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疗过程中医生顺应性的诠释

2021-12-02高宇飞赵曾辉田耕任

医学与哲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顺应性循证医学

高宇飞 赵曾辉 田耕任

1 医生顺应性

1.1 顺应性与医生顺应性

想要明确医生顺应性,首先,应该将“医生”与“顺应性”拆分开来,先试着去理解什么是顺应性。顺应性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其具有实践属性和适应属性。在20世纪80年代,比利时语言学家Versehueren根据语言特点总结归纳,提出了顺应理论。Versehueren在其20世纪末出版的著作《语用学新解》中详细阐述了顺应理论。他认为,所谓语言,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的发展过程可以参考生物的进化过程,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语言的发展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二者创造性地结合,对于人们去理解语言的发展与构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1]。语言是为了实现人们的正常交流,也就是说,人们需要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出真实意图。对于那些可以精准表达出使用者意图的语言来说,它们满足了使用者的目的,便被保留下来;而另外那些不能准确表达使用者意图或者甚至是与使用者想表达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语言,自然就会被淘汰掉。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表达意图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语言。Versehueren顺应理论中的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选择以满足使用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要求,使用者在语言的选择中不受限制,灵活选择,从而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准确的意图,令使用者达到满意的表达程度[1]。根据Versehueren的顺应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顺应性应是用来描述某种主客观事物,为了适应其所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做出适应改变的一种性质。目前,顺应性一词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所以其含义也不再局限于以上所述。当顺应性被应用于医学这一学科时,医学工作者的第一反应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患者的顺应性,另一方面是某种脏器、组织的顺应性。患者的顺应性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对医生医嘱或者建议的依从性,即对医嘱或建议的遵从情况。而脏器、组织的顺应性一般指脏器、组织对机体的适应或根据外来因素产生改变的能力。当医生与顺应性组合后,医生顺应性即医生在长期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因接受到的不同种类的外界影响,而对自身行为或者观念等造成改变的一种适应行为。简单来说,医生顺应性即医生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主观习惯性行为。这种顺应性在医疗处置、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均有体现。

1.2 医生顺应性的形成

医生顺应性形成过程受医生成长因素、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因素、医疗科技发展因素等影响。通俗来讲,就是一名医生自身在长期执业生涯中,根据不断学习、成长积累下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习惯性行为。这里的习惯性行为不仅包含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疾病的判断倾向,还包括医生的用药习惯、手术习惯,以及医患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时的语言习惯等。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生的培养机制和学科特点需要他们获得顺应性。与传统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医学这个新兴科学存在未知性、不确定性等,即便是传统的、成体系自然科学,其事物的本质也未必是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那样,更何况复杂的生命科学。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完成实验、掌握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操作技能;因学科体系上不成熟,许多学生是通过强行记忆、背诵的方法来掌握相关知识的;即便一些学生可以相对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因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尚存不足,他们为解决一些少数问题也仅能依靠强行记忆、背诵知识的方法。培养机制、学科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之前的记忆及背诵促使他们产生倾向性、形成经验及习惯。当成为医生后,他们同样也会受到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不完整的影响,使他们处理临床问题存在倾向性、经验性;加之上级医生利用具有倾向性、经验性的处置方法去处理突发问题往往及时、有效,使他们接受并喜欢了顺应性。可以说顺应性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医生的成长,伴其一生。

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也是医生获得顺应性的因素之一。医患关系共有三种类型:主动与被动型、引导与合作型、共同参与型[2]。当今医疗环境形势严峻,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二者之间互相敌视的现象,二者缺乏正常而又有效的沟通交流。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多是主动与被动型,这种医患关系是不平等的。患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医生因在长期执业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无法短时间内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并被其理解,故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拥有绝对的决策权。此时,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医生就有了绝对的决策权,患者只能被动接受[2]。这种情况下医生的顺应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医生顺应性的形成也会受到医生工作过程中的上级关系、同事关系的影响。在医院的工作环境中,同事、上级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医生产生影响。高级职称医生在提出意见后往往会使得初、中级职称医生不由自主地顺着上级医生的思路去思考,这导致下级医生逐渐形成对上级医生的盲目依从,缺少了独立思考,固化了思维。同级之间成功的病例交流、心得体验也在不断影响着每位医生。医生身处这种等级制度、正向诱导的工作环境中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的顺应性。

