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石刻异体字来源考察

2021-11-30夏雨婕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俗字宋代墓志

摘要:宋初墓志资料中包含形式多样的俗字形式,对宋初的异体字情况进行研究,能够基本呈现这一时期的字形变化发展及使用习惯。

关键词:宋代;墓志;俗字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03

1 综述

尽管经过唐代的正字运动,碑刻文字的异体俗写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异体俗写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宋代墓志中,文字的书写形式仍然异彩纷呈,各异体字形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本文以北宋初期墓志中的异体字情况为例,简略分析这一时期字形的变化原因和发展过程,并探讨其用字习惯。

2 逐类举例分析

宋代墓志俗字种类丰富,“石刻俗字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异” [1]。本文“以宋代墓志为主要研究语料”[2],从北宋的《杨龟从墓志》《苗存墓志》等中选取总计21字,按其字形变化的原因进行分类,并逐一分析阐述俗字产生的原因。为便于字形分析说明,文中部分字形采用繁体。

2.1 简省与增繁

“歸”,女嫁也。《说文解字·止部》曰:“从止,从妇省,声。”歸原为形声字,在宋代墓志中多有作“?”,如《杨龟从墓志》中作“”,“中古石刻多见”[3],即省略左上部分作为声符的“”,成左“止”右“帚”。“?”虽省略声符,但并不影响其辨认和理解字义。此字形常被附于“歸”之后,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其乃“籒文省,会意”。

“夢”,《说文解字·夕部》云:“不明也。从夕,瞢省声。”原为形声字,在《杨龟从墓志》和《苗存墓志》中写作“”,即将“夢”原字的“艹”部简省写作“?”部件,实际上也是改换了原字中作为声符的一部分。北宋墓志中此写法习见,而作为规范正体的“夢”反不常用,由此推断这种改换应已经成为当时通行的写法。

“漢”,《说文解字·水部》曰:“从水,难省声。”原为形声字,声符为难字左半边。《杨龟从墓志》中写作“”,即省略右边声符中的竖画,使撇画与部件“口”分离,变为近似于“吴”的字形,这样不仅减省笔画,构形上也变为上下结构。此字在碑刻中被简省可能是为了镌刻的方便和美观。

“免”,宋代《廣韻》曰:“止也。黜也。脫也。去也。亦姓。”可知《廣韻》仅交代字义,没有明确交代造字法,其应属会意字。在《苗存墓志》中,“免”作“”,将上部的“?”部件省写为“丷”。

“藏”,匿也。宋代徐铉对“藏”字注释曰:“《漢書》通用臧字。从艸,后人所加。”说明在此之前,“藏”字的规范实际上是部首增繁的结果。“藏”在《苗存墓志》中作“”,省写通用字形左侧的“”和“厂”两个部件,并将内部的“臣”字部件简省替换为一全新部件。推测是由于“藏”字结构复杂,内部竖画过多,所以“用简笔部件代替正字中复杂的构字部件进行改造”[4],并进行相同笔画的简省,在降低书写难度和增加碑刻美观的同时,也可便于百姓的日常书写。

2.2 造字思路改变

“體”,《说文解字·骨部》云:“緫十二属也。从骨,豊声。”原为形声字,以“骨”为造字本意。对于《说文解字》所提及的“十二属”,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可以认定“體”是集身体所有部件而造就的字。《左安墓志》将“體”写作“躰”,拓本作“”。“躰”为“體”的俗字,其字形则脱离形声限制,以“身为根本”之意造字,实际为会意字,“南北朝以来传世文献亦多有用例”[5]。

“眷”,在《马伟墓志》中写作“”。《说文解字·目部》曰:“顧也。从目聲。”本为形声字,从“眷”的小篆字形中可以看出,其上部为声符“”,下为表意的形符“目”。將篆书字形上部的声符“”进行简化和简省,进而得到通用字形“眷”。与直接简化得到的通用字形不同,“”字形则是以同音的声符“卷”替代原本的声符而得到的。“”,《说文·部》云:“抟饭也。从廾釆声。”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卷”和“”的读音相同,字义同样有相似之处,进而以部件“卷”替换“”,并且为使字形美观,将原本的上下结构调整为左右结构,即形成形符“目”在左,声符“卷”在右的写法。除此之外,在《李若拙墓志》中,“睠”也有“”的写法,“复审原拓”[6],此处是为了碑文书写的美观而对其笔画进行改动和替换,在此不作赘述。虽然造字思路有所差异,但在宋代,“睠”与“眷”二字都属于通行字体,墓志中两种写法皆习见,在宋本《广韵·线韵》中就有“眷,眷属……睠,上同”的记录。

