或发生疾病应当服以药性柔和易吸收的药物,禁服性效锐糙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此类药物可致胚胎死亡、胎儿畸形、胎儿功能不全或晚期死胎。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记载,妊娠禁忌药无公认的标准范围。《四部医典》载:“堕胎药有二味、(水柏枝、高原大戟)、三味(桃儿七、南星、马尿泡)和五味(白硇砂、紫草茸、望月砂、水银、斑蟊),服药前禁食晚餐,午夜开启脉口(花椒、冬葵子汤),黎明时将以上药以酒调服,服药剂数应与妊娠月数相等,并在子脉放血(大肠脉和腨端脉),则七月以内者定出无疑。”[2]表明此类药物为禁忌。还提到:“放血等在八月内禁忌,否则易发生滑胎或宫内死胎。”[2]

2 特殊保胎方法

2.1 胎位纠正

2.1.1 特殊纠正方法 孕期胎位异常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正,如不及时治疗会给孕妇分娩造成困难。古代妊娠期护胎法中,纠正胎位是其一大特色。林曼巴《四部医典》注释中记载:“胎位不正,首尾倒置,卷腰抱颈,臀位先出等难产者,将孕妇双脚提起轻轻抖动,用手指按压胎儿,用郎之右袖拍击臀部,将胎儿送回转顺,书写咒文倒置后内服。”[5]指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后因出现身处不净之地、奇臭难忍、身陷囹圄、幽暗、困苦等意识而近临盆出现胎位不正,足部或腰颈折叠、脐带绕颈、臀位出生者,先抬起孕妇的足部后抖擞并用手将胎儿送回宫内,以其郎之右袖拍击孕妇臀部纠正位置,后将咒水服下。

2.1.2 涂擦纠正 以藏药二十味沉香散和三十一味沉香散等煮于酥油后涂擦于孕妇腹部,进行日光浴,此外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产妇腹部及大腿等处皮肤出现裂纹,可以用酥油、松柏或紫檀木、石英等熬制的膏汁涂擦。对胎儿的位置纠正和分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证明了藏医对胎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有着独特见解和特色医疗实践技术。

2.1.3 艾灸纠正 据《四部医典》中记载 “第二十椎节为下泄隆窍,矢气不通、便秘等,宜灸此窍”[2]。故在背部第二十节脊柱处,以湿豌豆大小的艾柱进行表灸,可使气血疏通,胎位得以转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能被多数患者所接受,对提高自然分娩率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都有重要意义。

2.2 施转脐术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与藏医大家所著文献中有不少对于在妊期第三周末进行施转脐术法的叙述。《说读注疏》云:“在第三七时,欲产男者,在此时可施转脐术,须在阴器未成之前进行,本法具有强大的威力,即使是宿业造成者亦可压制转变”[6];《八支精要自释》提到“本是依宿业定之,遇外因亦可转之”[7]。施术方法是在鬼宿司时之日,以奇数铁类打一男性铁人,在炭火中烧至微红,以铁之种类数作为淬火次数,在乳中淬后取汁捧令服之。并服处女经和童精(也有沙棘果和葡萄解的)。将奇数公羊右肩毛捻成三股绳系于孕妇腰部,绳子两端悬垂脐部,再将铁人用公羊皮裹之系于绳子上。

3 结语

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妊娠期保健也广泛关注,这也给藏医养生保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藏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指导孕妇在孕期的保健养生。

猜你喜欢

藏医母体脐带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藏医脉诊程序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蒲公英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故乡
染毒的脐带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
藏医灸法治疗坐骨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