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创新,“格”外有力
——《格位理论的发展及其解释力研究》介评

2021-11-29吴胜伟

焦作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宾语语法原则

吴胜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杨西彬博士的专著《格位理论的发展及其解释力研究》于202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共7章210页,23万字。该书采用生成语法的模块理论,尤其是其中最为成熟和最具概括性的格位理论[1]以及其重要发展,即扩充的格位理论[2]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的保留宾语句、体词谓语句、连动句和兼语句进行了统一处理和解释。

1.内容简介

第一章,全书的绪论。开宗明义,作者就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理论背景、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了简要说明。作者通过对保留宾语句、体词谓语句、连动句和兼语句四类语法现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亟待解决的遗留问题。显然,该书在原则与参数理论的背景下展开,对归纳出的这些遗留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此来深化对汉语的认识,以期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完善或发展。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格”理论的“前世今生”。从语言学的发展史来看,“格”有多种含义,传统语法上的“格”是指引起词语形态变化的“形态格”。简单来说,传统语法中的“格”是与词的形态变化相联系的。比如,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所有格的区别,拉丁语的名词在形态上有呼格、与格和夺格的变化。

Fillmore在《格辨》中从深层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关系入手,设计出一种语法分析方法,即格语法。这里的“格”实际上是一种表示施事、受事、工具、地点、时间等语义格。比如,例⑴中的“张三”和“John”是施事格,“火车”和“train”是工具格,“北京” 和“ Beijing”是 地 点 格,“ 昨 天” 和“yesterday”是时间格。

例:⑴ a.张三昨天乘火车去北京了。

b.John went to Beijing by train yesterday.生成语法的“格”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句法格。句法格最核心的句法假设是格位滤式(Case Filter)[1],即自然语言中有语音实现的名词短语必须有格位。具体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⑵ a.Tom often killed fish with that knife.

b.*Tom killed often fish with a knife.

例(2a)没有问题,而例(2b)不合法是因为副词“often”阻断了动词“kill”向“fish”授予宾格。换言之,例(2b)中的“fish”由于无法得到格位,因此句子不合法。

徐杰[2]曾经把格位指派者划分为“必选型格位指派者”和“可选型格位指派者”两种类型,提出了扩充的格位理论。显然,格位理论回答了名词短语为什么必须要有格位,而扩充的格位理论同时从格位的授予者着手,回答了格位的指派者给名词短语指派格位的问题。

第三章,对“王冕死了父亲”之类的保留宾语句进行专题研究。关于保留宾语句的研究,语法学界存在“移位说”和“非移位说”两种观点。无论是移位说还是非移位说,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领有名词移位与“左向分枝条件”限制的关系问题,领有标记“的”的隐现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分裂移位而有的却是整体移位等。在本章中,作者就“的”的有无、领属关系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作者发现,虽然在语义上“王冕”和“父亲”是存在领属关系的,但是“王冕死了父亲”与其同义句“王冕的父亲死了”的派生过程并不相同:“王冕的父亲死了”的生成是在格位驱动下直接生成的;而“王冕死了父亲”由D-结构“死了王冕父亲”派生而来,它的生成则先后受到话题、格位和语用因素的影响,是三者共同驱动的结果。

第四章,对“这棵树大叶子”类的体词谓语句进行专题研究。本章指出现代汉语中形名结构作谓语的“体词谓语句”实际上是一种“误会”,即误把线性上的临近关系等同于句子的真实结构关系。在该书看来,类似“这棵树大叶子”之类的所谓体词谓语句与“今天星期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我们一般不说“这棵树不是大叶子”,但我们说“今天不是星期天”。基于此,该书从“中心语与修饰语地位的不平衡”“短语层面与句子层面不一致”“重音位置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认为“这棵树大叶子”之类的句子应分析为形容词谓语句。然后作者从“句末名词都很自由”“句末名词的关系所受的限制一样”“句末名词的格位需要解释”等方面对“这棵树大叶子”和“王冕死了父亲”的共同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借用非宾格谓词对这类“体词谓语句”和保留宾语句进行统一处理,体现了理论的魅力和方法论的简约。

第五章,对连动句进行专题研究。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就连动句的研究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把连动句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共性期”“摸索期”“深入期”“争论期”和“接受期”五个时期,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方法基本符合史实。作者对连动句的诸多争议进行分析后,指出所谓连动句是指对动词连用现象的概括,只是一个标签而已。无论语法学界对这类句式描写得多么精细都要回答这类句式存在的理据是什么。然后作者梳理功能学派、形式学派对连动句的研究,并基于扩充的格位理论提出格位释放序列原则对连动句的生成机制和结构中的空成分进行解释。可喜的是,本书把“我打算回家”之类的含有谓宾动词的句子也由此统一解释。作者认为,“连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动词直接连用的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之间存在着没有语音实现却有着句法作用的空范畴(PRO)所造成的假象。作者还从跨语言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旁证。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扩大了理论的解释面,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经济性,符合形式语法的理论追求。