“喪”,在《王安国墓志》中作“”。《说文解字·哭部》:“丧,亾也。从哭从亾。”“喪”属于形声兼会意字,部件“亾”兼有表音表义的功能。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亾”进一步解释,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喪”的篆书字体写作“”,这是为了加强其中下部分义符“亾”所表示的“逃”的含义,以部件“走”字形替代原本的部件并对部件进行一定的简化,从而形成“喪”的写法。“”则是在小篆字体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其音读概念,“使得表音更加明显,便于认读”[7],将义符“亾”换作部件“亡”。与现在不同的是,“”在宋代是流通更广的通用字形,墓志材料“并非孤例”[8],在宋本《广韵·唐韵》中,解释以“”为主,“喪”字形则是附于“”之后的,以“上同”略过。在宋代墓志中,“喪”的“俗形别体纷乱”[9],除了《王安国墓志》所示“”字形,《蔡修墓志》中也有“”字形,后者是由对“”的部件“亡”进行讹变而得到的字形。

2.3 同化、异化

“涇”,在《田景咸夫人毛氏墓志》中写作“”。

《说文解字·水部》:“从水坙声。”“涇”的小篆字写作“”,此种同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其表示声符的上半部分与“爫”构件有类似之处,因此同化为“爫”构件。俗字的产生降低了书写难度,使字形更易掌握,也便于墓志的篆刻工作。

“功”,在《杨龟从墓志》中写作“”,本为形声字,《说文解字·力部》:“从力从工,工亦声。”此俗字的形成是相似部件替换的结果,由于其表意部件“力”与“刀”字形相近,从“力”可能改为从“刀”,反之亦然。“?”在北宋应为常见写法,在宋本《广韵·東韵》中有“功……俗作?”的相关记录。

“魚”“肉”二字,在《田景咸夫人毛氏墓志》分别作“”“”,都是笔画和部件异化的结果。在“魚”字中,异化主要体现在下部四点改为一横,四点原本用来比拟动物的尾、足之形,由于草书写法的影响,在书写中往往将“灬”呈现为一横,而后为了更贴近象形,进而将横画进一步异化为“大”。《类篇》认为其异变是“象形鱼尾与燕尾”的结果。“肉”字异化的本字并非规范体,源于肉的古文“宍”。“宍”中的点画异化为短横和短竖的结合,同属于笔画的异化,根据宋本《广韵》的记载推断,“”是当时通行的俗写字形。

2.4 构件替换

“齊”,《说文解字·齊部》曰:“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郑用墓志》中写作“”,将规范字形上下两部分生僻复杂的部件分别替换为“文”与“耳”两个近似的常见部件,在保留原字结构的同时简化了字形,为书写和篆刻提供了便利。

“負”,《尚敬千墓志》中将字形上部“?”构件替换为“九”部件,作“”字形。对于“负”字,《说文·贝部》云:“从人守贝。”本为会意字,并且由于“负”的篆文写作“負”,说明同行字体字形上部“?”构件由人字形演变而来,而“”字形本身同样与“负”字的小篆字形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可以视作部件“人”的一种讹变。

“逃”,在《申美墓志》中写作“”。《说文解字·辵部》曰:“逃,从辵兆声。”本为形声字,将声符“兆”替换为“外”,有“出逃于外”之意。此字形为通行俗字字体,在《康熙字典》《正字通》等书上均有单独列出。通过构件替换,文字的构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閉”,在《苗存墓志》中作“”字形。《说文·门部》云:“闭,闔門也。从門;才,所以歫門也。”将“閉”字部首“门”中所包含的部件“才”替换为部件“下”,从而得到《苗存墓志》中所示写法。“閇”字写法实际为“閉”的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俗体字形,在墓志文獻中“多有用例”[10]。宋本《广韵》中就已将“閇”字附于“閉”之后,并表明其为俗体。此种写法在宋代碑文中并不罕见。

2.5 部件讹变

“備”,《说文解字·人部》曰:“从用,苟省。”本为形声字。“备”字在发展过程中发生多次讹变,此处右侧形旁上半部分讹变为久,下部分以“田”代“用”,在《郑用墓志》中写作“”。此字形为北宋常见俗字,记载于宋本《广韵·代部》。

