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洲曲》的接受史与批评史

2021-11-29

山西青年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洲卷帘意象

张 傑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西洲曲》是江南六朝民歌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其创作时间虽难以确指,但大体不出东晋到南朝梁之间。由唐到清,对于《西洲曲》的接受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拟作,二是对《西洲曲》意象的接受与运用。

一、唐宋的《西洲曲》接受

《西洲曲》是六朝民歌的代表作,是南北分裂时期江南文学的佳作,是南朝“西曲”的代表。唐以前,关于《西洲曲》的评论并不多见,首次收录《西洲曲》的是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并在这里将《西洲曲》的作者定为江淹,我们认为也可能是萧衍,这是《西洲曲》接受史上的起点。《西洲曲》的基因在民间,南朝文人的艺术加工也可以断言。虽然袁行霈等学者认为《西洲曲》为后世文人润色的民歌[1],但这里也可看出徐陵对《西洲曲》文学成就的肯定。

采莲活动是独具江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的一种生产生活场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白居易的“采莲诗”,颇有《西洲曲》的情调。王昌龄的《采莲曲》:“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2]白居易的《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2]唐诗的采莲意象显然也与《西洲曲》时代的创作意境、文化情调一脉相承。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唐代人未对《西洲曲》有所评价。但《西洲曲》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仍是有迹可循的,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这样说道,“唐人如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李白之《长干曲》等篇,则又以此脱出者。”[3]清代的陈胤倩也说“初唐刘希夷、张虚若七言古诗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4]清代沈德潜评点《西洲曲》时也说:“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诗,发源于此。”[5]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公子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文学史上写得最好的抒情歌行体诗。《西洲曲》的换韵手法,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和回环婉转的旋律,都启迪了这些诗的创作。

《西洲曲》中的“卷帘”“吹梦”等意象描写,被唐代诗人广泛接受,传承创新。《西洲曲》的“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4]在唐诗中有许多“卷帘”的意象描写。李白的《对雨》:“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2]杜甫《即事》诗有“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2]这些诗中的“卷帘”或多或少受到《西洲曲》的影响。《西洲曲》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4],梦借风吹、凭风吹梦,也从唐代开始成了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的“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2]罗隐的《金陵思古》:“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2]在这些诗句中也能看到《西洲曲》的影响。

《西洲曲》对唐人创作更为直接的影响,即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好的文学作品不乏后人的追慕。如张载的《拟四愁诗》,陆机、谢灵运和谢惠连等仿作曹丕的《燕歌行》。温庭筠爱写爱情题材的诗歌,这首拟作的《西洲曲》全诗如下:

“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

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

南楼登且望,西江广复平。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

门前乌臼树,惨澹天将曙。鹍鵊飞复还,郎随早帆去。

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风。

他日相寻索,莫作西洲客。西洲人不归,春草年年碧。”[2]

这首诗擅用叠词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声韵流畅,生动刻画出了人物动作心理,描写景色辅以主人公的动态的视角转换,虽为拟作,面目一新。

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西洲曲》入《杂吹歌辞》,但同唐代一样,宋人也没有对《西洲曲》的评论,连拟作也没有。在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却记载了秦观的一首《虞美人》,词中有一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6]这里的西洲并非指地名,而是象征着情人的所在地。另宋人吕胜己的《渔家傲》中有“闻道西洲梅已放”[7],毛并的《嘴落魄》中有“西洲昨梦凭谁说”。可见到了宋代,“西洲”已经成为固定的意象。

宋人更多的是受《西洲曲》情景和文化形象的影响,曲中的“卷帘”“吹梦”等意象描写,对宋人的影响超过唐人。“卷帘”在宋诗与宋词中普遍使用,就意象之美来看,宋词又远在宋诗之上。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卷帘人,婉美灵秀。周邦彦的《少年游·南都石黛扫晴山》:“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12]宋词中对“卷帘”意象运用最妙的莫若著名词人冯延巳,他写小麻雀栖息在梧桐树上,因为人卷帘而惊飞,生动活泼,《虞美人》中的卷帘望梦,比之梦借风吹,是同样的想象精巧,而更显掩抑凄绝。“吹梦”在宋诗词中使用颇多。黄庭坚《再和答张仲谋陈纯益兄弟》:“西风吹梦到故乡,千里关山云水白。”[8]吕本中《长相思·要相忘》:“上得床来思旧乡。北风吹梦长。”[7]这些诗词中“吹梦”的意象,其源头也在《西洲曲》。由此可见,虽然未见宋人对《西洲曲》的评论,但宋人对其中“意象”的接受超越唐人。

