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思考

2021-11-30郭梦珂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新文科创新人才

摘要: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是我国文科教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从新文科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入手,分析新文科建设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新文科视野下公共管理类学科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公共管理人才;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发展目标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对我国治理體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

1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新文科建设坚持加快创新文科教育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变革,增强我国文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尊重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构建高水平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推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探索新型课程培养体系,培养大量文科类基础科学拔尖人才。

新文科建设是建设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中国高等文科教育,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评价体系建设、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完善等多个方面。本文对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进行进一步思考,追溯与归纳新文科建设中的一般原则,总结出新文科建设的四项原则,包括面向世界、交叉融合、以创新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建设需要面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以理解新型国际关系,进一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规划。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科与新兴技术发展相结合,推动哲学社会学科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融合,体现文科教育的人文关怀。新文科建设需要以创新为导向,突破原有的旧框架的桎梏,培育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新型现代化人才。新文科建设需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以人为本,立足于满足人的需求。

2 新文科建设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目前国际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欧美国家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围绕专业能力进行全能型的培养,提高其公共管理专业素质。

我国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学理性的思辨,当前的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日新月异,技术理性的发展给文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冲击,人文关怀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国内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平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国家新文科建设在文科人才的培养共识中提到,“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1],既“博”又“专”,以“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等为人才基本特征,在主修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上提倡第二辅修学位,开阔学科视野,增强专业间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更能帮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强自身的韧性,克服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抗拒与恐惧。国内部分学者在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对其学习意愿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过程中,学习意愿的变化过程可以归纳为“学生质疑——师生对话——学生合作”[2]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逐渐由被动思考转化为主动参与,辅之以图文并茂、互动等形式,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逐渐沉浸于这个环境中。

新文科建设更强调提升公共管理人才的能力,注重重塑学生的专业思维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注重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及对交叉学科知识联动的融会贯通能力,从而在已有知识水平上提升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融合能力,引导、激励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产生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竞争与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环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发展问题,面对这把“双刃剑”,新文科建设强调文科教育需注重国际视角,要积极了解学习本学科之外的信息技术类学科知识,强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文科人才。公共管理者面对的社会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技术理性冲击下新的人文学科危机,这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社会规则,把握中国发展机遇,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拥抱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3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矛盾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工具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缺失、创新型人才缺乏、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方面。

3.1 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错位,实践教学缺失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多元化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与教学现状之间的错位以及实践教学的缺失,导致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部分学生就业困难或者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等状况,许多这一专业的学生就业时仍然首先考虑其他方向的工作,在本科实习的阶段难以找到相匹配的工作。在就业市场上,这类工作仍存在工作待遇与预期存在一定偏差,难以满足应聘者需求等问题。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缺失是一个明显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上,主要表现为基地少、实践少,难以接触党政、教育、科研及企事业管理工作。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为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实际参与公共管理类社会事务少,进一步导致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实践缺失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2 创新型人才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时间与专业类别均晚于国外同类专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虽然目前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学科基础建设上,专业特色、专业分类、专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对弱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导致对优秀公共管理专业教师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从而导致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面对新的社会公共管理问题时,缺乏创新意识、批判精神,难以从专业视角给出解决思路、方法、手段。当前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现实与预期的脱节都表明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

3.3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陈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性逐渐显露,相伴而来的是大量公共管理专业岗位空白,这些岗位需要人才培养机构如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填补缺口,需要其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能满足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传统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存在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教材,其概念与理论可能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当前社会的许多现象在旧有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尚未出现,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理论解释以及深度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变化与深层原因。在学习中极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难以融会贯通,无法顺利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如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上,如邻避事件、危机预防、基层治理等,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治理实践活动中;不能为社会输送能满足需求、能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相比国外同类型专业,特别是西方同类专业,发展历程短、学科积累相对薄弱,最终导致与新文科建设相对应的学术理论积累与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学术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欠缺,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4 新文科视野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新文科建设为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强调培养面向世界、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

4.1 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我国重视构建新时期文科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设更多教学实践环节,以解决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这一问题。

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在课程中提供全真实践模拟,对社会热点政策进行追踪,演绎其发展过程中各主体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分析热点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共政策、相关理论的社会成因。要参加公共组织教育培训,进入公共组织专业学习、实践,了解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运行流程和运作逻辑。在课程建设之余,设置课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专业大赛、政府改革方案策划、社区治理年度报告、公共政策提案等能体现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组织活动。

4.2 培育创新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公共管理专业与学科设置,从多个层面创造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学术环境,教师群体、相关组织机构应尽可能为其提供试错空间,帮助学生对失败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分析,增加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创新主体进行自主性探索的能力。

在授课方式上,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联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设计师生互动式共同解决问题的课程,让师生共同探讨社会问题,采取开放式教学,重视学思结合、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在学科学习上,跨越传统课程限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案例、中外联合培养、引进国外课程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上的交叉互补,启发学生的思维。

4.3 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设计新型课程

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由原有单一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3],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中限于专业内部的知识学习结构,打破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惯有的人才教育模式。

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的方式方法上,注重数字人文教育和人才教育培养,在学科归属、课程设置、教育培养、平台建设上发力,打造跨学科的教育团队。

此外,新型课程体系也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进行公共管理学科内部交叉,实现公共管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公共管理学与理工科之间的融合,使公共管理类学科适应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知识传递。

5 结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还需要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因此,提高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型学科体系,才能为我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的顶尖人才,助力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建.新闻科建设宣言[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

103_498067.html,2020-11-03.

[2] 顾永红,王心雨.新文科背景下的“以本为本”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分析[J].社会工作,2020(4):87-96,112.

[3] 王丽梅,牟芳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基于大学生就业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81-84.

作者简介:郭梦珂(1996—),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新文科创新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