医疗科技影响医生顺应性形成。学习医疗科技要优先考虑学习难易程度,其中包括经济成本、新技术的稳定性及难度、患者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研究表明,医生是否在诊疗过程中使用新技术,除了以上的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同样专业的医生是否推荐该技术[3]。所以一项医疗科技应用于临床,需要医生、医疗机构付出相当的代价,一旦获得、掌握后医生很难放弃此种技术,形成定性;同时,医疗科技的持续发展往往标志着诊疗过程向着更为高效、准确的方向前进,也为医生诊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大多数医生表现为接受新的事物,并受到传统技术影响。简单易行的方法受到医生青睐,困难繁琐的技术推广起来将出现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医生的顺应性。

此外,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还会受到社会影响(如考虑政策规章因素)、医院规章(如医院收入及药占比)、职称晋升制度(如发表学术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都在影响着医生顺应性的形成[4]。

2 辩证看待医生顺应性的影响

2.1 医生顺应性的意义

目前医生顺应性没有明确定义,这里所谓医生顺应性,一般指医生在长期从事诊疗活动中获得的特异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它是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遵从客观事实前提下,存在的主观因素。这种医疗经验、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医生个体的成长经历、所处医疗环境、当前医疗科技的发展程度以及同事间或上下级间的互相影响,因而不同医生个体往往会形成各自不同的顺应性,也可以称之为不同医生的不同习惯性行为。对于医生来说,医生顺应性对其在诊疗过程中制定诊疗方案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包括疾病的诊断、用药的选择、术式的青睐,甚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的方式。面对相同的医疗场景、病情相同的患者,医生顺应性会左右医生的决策,最终的诊疗方案可以造成患者不同的预后。医生顺应性的影响体现在医疗处置、医患关系的处理、工作情境所形成顺应性对医生自身影响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对医疗处置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又存在积极的一面,下面将分别加以讨论。

2.2 医生顺应性对医疗处置的影响

医生顺应性是医生长久以来行医所积累、形成的个人习惯性行为。而这种经验、习惯恰恰容易成为一种枷锁。这种枷锁不仅会使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偏离最佳预后,甚至会南辕北辙。这也可能导致医生进行医疗决策时出现失误,使医生的诊疗思维产生严重的局限性,同时也桎梏着医生个人水平的提升。医生顺应性的消极与积极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最主要,也最值得关注的是医生顺应性对医疗处置的影响。其中,医生顺应性在诊断、用药以及手术等方面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2.2.1 医生顺应性对医疗处置的消极影响

在对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顺应性往往会导致医生的惯性思维,即具有惰性、呆板性、趋向性等特征的固定思考模式。这种医生顺应性导致的惯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对诊治指南的盲目遵从,认为结果非黑即白[4]。以一篇隐源性脑脓肿误诊研究文献为例。该研究统计了39例隐源性脑脓肿误诊病例,其中2例死亡。这些病例的误诊原因主要为患者不具有明确的感染证据,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不能明确支持脑脓肿诊断[5]。脑脓肿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主要典型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症状。近年来,因生活水平、医疗服务保障的提高,以中耳炎为代表的耳源性脑脓肿发病率下降,造成隐源性脑脓肿占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5]。研究中的隐源性脑脓肿之所以误诊,除了上述客观原因,还存在主观因素影响。临床医生受到之前顺应性的制约,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仍停留在耳源性脑脓肿,缺乏对隐源性脑脓肿的警惕性,最终导致了对疾病的漏诊、误诊。倘若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没有受到顺应性的影响,而是依靠实事求是的临床证据,抽丝剥茧,鉴别或排除患者脑脓肿则可减少此类事情发生。一些情况下,医生的顺应性与医生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职业渴求是不相符的。

