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柔性边界层艺术设计探究

2021-11-30谢之翊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设计手法

摘要:在城市存量优化阶段,因单调且缺乏体系设计的特点,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工作中柔性边界层设计内容较为复杂。本文通过厘清居民生活习惯、居民行为心理和居民主观感受等方面的关系,提炼原生态居住区的艺术内涵特点,提出有效的艺术设计方法,旨在通过柔性边界的艺术氛围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的舒适性。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柔性边界层;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4

1 存量优化阶段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快速城镇化建设初期,为了解决极速增长的城镇人口住房需要,老旧小区着重考虑居住功能。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老旧小区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小区房屋渗漏、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破损、物业管理不到位、停车无序、垃圾丛生等,一些必要的公共设施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近两年,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老旧小区改造出新,从出行、住用、安全等功能需求出发,补齐居住必需的软硬件设施,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硬件设施的增加有相应的规范可循,软件设施更新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空间的转变、建筑外立面设计和社区文化内涵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类改造内容为小区柔性边界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小区边界层艺术的提出

2.1 建筑边界与柔性边界的概念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城市的印象,主要从标志物、节点、边界、道路和区域感知,提出建筑是最明确的标志物之一。建筑边界是指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分界,是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中介体。柔性边界是建筑与外界之间的模糊空间,包含双边的信息量,也就是两相邻区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合渗透。透过模糊空间,柔性边界既是建筑空间的外沿,又是外部空间的边界,使建筑的内外空间相互制约。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柔性边界的特殊性涉及建筑边界和小区多种功能重新组合,甚至涉及与小区外街道文化的重叠边界。只有性质上模糊多义的居住空间,才能满足现代人多层次的生活需求,表达人类日趋复杂的观念和情感。

2.2 小区边界层的提出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对荷兰小区中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发现区域边缘是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1]。C.亚历山大等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对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研究经验进行了总结,强调了空间没有边界就不会富有生气这一研究结果[2]。柔性建筑空间在给居民提供更多活动空间的同时,也为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营造了新的艺术氛围。小区的建筑柔性边界往往体现在小区外立面的表现与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的空间过渡,或小区外围出入口与街道的连接表现上。建筑柔性边界设计通常采用绿植铺设手段或者将公共空间与住宅立面隔出一定的距离,通过色彩、房屋线条,从视觉上将小区建筑与外部环境进行区分,但它们同时又存在联系。柔性边界在小区中会呈现出空间和形态的大小,呈现出一定的占地面积或体积,因此可以将此有形的空间称为小区的边界层。小区的边界层主要包括小区内建筑外立面色彩、线条以及小区内小型建筑实体、绿化分隔等。小区边界层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的一种多元化的形态,是空间的过渡和大小形态的具体化。小区边界层在以建筑边界为主题时,侧重于建筑外形、色彩、用材等研究,小区边界层在以空间转换为主题时则需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边界空间层进行研究[3],重點考虑设计样式和处理手法的多样化。

2.3 边界层艺术的内涵

边界层往往是建筑外部的设计艺术体现,由于处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交界处,它往往是人们对建筑内外部环境印象的第一媒介。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环境中美的需求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设计展开思考,在如今生态园林城市全面建设的背景下,全民改造运动同样深入老旧小区柔性边界层。美化环境是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其具体内容譬如改造边界层的艺术内涵远不止如此,柔性边界的艺术设计能从各个方面丰富居民生活圈,增强居民生活满足感,同时全面提高城市各项指标。

从艺术内涵的角度剖析柔性边界层的元素组成,多数分为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建筑门头造型、道路与建筑空间整治、构筑物的增添。近年来,在旧城更新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改造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规划改造由此形成了中华复古的潮流,而不再一味追求西式。为了顺应这种潮流,小区边界层的改造也大多换上了人们以前在老城中可见的传统元素,譬如门头采用青砖黛瓦,小区道路上部空间挂上传统的红灯笼。艺术的边界层就是如此,不能只求指标的量化生产,而是要增强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边界层的艺术内涵层次丰富、含义深刻。

3 老旧小区改造中柔性边界层设计流程

3.1 老旧小区柔性边界层设计内容

老旧小区的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年久失修的小区不仅要改造建筑环境,还要改造生态环境、景观环境、文化环境[4]。旧城更新背景下,除必要的城镇街道环境整治外,老旧小区柔性边界层的改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改造建筑外立面。建筑造型刻板是老旧小区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当时居住小区的建设大多学习苏联式的板正模式,小区建筑造型方正,在排列上也采用规律的成排的布置方式,不同外形构造的楼间距相差较大,外立面色彩较为单调。

