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

2021-12-02孙玉娟孙浩然

关键词:党中央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孙玉娟 孙浩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党内政治生态是指政党内部的实体性要素(党员)和抽象性要素(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法规制度、党内政治生活)之间的生态关联和生存状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则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协调党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朝着有利于政党发展的方向前进,从而达到政党政治目标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使党内政治生态逐渐好转,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恢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历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只有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才能促进党内政治生态永远风清气正。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脉络

百年党史,百年辉煌。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一切离不开政治生态建设,只有厘清其历史脉络,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吸纳和联合其他社会阶层,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党员,也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主要包括:第一,开展党员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秘密创办人民出版社,印发进步书籍。土地革命时期清算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第二,培育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积极主动联系群众,在纠错过程中,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有右反右、有“左”反“左”,成为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自觉任务。第三,加强组织建设。1927年,党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的组织原则,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树立了正确的干部路线,破除关门主义,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得到贯彻。第四,严明党的纪律。党的二大规定组织“要有严密系统”“要有集权精神与铁似的纪律”[1]。随后,党中央指出腐败投机分子“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2]。八七会议通过《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严守党的纪律尤其为秘密党之必要条件”[3]。抗战时期,党中央处决黄克功,是对净化党内环境强有力的震慑。第五,巩固党中央的权威和党的领导。从党的二大到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依靠党章和各项决议,明确了党的纲领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做出“每个根据地的领导一元化”[4]的决定,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和《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出台,恢复和健全了党委制,保证了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吸纳大量新成员,一部分同志在革命胜利后滋生骄傲自满的不良作风。继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自然成为建国初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党中央继续沿着正确的政治路线向前发展,对于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长久保持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主要包括:第一,集中处理党员的不良作风和思想不纯问题。1950年,党中央开展新一轮整党整风运动,并与“三反”“五反”运动相结合,严惩违纪干部,处罚了刘青山、张子善;1953年,党中央开展“新三反”运动,使得清朗的党内政治生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巩固。第二,正确贯彻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形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5]。党的八大系统总结了党的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经验,指出上下级关系、各级党组织中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是贯彻民主集中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推进制度建设。1951年《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对党员提出八项标准,1953年《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对干部提出六条规定。随着一系列关于党的领导和纪律约束的规定、制度相继出台,巩固了整党整风运动的成效。第四,明确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6],“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7],这些都促进了全党思想认识的提高。

当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步伐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平坦,也曾陷入危机,遭遇挫折。1956年,党中央开展全国范围内新一轮整风运动,但实践中却偏离了党的八大对国内基本矛盾的判断,导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又使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政治生态逐渐回归正轨。

(三)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前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算“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思想错误和冤假错案,无疑成为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首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政治生态有了清晰的认识,政治生态建设也开始逐渐科学化和系统化。

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主要包括:第一,政治上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错误思潮和冤假错案,重塑了党内政治生态。第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所以“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8],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强化民主集中制、制定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第三,提出了制度治党的新思路。“制度是决定因素”[8],“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8]。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制度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健全了党的各项具体制度。第四,持续开展党的思想教育活动。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并组织多场报告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决定。此后,党中央均以这种形式来加快落实党中央的学习任务,促进和加强了全体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教育。第五,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1983年至1987年,党中央连续开展三期整党运动,在整顿纪律松弛和作风不纯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从严治党”,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新道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坚持下来。

(四)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的成果看,污染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源并未彻底铲除。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内政治生态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卓著。

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主要包括:第一,强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地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净化政治生态”的概念,“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9]。此后的讲话中多次指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10],更“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11],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地位及其建设的重要性。第二,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属性永远都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2]。不仅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统领地位十分突出,还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始终。第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13]。思想建设上强调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宣部先后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1年,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强化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的学习。组织建设上强调“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14],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15]。纪律和作风建设上强调“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16]。为此,上到中央,下到村庄,中国共产党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查处了大批贪污和违纪的领导干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第四,全面推进制度治党。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持续推进党内法规建设的制度化、党内学习教育的常态化以及制度反腐的长效化,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远之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六个方面丰富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促进了“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7]的形成。第五,提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运用系统性思维,着手于党建的顶层设计,以科学的政治领导、鲜明的政治主张、正确的政治立场、系统的党内制度体系,来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全面净化。此外,他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面的详细论述,也为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详尽方案,凝聚了全党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深刻认识并总结好这些历史经验,对把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规律、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建设