在医生顺应性指导用药方面,以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为例。这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钙离子的内流进入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弱兴奋-收缩耦联,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反应。其降压效果迅速,降压疗效和幅度较好,同时对血糖、血脂无明显影响,对大多数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综合上述优点,硝苯地平在临床上获得广泛使用,深受一线临床医生的喜爱,医生们遇到高血压的患者,往往第一反应就是使用硝苯地平来控制患者的血压。然而,这种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研发出来的“降压神器”在近年来却被证实会导致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增加患者心肌梗死及死亡的风险[6]。在经验医学诊治过程之中,医生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推广使用降压药物硝苯地平,因缺乏对该药物系统、完整的认知,盲目地模仿用药,极大地增加了这些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能遇到的风险。经验医学导致医生在执业过程中过分注重经验的“积累”,而忽略了制定诊疗方案应遵从的科学性依据。由此可见,经验并不是真正的法宝,而科学才是永远的真理。经验医学指导下硝苯地平的使用暴露了医生顺应性在用药方面会产生难以预估的消极影响。

再来谈谈医生顺应性对手术的消极影响。对于一个存在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医生在为其制定诊疗方案时,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医生的顺应性、医生的手术能力、医疗场所设备配置、手术目标位置、患者的经济情况、医疗保险要求等,综合以上所有因素权衡利弊才会决定术式。主刀医生在选择术式时,考虑的出发点应该是可以安全稳妥完成手术目标,达成治疗目的,并且术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术式。但事实情况往往是医生对某种手术术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医生更加钟爱以自己熟练的术式为患者治疗,并非以患者病情为中心设计手术方案。除少数经典术式外,客观上每种手术术式都存在局限性。可想而知,如果以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喜好为标准进行治疗,患者未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

2.2.2 医生顺应性对医疗处置的积极影响

从辩证的角度出发,也要看到医生顺应性对于医疗处置积极的一面。对于一些疑难急症患者,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医生顺应性,提出自己的初步诊断,对患者进行初步治疗,早期用药,遏制疾病进展,从而为进一步诊治赢得宝贵的时间。例如,收治具有头痛、恶心、呕吐,尤其是呈喷射状呕吐等症状特征的患者,医生在未明确患者具体相关诊断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其症状特征判断患者已存在颅内高压,此时可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等处置,对于改善患者当前症状、缓解病痛具有积极意义。

医生顺应性对于医疗处置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在抢救病情危重的患者时得到很好体现,该类患者通常不具备问诊条件,无法迅速找出病因,此时临床医生的顺应性为快速有效抢救患者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徒手心肺复苏为例,徒手心肺复苏适用于在没有如除颤仪等专业工具的情况下,有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情景。徒手心肺复苏的目的是使患者在获得更高级别生命支持之前,人为恢复患者心跳和呼吸,以满足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耗氧和血流灌注。有研究指出,在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10分钟之内,每早1分钟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存活成功率便会提高10%[7]。徒手心肺复苏技能是医学院校及医疗单位反复、突出强调的考核内容,目的是让医护人员对整个流程形成条件反射。大多数医疗工作者都具备此种顺应性,一旦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可以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以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再以医生顺应性对手术产生的影响来说,医生根据自身顺应性所选择的术式应该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虽然其中掺杂主观因素。由于医生对该术式的熟悉程度更高,积累的经验充足,足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这对于那些必须要进行手术而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获得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患者来说,无疑是更为安全的。

2.3 医生顺应性对处理医患关系的影响

前文着重讨论了医生顺应性对医疗处置的影响,下面谈一谈医生顺应性对处理医患关系的消极与积极影响。长久以来,医患关系都是摆在所有医务人员面前的难题之一。医学相关知识复杂繁多,直接导致了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沟通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为了理解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转而在网络中寻求答案,而网络中又充斥着各种正确的、错误的信息,患者及其家属难以分辨真伪,这进一步加固了医患双方的交流壁垒。医生在交代病情时由于自身的顺应性,往往习惯于使用专业词汇进行解释,患者及其家属一时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加深了双方的隔阂,医患关系变得紧张。这时候就需要医生及时改变自身顺应性,深入浅出,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事例交待病情,以期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从而缩小医疗信息不对等产生的差距,达成患者、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战胜疾病的共识。

