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实证解读

2021-12-02侯一夫

北方论丛 2021年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矛盾发展

侯一夫

当年,毛泽东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精华,凝练出《矛盾论》。关于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理论体现出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具体而深刻的洞察,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智慧。毛泽东长期依据他的矛盾学说构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以之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其经验中最典型的就是以矛盾运动理论为依据,提炼并概括出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论。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296-297根据中国国情,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所面对的不同任务、不同问题,分析各种矛盾体系存在的情况和特点,提炼概括出其中的主要矛盾,观察分析主要矛盾变化的趋势,把握主要矛盾,研究制定解决主要矛盾的策略方针,集中主要精力推动主要矛盾的解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战略、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全新的概括和表述。准确解读、深入领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概括,对于“深入学习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丰富执政智慧,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的历史回顾

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炼、概括和表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当时国情的分析研究,就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和表述。“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70。实践证明,这个论断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八大提法作出了新的提炼,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尽管作出某些微调,但基本表述一直延续下来,既与党的八大所采用的概括表述大体相同,也基本符合20世纪后期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相吻合。从党的八大算起,关于主要矛盾的概括和表述延续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逐渐演变出许多新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与过去年代既有相似性和延续性,也不断展现出全新的特点。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比如,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都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220多种主要的工农业产品如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等和谷物、肉类、花生、茶叶等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和棉花、大豆、菜籽油、蔗糖等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大量过剩出现。这些情况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3]20-21。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到2016年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4%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其变化的体察和把握,在深入研究并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概括表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结晶。

二、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演化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是由多种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必然有一对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社会运行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矛盾都是从主要矛盾中发展演化而来,都是由主要矛盾派生和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和状态决定社会基础的结构和状态。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与其他矛盾一样,都是由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分离和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都是由具体的对立双方构成的,矛盾双方必有一方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决定矛盾的性质,决定矛盾统一体发展演化的基本趋势。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新概括、新表述,仅仅知道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主要矛盾的内在结构,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回顾自党的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其背后深层的内涵是:由于生产力落后这个客观的原因,导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一方始终处于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而需要一方,即过去所概括的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只能处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只能由生产的状况来决定。简而言之,生产决定供给,生产和供给决定需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和供给,就有什么样的需要。生产始终处于矛盾的支配地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需要始终处于矛盾的次要地位,处于服从和被动地位。这样的局面不是执政党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得不面对的被动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落后的社会生产这种提法已经不符合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是导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更是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生产一方,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对于中国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已经不是生产一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起决定性作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写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内涵广泛而深刻,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完全不同。随着全社会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满足,已经明显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温饱与生存的层次。美好生活需要在内容上呈现广泛性的特点,在层次上呈现不断提升的特点,在领域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需求的主题方面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人民群众对健康长寿的需求,对安全和谐的需求,对后代发展的需求,对享受舒适的需求,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价值实现的需求,都是美好生活的合理内涵。同时还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自觉确认和意愿表达,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与伸张,对公共权力监督参与等。这些方面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范围和层次,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所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新表述,必须找准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综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问题造成或派生的”[3]55。

三、把握平衡与充分发展的相对性

平衡与充分是构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价值判断与实证判断相统一的概念。作为价值判断,要回答充分与否,平衡与否;同时又是实证判断,回答充分到怎样的程度;平衡到怎样的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3]10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推动矛盾的解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对不平衡不充分的表述概括至少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解读和阐释。

(一)不平衡和不充分是永恒的、绝对的,而平衡与充分的状况则是暂时的、相对的

毛泽东指出:“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1]297在任何时代,不论国家和社会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某个地方不论建设得多么富裕、发达、美好,都不可能生成绝对意义上的平衡与充分。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任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永远都是有限的,国土自然资源和国家社会资源的存量永远是有限的,其分布永远不可能是平衡的,对其开发利用永远是有限的和有节制的。而人的占有心理和消费欲望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平衡与充分永远是相对的,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不同阶段纵向比较的结果判断,是不同领域地区与世界上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国家横向比较的结果判断,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我们对于平衡和充分,既不能作出平均意义上的解读,也不能作出民粹意义上的解读。