第二,增添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的落后严重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老旧小区的市民健身器材及配套服务设施老化,功能不齐全或不适用,且占据了很大的居民活动空间。这些设施并非居民室外活动的首选,大多成了摆设,而不是具有艺术美感的承载体,并且使用频率较低。

第三,构建社区文化内涵。老旧小区文化氛围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小区人文环境质量的提升,与周边的建筑相比建设时间早,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较好地规划生活圈,因此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活动氛围。

3.2 老旧小区改造中边界层经典艺术设计手法

3.2.1 绿植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改造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人性化原则,以观赏性为基础,着重强调人的观感,将其作为绿植种植的标准。柔性边界层设计常常通过绿植的宜人作用,取得建筑的硬质铺面与开放的公共空间相协调的效果。建筑的线条一般是尖锐平直的,尤其是老旧小区的建筑外形千篇一律,再加之户型的限制,楼栋都是常见的方柱体,且楼间距较大。过于生硬的建筑外形与开放的建筑外部空间导致人的观感不佳,从外部看,景观空旷而又单调,若在墙面上或者空间的平地上铺上绿植,则可以适当柔化硬质边界层。在墙面上适当增添绿植,可以遮盖或者修饰硬质线条;在空旷地面种植绿植,可以补充空间,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增加老旧小区柔性边界层的厚度,增强居民的舒适感。

3.2.2 建筑立面造型构造

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任务是更新墙体外立面,解决房屋渗漏问题,增强建筑的美感。老旧小区在最初建造的时候,周边街道景观尚未配备齐全,有的外立面设计与街道公共服务设施毫无关联,导致老旧小区建筑外形和色调与目前的街道文化氛围存在很强的违和感。因此,在改造老旧小区的时候要考虑其与周边街道环境的融合,建筑立面的色调应当与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

首先,尽量选择不出挑且与周边典型代表建筑色调相适应的色彩。由于居住的适宜性限制,老旧小区的外立面颜色侧重于中规中矩的稳重色调,因此不同色块之间的差异不能太大,视觉效果要自然宜人。

其次,对于建筑外立面,应在原有的老旧单调枯燥的基础上,对一些可塑的硬性设备进行改造,主要包括窗框改造和增加立面线条。窗框改造方面,要将每家每户的风格统一,使建筑外立面整齐,规避杂乱的感觉,让建筑很好地融入周边的环境。增加立面线条方面,主要改变建筑立面的硬度,线条有助于增强建筑立面的柔和感以及视觉美感,丰富建筑柔性边界层。

最后,建筑的外立面材质选择应低调,不同质感的材质会使人对环境产生不同的感知。要柔和边界层,就要对所有的风格进行低调、整齐、稳重化处理,根据建筑外立面构造,选择适当的质感材料,达到视觉和谐。

3.2.3 增添新的构筑物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中增添园林小品以丰富园林空间层次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在老旧小区改造当中。在老旧小区中增添不突兀的新的构筑物,是处理建筑与空旷地的重要手段,可以丰富和扩充柔性边界层的内涵。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功能已经被人们摒弃,公共空间的活动已经被私人领域的空间活动替代,因为人们在广场、公园中的休息活动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视和互联网达成[5]。为真正吸引人们在室外进行公共活动,可以拆除小区原有的杂乱无章的建筑,设置公共活动设施,使用围合或者半围合的方式造就私密空间与半私密性空间。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空旷地上增添凉亭、休憩座椅和小型雕塑。凉亭的设计能使原来杂乱无章的人流有集中的落脚点,同时在建筑与空地的连接中起到缓冲作用,休憩座椅和小型雕塑能形成一个围合空间,人或坐或站,在视觉空间上形成过渡。这些构筑物使住户从私密性的空间进入室外开放性的空间,不再是突兀转换的过程,居民从家中到达楼道,到达外界的休憩围合设施,再到达户外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建筑与空地间的直接转换。增添新的构筑物是设计小区边界层的一种重要方法。

