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探析*

2021-12-02卜海艳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高职

卜海艳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遍布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由此他提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逐步增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品质、素质、能力、知识等的全方位发展,发挥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提高高职学生在古典文学、传统哲学、传统艺术等方面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科学掌握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自觉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利益。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意义在于:

(一)在个人和国家关系层面,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满了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到《楚辞》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到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从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到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代代仁人志士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之歌,这是中华民族奏出的历史最强音。爱国也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历史危机中力挽狂澜、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时,这些爱国诗句激荡着他们的情感,这些爱国事迹震撼着他们的灵魂,他们会为之所动,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洗礼,成为坚定的爱国的一代新人。

(二)在个人和人民关系层面,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热爱人民的仁者襟怀

中华文化素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仁爱。孔子云“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讲“兼爱”,佛家讲“慈悲”,虽各有差别,但均重视和谐仁爱,体现了爱满天下的仁者襟怀。杜甫作为唐代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三吏”“三别”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苦难,字字锥心泣血,充满着对遭受战祸摧残的人民的同情。在他居无片瓦,茅屋被秋风所破,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困境,而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呼之欲出,震撼人心。于谦在《咏煤炭》中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以煤炭自喻,抒发自己为天下苍生造福的抱负,这正是他一生为公的真实写照。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借咏竹来表明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和关切。而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中一句经典唱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把执政为民的思想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得淋漓尽致。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感受这些仁爱之心,这些鲜活生动丰富深刻的思想和事迹会触及学生的内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思想和境界起到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三)在个人和职业关系层面,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教育的完整体系,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职教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也缺乏足够的认同。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出自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这可以说是古典文献对工匠内涵的最早阐述。将“百工之事”上升到“圣人之作”的层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工匠的崇高敬意。

中国拥有辉煌的古代科技文明,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均涌现出大批的能工巧匠,他们在价值追求上“向善”、在创新精神上“尚巧”、在工作态度上“求精”,创造了我国辉煌灿烂、巧夺天工的古代百工技艺。比如被木工工匠奉为“祖师”的鲁班,他是杰出的机械发明家,在木工工具、农业器具、战争兵器、仿生机械等领域均有发明创造。三国时期的天才发明家马钧还原了指南车,改进了织绫机,发明了龙骨水车,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我国古代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如欧冶子、李春、蔡伦、毕昇等均是在史册中熠熠生辉的古代大国工匠。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国工匠,而当今时代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更是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古代巧夺天工的百工技艺和辉耀千古的大国工匠更能让高职学生认识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起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四)在个人人生追求层面,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

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具有主导性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信念而拼搏奋斗。《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明确提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数年奔波“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所追求的理想信念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后继者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士人,必须要具备宽广坚强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强调为理想奋斗终生,死而后已。孟子提出大丈夫人格,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金声玉振之音,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思想感召和人格引领的光辉。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去利用它为人类造福。儒家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少年封侯、封狼居胥的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豪言。一代诗仙李白笑傲王侯,自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称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他的人生理想依然是建功立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生浸润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受到启迪,形成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

(五)在个人生活情趣层面,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灵性生动的审美生活方式

如果说儒家思想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形成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那么道家思想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追求灵性生动的精神生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的体现、自然的化身,我们要遵循“道”,就要遵循自然,认同自然,体会自然,亲近自然。庄子《逍遥游》中说“承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切都饱含着道家对自然、对本真、对自我、对自由的追求。道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影响深远。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崇尚道家精神,在精神上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在行为上不拘小节,放纵豁达。他们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神韵风骨,构成光耀千古的魏晋风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与君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均是对灵性生动的生活意趣的丰富追求。而苏东坡更是古往今来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典范。他诗、词、文俱佳,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书法史上的名家,黄庭坚赞其“辉映中州,蔚为翰墨之冠”,他的《黄州寒食帖》与《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他深悟佛学禅理,对宇宙人生的体认和醒悟豁达超脱。而他又是世俗生活的痴狂爱好者。他饮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望月问天,逸兴壮思,雅量高致;他嗜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借煮茶排遣故国之思;他精研美食,“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好茶伴春蔬,至味至淡,至清至真,让苏轼发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哲理性的慨叹。他发明创制的东坡肉更是天下皆知,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有机结合:“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读《猪肉颂》,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乐天达观的苏东坡跃然纸上。