第六章,对兼语句进行专题研究。本章对“兼语”的概念、范围、存废以及兼语NP2的结构地位、VP2的句法功能进行梳理;然后就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和形式学派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简单来说,结构主义采用“分合兼语”法,功能学派采用话语衔接法,形式学派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统一处理,一种是分类处理。紧接着,作者分析了三种学派相关研究所遗留的问题。作者运用格位释放序列原则对兼语句的生成机制和结构中的空成分进行分析。作者研究发现所谓“兼语”也是一种表面现象,把兼语句并入连动句更具理论优势,并建议取消“兼语”概念。从实践上讲,取消“兼语”概念一方面能更好地解释兼语句、连动句两可的现象,另一方面能更好地解释兼语连动兼用的现象。另外,本章还从跨语言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兼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遵守格位释放序列原则,而差异则是弱特征在词汇上有无语音实现。

第七章,是全书的结束语及研究展望。句法成分在线性序列上有前有后,有重有轻,以时间为主轴呈线性排列,作者认为格位释放序列原则是语言线条性原则的直观反映。另外,作者还就一些遗留问题进行了说明,比如句法漂移(scrambling)问题,作者并没有就汉语和其他语言“漂移”的共性和差异作出解释。

2.简评

综合来看,该书采用非宾格谓词统一解释保留宾语句和形名结构做谓语类“体词谓语句”丰富了非宾格理论,提出的格位释放序列原则是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对格位理论的补充与完善,扩大了理论的应用面,提高了理论的解释力,这体现了汉语研究者追求理论创新的可贵品质。概括起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1) 理论创新与事实挖掘并重。梅广[3]说过,“好的理论能帮助我们发掘事实,让我们看到事实跟事实之间的系统关联,提高我们的语言自觉,加深我们对语言结构的认识”。由此可见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显然,本书提出的格位释放序列原则是在格位理论和扩充格位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成语法理论体系补充与完善。所谓格位释放序列原则是指:“一个不含从属小句的单句中,如果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类型或功能相同的中心语,那么,i)序列靠前的中心语是强特征,序列靠后的中心语是弱特征;ii)强特征不一定释放格位,弱特征一定不释放格位;iii)格位释放必须遵循格位格位释放序列原则。然而,作者并没有陶醉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大量收集各类语料,对语言事实进行深入挖掘,使自己的研究深深地扎根于语言事实的肥沃泥土中。实际上,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是鲜活的,也是可持续的。

(2) 语言描写与语言解释并重。国内学界对语言事实进行精确描写有着厚重的根基,因此,描写语言学深受中国语言研究者的欢迎。同样,本书通过对保留宾语句、体词谓语句、连动句和兼语句四类语法现象进行精确描写,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比如,学界普遍认为“这棵树大叶子”是偏正结构“大叶子”做谓语的体词谓语句,但是作者通过详细考察了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数量,并分析了该定性带来的种种悖论,最后论证了该结构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形容词谓语句,“这棵树大叶子”中“大”和“叶子”在线性结构上临近,但是两者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没有修饰关系。作者通过创新性解释回答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作者不仅关注表面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还关注隐藏在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普遍原则。作者通过对语言事实一步步地剥离与净化,最终提炼出超越语言事实的抽象的语法原则。

(3) 共性探讨与参数差异并重。我们知道,生成语法以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或共性作为自己的理论追求。作者是一位研究生成语法的学者自然不会放弃对人类语言共性的探索。本书所选取的四个特殊句式,从表面上来看是违背了人类语言共同遵循的某些语法原则,但实际上它这些句式在深层次上证明了语法原则的普遍性。换言之,这些语法现象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得到统一、合理的解释。举例来说,作者通过对比英汉兼语句发现它们都遵守格位释放序列原则,这体现了语言的共性。此外,在词汇语音值的实现上,作者发现汉语连动句和兼语句采用零形式,即中心语弱特征造成了句法空位,而英语实现为小品词“to”或者分词形式“-ing”等[4]。这是英汉语言的参数差异的具体例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学术背景虽然是形式学派,但作者并没有画地为牢,而是主张建立在各种语言学理论互补基础上的语言学才能把语言研究引向深入。

本书基于扩充的格位理论援用“非宾格谓词”统一解释保留宾语和体词谓语句,提出“格位释放序列原则”统一解释连动句和兼语句中的空成分。这是汉语研究者在原则与参数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汉语语言事实进行的大胆理论创新,丰富了生成语法的理论宝库,提高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从研究范式上来看,本书每章只聚焦一个语法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溯本正源,这是作者“研究根植于泥土,理论生发于事实”质朴学风的体现。

当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本书也不例外。个别细节的处理没有跨语言的解释,比如,本书采用“漂移”来解释保留宾语句中句末名词短语右向移位,这种“漂移”是否是汉语独有,在其他语言中有没有类似该结构的漂移的现象,本书没有论及。个别观点也有待商榷,如本书认为“他躺着睡觉”有两个意思:“躺着”表示“睡觉”的方式,“睡觉”表示“躺着”的目的,这种分析是否会被接受,也许会有不同意见。此外,本书提出的格位释放序列原则具有创新性,该原则是不是具有周延性和普适性也需要更多的论证。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看本书仍不失为运用生成语法理论探索汉语语法奥秘的创新实践。

猜你喜欢

宾语语法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跟踪导练(二)4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参考答案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