例如,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收治胶质瘤患者,医生交待手术风险时会告知家属,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关系紧密,互相粘连,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碰,甚至破坏正常的脑组织。当家属反问能否不切到正常脑组织时,医生会以挖土豆为例告知家属,土豆相当于肿瘤,泥土则为正常的脑组织。若不触碰正常脑组织,则不能暴露肿瘤或只能对肿瘤部分切除;就像土豆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一样,医生仅能将土豆挖出的同时最小程度减少对周围泥土的破坏。相对于要么少切要么多切那种抽象生硬的回答,这种恰到好处的例子更容易被家属理解与接受。可以说医生顺应性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准确把握其中的分寸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使得患者在接受到良好医疗服务的同时了解自己的病情,理解医生的工作。

2.4 工作情境形成的顺应性对医生自身的影响

医生身处医院,自身会不断被周围同事或上级医生等影响,工作情境促使医生产生顺应性。这种顺应性产生的消极影响中,最典型的就是来自上级医生的“命令行为”,这种命令行为限制了下级医生的临床思维。在诊疗活动中,上级医生每每提出其个人见解之时,下级医生往往会下意识地顺着上级的思路展开诊疗活动,却对上级为何提出相关意见缺乏思考。出现了遇到问题先获得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反推解题过程的情况,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成长方式。长此以往,上级医生的顺应性将限制下级医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阻碍青年医生执业能力的提升。

在工作环境中通过医生之间交流与学习可对医生顺应性产生积极影响。组建医生学习分享会,学习最新文献,交流新发现、新进展、新技术,共同进步。在医生群体间推行以问题导向性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代表的学习交流模式可以显著发挥这种积极影响。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的模式。在学习交流过程中,由上级医生进行引导,给出青年医生收集资料的方向,然后根据各自不同角度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对提出的问题全方位思考解答,最后由上级医生进行归纳总结[8]。这种学习模式使得每一名医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长期进行下去对个人能力提升会有显著的效果。所谓学而思变,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可以不断矫正其特异的顺应性,使顺应性积极影响大幅增加。

3 正确看待医生顺应性

医生顺应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每个医生都必然具备的一种特性,是由医生的成长特点、医疗环境的特点、医疗科技的进步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具有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这种特性会在医生进行诊疗活动时持续产生影响,会伴随医生整个职业生涯。

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兴起时间较短,仅有200年左右,但却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因其基础主要以解剖学为主,而解剖学体系相比其他基础医学而言相对成熟、固定、可视程度高,所以外科学在短暂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传承并沿用至今的手术术式是经过推敲、验证过后的产物,在治疗过程中往往简单、直接,治愈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内科学的发展就缓慢了许多,主要原因在于内科疾病多涉及复杂的微观事物、相互影响的发病机制、不确定的基因突变等。二者因学科发展依靠基础不同,最终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速度,与从业人员研究业务能力关系似乎不大。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良性的顺应性常常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因对内科疾病研究尚不彻底、存在盲区,内科医生的顺应性对患者治疗结果上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医生的经验作为循证医学模式下科学指导临床工作三大重要因素之一是不可缺少的,医生顺应性的存在会给医生制定诊疗方案带来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而医生顺应性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不能单纯将二者拆分开来单独看待。临床医生应当正确、理性地看待医生顺应性造成的各种影响,对医生顺应性的期望应是降低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

4 如何降低医生顺应性的消极影响

在临床工作中,完全避免医生顺应性对诊疗方案产生消极影响是不现实的,临床医生要做的是找到将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的方法。而循证医学则是降低医生顺应性消极影响有效手段之一。

