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在哪里

2021-12-02

新班主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正确对待源泉心理学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班级管理的心理学意义,最终要落实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上。因此,班级管理心理学既要探讨班级管理中的群体心理学问题,也要探讨班级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学问题。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就从班级管理角度,共同探讨与学生个体心理相关的系列问题。

从一个案例看学生的需要

下面这位年轻女教师的困惑,你是否似曾相识?

我的妈妈当了很多年班主任。她说,有一年她接手一个班后,发现有个男生不喜欢学习,还总违反纪律。她家访后才知道,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生病了。我的妈妈就在生活上多关心他,还给他买过一双鞋子。这个男生从此变得积极起来,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毕业后还时常去看望我的妈妈。我工作后当了班主任,也学妈妈的做法,给学困生送温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比如给学生买学习用具。可是我发现,我的做法没有收到同样的效果,好像学生对我的关心并不太买账。这是为什么?

这位老师的疑问,就得从关于学生需要的话题中寻找答案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需要?

所谓需要,是人的大脑对生理需求或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比如,人在饥饿的时候,就有了进食的需要;人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就有了求知的需要。人的需要,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这方面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本文不再多加阐述。

学生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学生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有特殊意义。

从个体心理学角度说,班级管理效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平时我们说,哪位老师善于做班主任工作,首先就是说,这位老师善于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学生为什么能刻苦努力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充分的积极性?根源在于,他有强烈的学习求知的需要。一个学生为什么不够刻苦努力学习,对学习活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根源在于,他缺乏强烈的学习求知的需要。

学生之所以要从事各种活动,最根本的就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活动。学生的某种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为满足需要而活动的动力就越强。

可以这样概括:需要是学生活动的原动力。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在不断产生需要,不断满足需要,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在班級管理中,一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诱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我们的班级管理才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实现班级群体的健康发展。

由此说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需要出发,遵循学生需要的规律和特性,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的需要有哪些特性呢?

一是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到每个学生,具体到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就更是丰富多样了。比如,单说课外阅读,学生手上的读物就是纷繁多样的。这正体现了他们需要的多样性。

二是发展性。人的需要是发展变化的。中小学生的需要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看看不同时代学生的书包和书包里的文具,就不难看出学生需要的发展变化。开头的案例,就反映了学生需要随着时代在发展变化,所以不能“翻老皇历”。再有,学生原有需要满足后,还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也是一种需要的发展。

三是差异性。人的需要是有个别差异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更丰富,这属于年龄差异。又如,小学生同年龄段,女生比男生对荣誉的需要强烈,这属于性别差异。再如,勤奋的学生比懒散的学生,求知的需要更强,这就属于个体差异了。

班级管理中关于学生需要的应用策略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学生需要的规律来广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性呢?

首先,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

一是正确对待学生需要的层次。学生的需要,有的是并列关系,不好分层次;有的需要是从属关系,是有层次的。但是,学生不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在社会评价意义上是没有高级低级之分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学生需要的层级关系,不能轻视甚至漠视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有时候,学生的某些生理需要可能正是最重要的需要。比如,一个熬夜学习到很晚的学生,能有机会好好睡上一觉,就重新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如,一个生活困难的学生,因为老师送的一双鞋,就激发了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正确对待学生需要的发展。需要不是纯天然的。学生的许多需要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在工作中,不能片面强调满足学生已有的需要,还要善于通过引导、教育、熏陶、感染等方式,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有些初中男生还在看连环画,老师要善于引导,让他们爱上阅读名著,提高需要层次。

学生的需要,还会出现似乎停滞不变的“平原现象”。比如,有的学生甘居中游。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是正面接纳,让学生保持原有需要状态就好,其次是适当引导,诱发学生更强烈的需要,而不能斥之为不求进取,以免学生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是正确对待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有的需要满足后,动力作用可能减弱了,比如安全需要满足后动力作用就变差了。对这种情况,要诱发或强化高层次的需要,唤起学生新的积极性。

学生有的需要满足后,动力作用反而增强了,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就想更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激发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但是,并不是学习的需要无限增强,学习的成绩就能无限提高,弄不好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我们利用满足需要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再有,学生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挫后,会退回到追求低层次需要。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反而更讲究穿戴,其实是为了获得自尊的变相满足。对此,我们不能简单批评,而应做好心理疏导,重新唤起他对学业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正确对待学生需要的差异。学生的需要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同是高中生,有的比较注重友谊,有的比较注重成就。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需要的年龄特征,还要了解学生需要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新生班班主任,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班长,结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学生的成就需要比较强烈,权利需要并不强烈。再如,有的学生需要得到一个奖品,有的学生则更需要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这都要求我们针对学生需要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其次,恰当处理学生的需要。

一是恰当处理合理需要与非合理需要。学生大多数需要是合理的,我们应尽量满足。问题是,对学生有些“似非而是”的需要,我们不能简单否定,也应尽可能满足。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游戏,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贪玩”,而应通过多种课内外活动来满足他们;再如,中学生渴望异性友谊,我们不宜简单地定性为“早恋”,而应通过正面疏导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又如,学生课上打瞌睡,我们不能轻率地讽刺其为“瞌睡虫”,而应了解情况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睡眠的需要。

对学生的非合理需要,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满足,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特别是合理需要与非合理需要兼有的时候,比如,作为高中生,既希望提高学习效率,又想偷懒贪玩;既希望校园环境优美,又想随意乱扔纸屑,等等。我们就要做好教育和疏导工作,抑制不合理的一面,助长合理的一面。

二是恰当处理现实需要与非现实需要。学生的合理需要,有的是现实需要,我们自然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问题是,有些需要虽然合理,但当前的现实条件不能满足。对这种情况,特别要做好疏导工作,把学生的需要引向稍远的未来,持久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所重点高中新建校舍,因特殊情况,水电、路面等配套工程还没完全结束,第一届新生就入学了。学生感到生活不便,在团体心理咨询中纷纷诉苦。心理老师耐心倾听后,首先表示理解,最后说:“正是这种情况,让我们有资格跟师弟师妹拍着胸脯说:我们是学校的开拓者,我们是学校逐渐完美的见证人,我们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辉煌的人,这不是谁都能有的幸运!何况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过去……”学生都释然而骄傲地笑了。

三是恰当处理主导需要与非主导需要。我们的班级管理,首先要着重发挥学生主导需要的作用,比如,发挥学生求知需要的作用。问题是,学生的有些需要,比如睡眠的需要,课余活动的需要,虽然并非主导需要,却也是合理的,也应该尽可能满足。

我们都知道,因为学生课堂上看課外书,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不胜其烦。一位班主任恰好是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他在自己的语文自习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名曰拓展阅读课。他跟学生约定,如果在别的课上读课外书,就取消上拓展阅读课的资格。效果怎样?拓展阅读课上,学生专注阅读,教室里一片静悄悄,别的课上,读课外书的现象也没有了。统计发现,课外阅读量不仅与语文成绩成正比,也与综合成绩成正比,还与综合素质成正比。就是说,那些阅读量大的学生,不仅语文成绩好,各科总成绩也好,而且各方面表现都好。

有的班主任带班,喜欢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有的班主任带班,喜欢只抓学习,结果,后者却没有前者的全班成绩好。为什么?就是因为丰富的班级活动顺应了学生多种多样的非主导需要,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这些积极性迁移到学习上来,在学习上学生也充满了活力。

猜你喜欢

正确对待源泉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奔跑吧,天道酬勤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
跟踪导练(二)5
欢喜冤家放大招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