(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

人是有差异性的存在,这种差异既有先天的差异,包括生理上的差异、智力和心理上性格上的差异,也有后天形成的差异,包括生活环境变化对人的心理性格造成的影响,教育的水平、交往的范围和对象,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导致人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导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导致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发生变化。有些差异和差别是可以弥补和消除的,而大多数的差异差别是无法弥补和消除的,甚至是社会成员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意识到的。要正视这样的差别是客观的、永恒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客观的、永恒的。只有相对平衡和相对充分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相对平衡和相对充分是对现实国情的真实展现,是我们必须永远正视和面对的,是我们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所必须认真对待和长期关注的方面。

(三)平衡与充分必须是可持续的

平衡与充分必须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即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平衡与充分的发展,我们所说的平衡与充分也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段时间内的平衡与充分、一代两代人所实现的平衡与充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充分。平衡与充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任何平衡与充分都必须是理性的、有节制的、有限度的。要自觉维护子孙后代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权利,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留给子孙后代,留给未来对美好生活的可持续构建,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基本内涵和题中应有之义。

(四)不平衡不充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吻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3]10可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长期的。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社会矛盾转化分析概括的根本依据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基本和重大判断,是对未来长期发展环境和阶段的判断,中国现在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阶段性的,是一段时间所突出表现出来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个具体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解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特征和规律,必须体现在某个具体阶段上的矛盾特征。对构成主要矛盾两个方面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包括美好生活概念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概念,都要作出科学客观理性的理解和解读。

四、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

追求美好生活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象征,但什么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内涵究竟怎样界定,必须作出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回答。长期以来,“落后的社会生产”作为主要矛盾的一方,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发展的历史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都是局限于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有限需求,其界限和边界是清楚明确的。而党的十九大报告重新概括表述的社会主要矛盾,其“美好生活”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是对理想意义上生活状态的描述,是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如果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美好生活”概念进行实证意义上的理解和解读,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美好生活是理性的

所谓理性,就是追求美好生活必须从现实出发,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为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特征都制约和决定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长期的,不会一蹴而就。

(二)美好生活是有限的

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必须立足于有限性的基本前提。因为支撑美好生活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永远是有限资源。人们对美好生活资源占有的欲望永远是无限的,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以有限资源满足无限占有的欲望,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要学会珍惜和保护资源。追求的美好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美好、现实的美好,是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经营创造出来的美好生活。

(三)美好生活是现实的

人的意识是具有主观差异性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理解和追求的美好生活,每个地方也都可以设定自己对美好社会生存环境的设计和追求。美好不能从浪漫的意义上去理解,美好只能是现实的美好,美好必须立足于每个人和每个地方对于基本生存的客观体验,美好必须立足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准,美好必须着眼于国家地区行业领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差别,也包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历史形成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现实状况。

(四)美好生活是多元的

美好生活不会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元的。对于美好生活,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百姓个体的经济实力、消费水准、富裕程度等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观基础。必须认识到,虽然贫穷很难有美好生活的实现,但富裕也并不等于就是美好。美好生活是多样的和多元的,除了富裕给人带来美好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外,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健康交往、高雅兴趣、广泛爱好等都可以是构建每个人美好生活的根基。美好既是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的主观体验。因此,美好生活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美好生活的主观因素和主观体验更是不能忽略的主要方面。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构建也是属于个人理解的范围、个人权利的范畴。每个人都有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现实。在特定的富裕程度和消费能力基础上,追求和构建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怎样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的构建途径和方式。构建多样化、多元化的美好生活,不仅可以缩小富有与贫穷之间的天然鸿沟,还可以化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心理与情感的对立。

总之,通过构建平衡和充分的发展,引导人民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重大考验。因此,需要对社会矛盾各个方面的准确理解和解读,把这样的理解和解读融入治国理政、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矛盾发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