在高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带领他们感受领悟这些中华哲学史、文学史、书法史乃至饮食传统中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范例,引导他们形成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诗意和美好的追求,丰富其内心世界,增加其生活情趣,形成其灵性生动的审美生活方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7年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5]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范畴。

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要遵循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知识性层面,学生可以系统规范地感知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环境及特质,分专题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异彩纷呈的传统艺术、妙手回春的传统医药、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等进行学习把握,并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在科学性层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厚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体系、教学顺序的安排等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比如在讲到中国戏曲时,谈到梨园鼻祖,笔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设计“猜人物”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活动:猜一位人物

提示1:文采风流,他是诗作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的唯一的一位皇帝诗人。

提示2:情趣风流,据传他是《雨霖铃》《霓裳羽衣曲》的创制人,并且是梨园鼻祖。

提示3:事业风流,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国力强盛,人才辈出。

提示4:晚景凄凉,其在位期间发生唐代最大的叛乱,国力由盛转衰。

四个提示逐层递进,渐趋明晰,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猜出这一人物,引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猜到答案时的豁然开朗。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设计综艺节目的精神设计教学,努力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通过一个个趣味横生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二)在思政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五千年发展历程,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思政理论课的很多授课内容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保证思政理论课体系完整的情况下,结合各门课程特点,选取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思政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此外像树立理想信念、传承中华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国梦奋斗等授课内容均可以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丰厚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富含优美的诗词、感人至深的故事、精辟深刻的哲理,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吸收。

此外我们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示例如下:

实践教学方案:读诗·品诗·诵诗(品读诗词经典,树立理想信念)

方案原则:思政教育实践、传统文化传承、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

方案安排:五个模块

第一模块:品读爱国诗词,培养家国情怀

第二模块:品读爱情诗词,树立正确爱情观 学生自创爱情诗并分享

第三模块:品读革命诗词,感受革命精神

第四模块:学生诗词朗诵比赛

第五模块:学生诗词大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可以组织相关的参观、调研和访谈学习,还可以和专业学习相结合。比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跟名著学管理”实践教学,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思政实践教学和专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的《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学习探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引导学生品读《战国策》中的《燕昭王求士》,学习燕昭王的求贤若渴、从谏如流和礼贤下士等,组织相关的演讲和写作比赛等。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实践活动

1.组织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支持学生自主设计并举办相关的社团活动,聘请有相关经验和资历的教师对社团及其活动进行指导。

2.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根据思政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故居、遗址、遗迹等,在参观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场景,引发学生的现实观感,注重思政教育效果,而不是流于走过场。组织学生在文化馆、美术馆观看展览,在音乐厅、剧院等观看演出,使学生沉浸在文化作品的展现中,体会艺术的渲染性效果,感受文艺演出的趣味和高雅,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效果。

3.举办中华文化方面的比赛和表演活动

在比赛方面,首先可以借助国家和省市各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精神风貌的提升,起到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通过竞赛方式引导高职学生亲近中华经典,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可以举办学校的各种比赛,比如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爱国歌曲演唱比赛等,在比赛中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华精神。

此外还可以举办话剧表演、中华文化讲座、节日庆祝等活动,使学生深层次、近距离、浸入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洗礼,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4.通过校园环境宣传中华文化

学校建筑、设施、道路等均可以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宣传橱窗更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此外还要借助校内媒体,比如校内广播宣传中华文化,让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触皆是有形无形的熏陶和感知,触动心灵,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仁者襟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灵性生动的审美生活方式,是思政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一座宝库。我们要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选取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