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背景下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9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营销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基建双城经济圈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雷 瑜 马 珺

一、时代背景

2020 年1 月3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0 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中安全性较高、韧性较强的区域。

2020 年3 月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词。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一般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基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是国家高层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科技创新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且“新基建”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新基建”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持,促进科技进步,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圈内高效率、高质量、全方位、可持续协同发展的关键,在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发展动能、改善协同发展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契机下,推动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基建”助力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将带动各行业的转型发展,对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有以下几方面的助力作用。

(一)新基建有助于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

交通网络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流通的重要载体,四通八达的城际交通网络有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动,使得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且交易成本降低,区域协同效应增强。新基建在传统基建的基础上,融入技术要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际交通网络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上。比如通过科技创新,成渝高铁提速提质,最高时速由300 公里提升到350 公里,使成渝一小时经济圈成为现实,经济圈中部城市也从中获益;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建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城市交通网络的智能化设计,构建出层级合理、功能互补、运营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高效流动及利用。

(二)新基建加速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带动通信、交通、电子商务、制造业等有关行业的转型发展,同时促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推动区域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成渝两地目前已具备较为完备的产业链,若利用好新材料、新技术,在产业基础再造背景下,攻坚突破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能源化工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并推动两地共享,必将科技创新力、数字融合力、开放牵引力全面系统、协同集成作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新基建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融合

传统工业时代,各生产要素和资源主要是在传统基建形成的“路”(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路等)上流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的距离缩短;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基建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发展,基于万物互联理念触发更多生产形态的变化,促进区域各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新产业和新业态。新基建能通过技术手段,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生产、管理、营销、产业协作等方面,达到创新要素协同、产业链协同的效应。

三、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且能够与产业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要素流动性不够、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成都和重庆的教育资源、科研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成果产出、高新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均优于中部的德阳、遂宁、资阳、内江、眉山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将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没能达到创新要素1+1〉2 的协同效应。

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强调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将协同思想融入经济圈内每一个地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二是充分结合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三是优化人力资源政策,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引留培用”。

(二)协同打造成渝地区“科创走廊”,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科技创新走廊是城市间协同创新的重要形式,最早是由广东省政府牵头形成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包括“一廊十核心平台多节点”,“科创走廊”能形成科技创新要素、高端技术人才的集聚、新兴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成-遂-南-广-渝”科创走廊、沿成渝高铁线的“成-内-渝” 科创走廊和沿长江沿线的“宜- 泸- 渝” 科创走廊等,促进创新要素的进一步集聚。

(三)借鉴创新第一梯队区域经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建设

根据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在中国创新生态城市排名中,成都和重庆分别位列第7 和第11 位,属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的北上广深,及其联结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在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方面值得成渝地区借鉴。比如,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内各地政府的沟通协作以及在扶持创新产业发展、优化创新环境方面的服务和引导等。与第一梯队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协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借鉴先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激发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力。

(四)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整体规划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

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继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4)、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16)、合肥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9)之后,国家批准建设的第5 个科技创新中心,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契机。成渝两地应在规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区域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交易、产业优势互补、共建科研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完善财税、金融、人才政策等,从整体上构建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四、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而全面实现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基建”如火如荼展开的当下,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加快城际城内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融合、合理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成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应加强经济圈内各地政府间的高层合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抓住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走廊,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新基建双城经济圈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
——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