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决定党内政治生态气象的最关键因素。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是人,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科学的党内制度的执行依靠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需要人。因此,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是从根本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倡导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的教育上,表现在选人用人的导向上,党员素质决定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面貌,党员素质净化才能让党内政治生态净化。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严格管理党员干部、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态主体建设的重要方法。早在党成立之初,吸收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就已经成为我党壮大自身的策略。但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导致党内政治生态一度出现危机。为此,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对党员加强教育,制定了正确的选人用人路线,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即“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6],不仅通过“三反”处罚张青山、刘子善,还清算了高岗、饶漱石的分裂企图,保持了党内政治生态的清朗。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与“讲党性,不搞派性”[8]的干部选拔标准。党的十二大通过党章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对党员的理论教育也愈发正规化和常态化,形成系统、科学的党员集体学习培训的方法和教育路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频繁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集体培训与宣讲活动,为长期坚强有力地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人才。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原创性贡献,治党的严格力度往往与党内政治生态呈现正相关。党内政治生态之所以能在艰苦的革命时期持续向好、在十年动乱后重焕生机、在党的十八大后得到极大改善,靠的就是我党每次都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革除自身积弊。因此,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净化,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立足于“全面”,意味着从严治党在空间上要覆盖中央、地方与基层的每个党组织,在行动上要渗透到党的各项建设的每个领域,最关键的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在时间上形成长效机制,从现在到未来,将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和行动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始终。“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是指在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各项建设中敢动真格、真抓实干。对待违纪党员突出“严”的标准,“严”的力度不减、“全面从严”的劲头不松,形成“严始严终”的长效机制。“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全面”为“治”提供对象,“严”为“治”提供策略,“治”将“全面”体现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实践上,将“严”落实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标本兼治、长久从严”的理念上,三者共同构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出现问题,“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看起来党在管党治党,但没有管到位上,没有严到份上”[18]。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12],既表现出党当前依然面临着长期性、复杂性的各项考验,也表现出党已经为长期全面从严地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做好了准备。

(三)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直接反映党内政治生态质量。“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政治生态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依靠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塑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是指各政党以组织的名义所开展的选举、讨论、监督等集体政治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活不仅具备一般政党的政治生活,还包括集体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形式。“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9]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整党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整党整风运动、1983年到1987年的三次整党运动、“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都是通过党的集体教育丰富党内政治生活,从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成功之举。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20]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存在的家长制作风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诸多问题,通过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此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16],坚持“团结—批评—团结”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21]的方针,以合理的党内斗争来弄清思想、解决问题。2016年,面对各级党组织高级干部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22],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2],对当前党的各级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新的要求。

(四)丰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3]。从党成立到十八大召开前夕,党中央对党内违法违纪现象进行多次整治,但隐藏背后的不良党内政治文化却根深蒂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治标”与“治本”的统一,不仅对最明显、最表面的问题加大查处力度、开展教育活动,而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中国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探索随之开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以后,抵制党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命题,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4]。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党的文化本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内政治文化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鲜明的党性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根,也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1]。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既抓住了党史学习的“本源问题”,也明确了党的“力量之源”。因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好党内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五)完善刚性健全的党的制度体系

刚性健全的党的制度体系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每次党中央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正确的党的制度,都能带来党内政治生态的向好,相反,党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是造成党内政治生活混乱、不良党内政治文化盛行以及党内政治生态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用好制度治党的经验,不仅要在问题发生以后,及时出台新的制度法规来杜绝同一问题的再度出现,更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强化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5],从六个方面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展开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本质是为党员的政治道德和党的政治伦理立法,标志着党已养成制度自觉和“主动出击”的制度动议,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最基础和最深远的制度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政党理性与国家理性得以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修改党章和完善党的纪律法规,到1980年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党的领导制度的详细部署,不断促进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走向成熟。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寄予着中央对各级党组织主动提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能力的期盼,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体现着国家治理效能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效果,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利于长久保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从制度层面杜绝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所涉及的党性与人情的冲突,有助于确保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效果。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领导的各项制度与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是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原则的制度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立场,不能仅仅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视作中央和上级命令,更要将其理解为贯彻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必要之举,从而提高各级党组织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科学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既为继续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经验鉴戒,也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所启示。应当运用系统性思维,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常态化,将基层党委或党组作为重点来建设,使得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保持和巩固。