3.2.4 老旧小区管理与传统习惯的协调

老旧小区地理位置一般在旧城中心,交通发达,周围教育、医疗、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居民年龄结构和习惯稳定,相互了解较多。有的小区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给公共空间的社区网络统一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老旧小区改造应该尽早考虑小区文化建设,酌情保留原有社区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民风习惯,在柔性边界层的公共活动项目中给予居民一定的自由空间。考虑到老旧小区居民结构复杂,社区网络管理转变需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转变思想。从居民思想转变入手,落实到每户,宣传小区改造以提升所有居民幸福指数为主要目的,以改善居住环境为手段,让小区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二,坚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拆除违建、占道等不良现象几乎是所有老旧小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小区改造设计要重点宣传新小区居住方便、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等优势,彻底改变老旧小区脏乱差的环境。

4 小区边界层的艺术设计特点

老旧小区改造的柔性边界有较多可提炼总结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行为心理和主观感受、大众行为兴趣点等方面考虑。

4.1 行为习惯与空间的转换

小区柔性边界层一般介于室内和室外空间,以居民区为例,就是居民与外部城市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居民小区内一般安静,而城市街道一般都是热闹的,人从安静的私密性空间转变为吵闹的开放性空间时,容易产生距离感,这种突兀的转变同样会使人们拒绝与外界联系。小区柔性边界层能在小区与城市街道转换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一个临时交流、开展室外活动的落脚点,使人们在开展外部活动前作好充足的准备。临时落脚点能成为人们舒适的活动空间,将小区与外部街道有机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外部活动的激发点。小区柔性边界层为小区内外人员行为习惯与空间的转换提供了场所。

4.2 行为心理空间的构建

在城市街道中,老旧小区由于缺少与外部空间的单独分隔,常常采用栅栏或者半高的围墙将建筑外部设计成封闭单调的格局,并通过增强边界感进行区分。但过于明显的分界往往会使街道与小区成为两个互不干扰的空间,让室内的人对室外活动产生抵触感,同时室外的人会对分界感太过明显的街道景观缺乏兴趣,鲜少光顾。小区柔性边界层构筑物的建造为两个空间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人的视线不再赤裸裸地与功能截然不同的空间相交,需经过缓冲区,再转换到外面的空间。新的空间构建丰富了建筑景观的层次,使建筑空間不再一成不变,也丰富了建筑柔性边界层的内涵。

4.3 主观感受中空间的渗透

小区柔性边界层是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媒介,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层次,既是室外空间向室内的渗透,又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的延伸,起着联系建筑与外部的媒介作用。建筑柔性边界层的实质就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边界过渡层,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渗透,起承转合,相互作为空间功能的照应。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建筑底层架空和边缘架空的区域形成的柔性边界层,架空区域使得室内外活动相互渗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建筑物坚硬外表给人带来的压抑感。人们从私密空间到开放空间之间的半私密性空间过渡时,在移动的过程中主观感受就有较为舒适的自然变化过程,这增强了扩大活动范围的可能性,因为人的行为主观感受良好能带来行为的愉悦感。

4.4 历史时空与现实艺术的协调

老旧小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歷史文化积淀,不论是城市规划时的建筑建造艺术,还是基于街道大院模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塑造,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社会历史。在城市存量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在开展规划改造工作时,不同小区会有明显的艺术视觉差异。建筑外立面的造型、色彩,半开放空间的构筑物添置,开放空间的种植艺术排布,都与小区本身的历史氛围相协调。

5 结语

在存量优化阶段,量化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范围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小区柔性边界层。应从居民生活习惯、居民的行为心理、居民主观感受等方面入手,运用较为经典的艺术设计手法,如小区绿植设计、建筑立面造型构造、增添新的构筑物等,使城市局部更新的工作与艺术氛围相协调,以城市的居民为基本出发点,真正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07-171.

[2] C .亚力山大,S .伊希卡娃,M .西尔佛斯坦,等.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鸣,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31.

[3] 郭隽,关瑞明.建筑设计中的边界柔化[J].华中建筑,2009,27(2):80-83.

[4] 蔡云楠,杨宵节,李冬凌.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4):29-34.

[5] 崔烁.城市活力视域下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1):201-202.

作者简介:谢之翊(199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区域规划与管治。

猜你喜欢

设计手法
当代“新中式”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带状滨河绿地设计初探
植物幕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融合
织物软装设计在居室空问环境中的表达
以产品为核心的专卖店空问设计
浅析新中式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的对比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艺术中的应用
“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