“鄉”,《说文解字·部》曰:“从,皀声。”说明原本为形声字,但在发展过程中声符和形符发生了一定的讹变,变成了会意字。“鄉”在《杨龟从墓志》中作“”。墓志中“鄉”字左侧部件由“乡”讹变为部件“多”,并省略了规范楷体的最上部的点画。这种讹变亦有所据,“鄉”的隶书与墓志中的写法有相似之处。由于“鄉”字在隶书中左侧部件连笔密集、笔画区分度不高,容易讹变为部件“多”,并且此种写法也同样略去点画,因此可以推测墓志中的写法应是此种隶书演变而来的俗体写法。

2.6 偏旁讹混

“禁”,《说文解字·示部》解释为“从示林声”,为形声字。“禁”的形符“示”与“朩”形态类似,产生讹混。《田景咸夫人毛氏墓志》中写作“”,即其例。此讹变由来已久,在魏晋碑刻中已出现类似情况。

“博”,《说文解字·十部》云“从十从尃”,为会意字,在《杨龟从墓志》中其作“”,此写法是由形符“忄”与“十”讹混而形成。“忄”是“心”的偏旁变体,在日常书写中由于形近而和“十”偏旁“形近致讹”[11],进而产生“愽”字。

“校”,《说文解字·木部》曰:“木囚也。从木交聲。”“校”为形声字,《杨龟从墓志》中写作“”。由于形符“木”与部首“扌”字形相近,“故生讹混”[12],因此产生“挍”字形。《康熙字典》云:“校……若从手,是比挍字,今人多亂之。”可说明“挍”字形自产生往后,“在宋辽金时期皆有沿用”[13],直至明清,已成民间常用俗字。

2.7 异体混用

“辭”,在《尚敬千墓志》中写作“”,这两种写法应属异体字的范畴。最初“辭”和“辤”二字分属完全不同的字,在隶书阶段,“辤”字小篆写作“”,而“辭”的小篆写作“”。《说文解字·辛部》曰:“辤,不受也,从受辛……辭,讼也,从。”可以见得在西汉时期这两个字在写法和字义上已有显著区别。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辤”字条目下云“汉人辭辤不别”,并举蔡邕对此二字的说明为例,说明在汉代后期,由于读音相同、字形相近,“辭”“辤”二字已在使用上混同,后“辭”成为规范字形,最终两个字形为异体字的关系。

3 结语

两宋文化繁榮,文字使用的范围大大拓宽,使用人群也变得更为复杂,一些汉字在写法上随之产生讹变。宋人虽不重碑学,但是墓志资料很好地保留和再现了当时的文字使用情况和统一汉字的字形变化。对北宋初期墓志中的俗字演变进行研究,更有助于了解两宋时期俗字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民间用字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本才,周阿根.中古石刻文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2019(4):164-168.

[2] 易媛,匡华.从宋代墓志看《汉语大词典》的例证之不足[J].大众文艺,2018(14):168-170.

[3] 邹虎.《隋代墓志铭汇考》字词校理十二则[J].中国文字研究,2020(1):133-137.

[4] 聂宇飞.宋代墓志俗字类型探析[J].汉字文化,2021(10):12-13.

[5] 周阿根.《隋代墓志铭汇考》文字校理[J].江海学刊,2019(5):167.

[6] 顾若言,周阿根.苏州出土墓志词语释证[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4):68-71.

[7] 侯寅寅.明代墓志俗字类型探析[J].汉字文化,2020(15):111-112,134.

[8] 金雨晗.浅析唐朝墓志铭的创作模式及其现世意义——以“千年万岁,椒花颂声”为例[J].汉字文化,2021(12):121-123.

[9] 邹虎.隋代石刻俗字考释六则[J].中国语文,2018(4):470-476,512.

[10] 周阿根,金艳丽.《宋代墓志辑释》文字校理[J].中国文字研究,2018(1):125-129.

[11] 邹虎.《全元文》所录碑刻资料勘误举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1):41-44,34.

[12] 周阿根.《宋代墓志辑释》文字校勘商兑[J].江海学刊,2017(1):179.

[13] 顾若言,周阿根.从金代石刻文献看《汉语大词典》例证之疏失[J].汉字文化,2019(5):44-46.

作者简介:夏雨婕(2000—),女,江苏溧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指导老师:邹虎

猜你喜欢

俗字宋代墓志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