(一)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党内政治生态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生存有机体和状态,这些要素既独立又相互影响,决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性思维来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国共产党每次成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都是从污染党内政治生态最明显和最突出的某一具体因素出发,作出全方位统筹规划,多管齐下,恢复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清算家长制作风,确立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修改党章和党的法规,从整体上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前夕,党中央以政治上拨乱反正为出发点,通过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党的思想教育、党的制度和党的纪律上协同发力,挽救了党所面临的危机。因此,当前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内外齐抓、协同推进的行动逻辑。

第一,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是运用系统性思维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26],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第二,反腐斗争和理想信念教育是运用系统性思维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突破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不仅“暴露出他们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而且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27]。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既要率先整治污染党内政治生态最表面、最显著的腐败和违纪问题,又要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反腐斗争相结合,标本兼治,协同推进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第三,坚持党的各项建设协同推进是运用系统性思维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方法步骤。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曾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心放在组织建设上,对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和作风建设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卷土重来。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4]的要求,既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标明了重点,又制定了党的各项建设协同推进的方案。

(二)必须坚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持续用力不放松

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病根”往往十分“顽固”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百年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程中,每当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发生松懈,各种“疾病”都会趁机肆虐。1927年至1931年,党中央连续清算“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及不良作风,但却没能摆脱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插手,几乎是断送了党、断送了红军,断送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召开,党中央力挽狂澜,挽救了党,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连续开展整风运动,党内政治生态得以恢复。同时,尽管党中央长期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且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成效显著,但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并未完全实现。因此,面对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党内政治生态“顽疾”,决不能急功近利、只求一朝一夕,必须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第一,建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制度治党是我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建立长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制度法规是巩固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效果和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第二,把握当前的工作重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污染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顽疾”往往形式上各异,但实质一致,因此,坚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持续用力不放松,必须总结现阶段党内政治生态的特点,明确现阶段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工作重心。第三,创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从系统论角度看,党内政治生态之所以能够实现风清气正,是因为党内政治生态诸要素之间形成某种阶段性的动态平衡、达成某种阶段性的“合作契约”。随着时代发展,当其中某一要素“违约”而打破这一动态平衡,党内政治生态也会遭到破坏。因此,中国共产党要紧跟时代步伐,准确定位不同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各要素的变化,及时发现不符合时代变化的因素和已发生“自变”的因素,对症下药,把握规律、主动出击,推动现阶段的党内政治生态向更高级别的党内政治生态飞跃。

(三)必须加强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对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和对不良作风的批评纠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和对党内错误思潮的清算,再到近几年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的党内政治生态业已得到净化,同时,其他各级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态逐渐开始成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当前,污染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变得越来越隐蔽,隐藏在其背后的利益链和关系链也越来越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连续查处多名党内违纪人员,对其背后的庞大关系网络和保护伞予以坚决打击,产生非常强大的震慑作用。“防微杜渐”胜于“亡羊补牢”,这就要求党中央在根除污染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源上下大力气。

第一,落实好党的巡视制度。巡视全覆盖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只有将巡视制度从中央纵深贯穿到基层、横向延伸至各个部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巡视网络,才能够保证巡视制度有的放矢。同时,确保巡视主体的独立性,由中央或上级任命巡视组的成员,实行“一次性”任职,斩断人情和利益纠葛,确保公平公正。坚持巡视前不通知,防止被巡视者提早“准备”;巡视时不透露,通过暗访从群众口中获取可靠信息;巡视后不隐瞒,及时公开巡视结果。第二,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党内法规制度从来都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肃党内法规制度的督查,通过严格制定和严厉执行党内法规制度达到治人、治党的目标。针对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违纪问题,应打则打、应罚则罚、应治则治,让党内法规制度的威慑从书面上升到行动。因此,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认真学习是基础,自觉践行是关键,监督检查是保障。第三,完善反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形到神不到”等问题,要积极构建评估体系,对评估检查的制度种类、对象主体、评估要点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深挖制度执行不力背后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制度落地见效。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地方与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党委或党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评价标准,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原则全面开展备案审查工作[11],应修当修、应废则废,确保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法可依。

猜你喜欢

党中央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