二、元明清的《西洲曲》接受

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未见对南国《西洲曲》的批评。元代的左克明编写《古乐府》,《西洲曲》被收录进《杂曲歌辞》。金元两代对《西洲曲》意象的接受仍然有迹可循。金国段成己《满庭芳 斋居有感,继遁庵兄韵》:“遁迹月萝深处,风吹梦、不到长安。”[9]金国虽雄踞北方,但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南国诗歌的影响,由上述诗句可知,对《西洲曲》的意象也有一定接受。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南国景象与南国文学影响着元朝的文学创作,《西洲曲》的意象在元代诗词中也可找到例证。完颜亮《昭君怨》:“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山色卷帘看。”[9]这些诗词反映了元代文人对《西洲曲》的“卷帘”“吹梦”等意象的接受。

明末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将其载入卷四《晋诗》内。明代陆时雍的《古诗镜》将《西洲曲》的作者定为萧衍,可能是因为萧衍有大量充满艳情色彩的拟作的缘故。明代的拟作仅有明初张孟兼的《西洲曲》,“送郎下西洲,畏侬不回顾。恨煞浪头风,转向烟中树。烟树冷茫茫,风来吹断肠。赠我双环镯,不如置道傍。”[10]虽篇幅短小,但颇有意趣。“赠我双环镯”出自张籍《节妇吟》的“赠妾双明珠”[2],不仅写出女主人公的惆怅,连带所思男子的痴情也一笔写尽。“西洲”作为意象在明代有了更多的意蕴,王夫之的《和梅花百咏诗》其九的《忆梅》中有“先春不得待春阑,渺渺西洲欲见难”[10],胡应麟的《富贵曲十二首》的其十二中有“北浦遥通菡萏,西洲竞采芙蓉”[10],可见到了明代,“西洲”不仅是情人的所在地,也成了梅花,莲花的所在地。

《西洲曲》的接受与批评盛于清代,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选《西洲曲》入晋诗的《杂曲歌辞》,并作出批评,说此曲轻扬婉转,摇曳生姿,是六朝乐府诗中最艳丽的诗,也是言情诗中造诣最高的一首诗。陈祚明说的“艳”,不是指《西洲曲》的文辞华丽,而是指其读起来声情并茂,每一句都婉转动人。就像是赵国的美女令人赏心悦目,而不是堆砌珠玉首饰,是那样的使人动心入神。陈祚明又追寻《西洲曲》的命意,认为该曲饱含真情实感,全诗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的景物变迁,都充满了主人公的感伤情怀。所以句句相承接,发自真情实意的歌咏,故而缠绵至极,哀怨至极。陈祚明批评了《西洲曲》的情致深婉,情感过渡的和谐,以及景色变换的巧妙。接下来又说道该曲的每一段都盘绕结合,从树写到门,从门写到路,过渡自然。又忽然从红莲引出飞鸿,飞鸿过渡到登楼,楼上望见蓝天与海水,从近到远,由浅入深。最后梦借风吹,情思巧妙,而又缥缈幻忽。肯定了把一系列景物意象环环勾连起来的顶真手法和出色的“梦借风吹”的巧妙构思。

沈德潜的《古诗源》则作出批评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俞出。”[13]并认为刘希锡,张若虚的歌行体七言诗,即指《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都有学习《西洲曲》的写作手法。对《西洲曲》回环的似断似连,转接成篇,首尾呼应的结构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就像是一首长诗,是把很多首绝句,都集合在一起。

清代对《西洲曲》的批评仅见这两处,但拟作却较前代大幅增长。曹家达有《抚晋人西洲曲意》,但曲辞落了窠臼,文学水平不高。另顾大申与柳如是亦有拟作《西洲曲》。

三、对《西洲曲》接受史的思考

《西洲曲》在艺术上是南朝民歌最精致最成熟的代表作,得到了后世文人墨客的青睐。和平安定的东晋南朝,歌舞升平,百姓乐业,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南史·循吏传》记载在宋文帝时,人口超过百户的乡村,有集市的市镇,都会有寻欢作乐的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是刘宋最繁盛的时代。齐武帝时期,都市繁华昌盛,男女老少安居乐业,穿着隆重的衣服,装扮华丽,一起唱歌跳舞。桃花开放,绿水荡漾之处,秋月溶溶,春风沉醉之处,都是极乐净土。[11]歌舞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新的乐曲和歌辞在民间百姓生活中不断被创造出来,经过乐府官署采集加工之后变成了雅乐。而《西洲曲》在此时闪亮登场,五言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成为这一个时代的缩影,为后世所接受。

猜你喜欢

西洲卷帘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关公、观音
入戏太深
意象、形神
西洲曲
Professor Xu Yuancho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本期钟题
西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