循证医学是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意愿三者的结合。循证医学在1992年才被提出。临床研究证据指的是来源于临床医学的实践与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的研究等获得的切实可靠且符合科学的证据。临床积累的经验则是指医生执业生涯中不断实践、学习前辈而获得的诊疗经验及习惯性行为,即前文所提到的医生顺应性。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意愿含义是患者本人的疾病状况、个人情况、诊疗过程中对医嘱的遵从程度、对诊疗结果的期望等[9]。循证医学虽然也包含医生积累的经验,但是更加注重临床研究中所获得的证据。循证医学是以医学研究证据为根本,以医生积累的经验为补充,同时考虑患者自身的客观因素所形成的。医生在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时,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比利用经验医学的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更容易达成期望目标,更能满足患者摆脱病痛、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遵循循证医学模式,不能仅按已积累的行医经验指导诊疗过程,需以临床证据为基础。同时又要注意实际诊疗过程与已有经验的差别,对产生差别的因素有详尽的认知,从而不断优化已有行医经验,加深对医疗诊治过程的理解。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根据已有的临床证据,如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并根据已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按照患者的自身意愿,去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

在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经验医学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使医学生及青年医生利用科学的方法,面对不同患者所产生的不同问题时,能够综合患者的临床证据,对患者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有研究表明,临床教学中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指导后,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水平均有明显提高[10]。将循证医学运用到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及青年医生的学习质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提升临床实践水平,科学地培养医生形成正确的顺应性。医生可以在循证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诊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

除了医生利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工作之外,临床路径也是立足于循证医学形成的一种降低医生顺应性消极影响、规范诊疗程序、提高医疗质量的方案。临床路径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Shoemaker提出。其本质是由众多与医学有关的相关学科人员共同制定的,对某种特定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规范化的医疗工作流程。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制定人员通过收集该种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大量数据,包括诊断、检查、治疗、手术、护理等各个环节,量化各个环节的指标,寻找治疗该种疾病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值,以求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全程中能够以较低的花费、较高的效率,接受最理想的医疗服务[11]。结合医生个人行医习惯,遵循循证医学模式,采用最佳临床证据来完成临床路径制定,在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中医生正确的顺应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临床路径还通过与计算机软件管理相结合,方便医护人员实时把控诊疗进度,纠正错误方向,提高医疗质量[11]。临床路径的本质决定了这是一种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医疗模式。在严格执行之下,其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诊疗工作流程,降低医生因自身顺应性而导致的误诊、漏诊等事件的发生,极大提高了诊疗的安全程度。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我国于2010年开始在全国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历十余年的探寻摸索,目前已经发布1 000余个临床路径,对疾病路径种类的更新已经基本完成[12]。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医疗资源世界排名落后。临床路径可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医生诊疗时间过少而出现的错误顺应性影响,解决当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研究人员采用逐层训练的方法,通过学习采集大量样本数据,提取研究者所需要的复杂信息的一种人工智能的亚型,具有对研究数据本质分析的能力[13-14]。初步完善的深度学习可以快速提取数据,分类并分析,得出研究者需要的结果,现在深度学习已经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应用。以深度学习中图像识别为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放射诊断。将深度学习应用在放射诊断时,先需要收集大量已有的影像学数据及被验证的诊断结果供其学习,接着研究人员还需对其进行评估矫正训练,完善相关数据分析。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完成最终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准确率大大高于放射诊断医生平均水平,而且识别和分析的速度更是比人工快上很多[13]。这样就避免了因医生顺应性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当然,切实有效能降低医生顺应性的方案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医生顺应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步被降低,不论对医生进行诊疗活动还是对患者就医来说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5 结语与展望

从医疗发展的角度和趋势来讲,现阶段医生顺应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特性也会持续存在,这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点。在医生顺应性带来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同时,医生要不断思考、寻找到将积极影响扩大化、最小化其消极影响的方案。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科技足够发达,当今刚刚兴起并被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人工智能可以承担人们全部工作,同样可以替代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治,完全消除医生顺应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医疗人工智能的控制下,诊疗活动安全而有序,患者可以获得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风险最低的医疗服务。然而这样的设想还是很遥远,不如着眼于现在,活在当下,积极进取,增加知识储备,锻炼临床技能,做好医学研究,在接诊患者时多询问、多思考,以循证医学为指导,保持严谨的态度、缜密的思维,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临床工作,解除患者之病痛,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医学的进步尽一份努力。

猜你喜欢

顺应性循证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医学》稿约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的顺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